从大许村现状透视颍州区教育扶贫
□本报记者 杨益军
特约记者 刘银燕
通 讯 员 刘艳丽 王 颖
(上接第一版)
做细做实教育扶贫大文章
颍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扶贫,把教育扶贫列入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由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妇女联合会、团委、教育局等部门牵头,精心谋划,创新方法,精准发力,真正实现了教育扶贫全覆盖。
颍州区教育系统认真做好贫困村贫困户学龄人口精准识别工作,根据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贫困村贫困户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对辖区内的建档立卡家庭逐户、逐人、逐项摸底核实,构建覆盖贫困村所在地每所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明确每所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帮扶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责任,做到资助政策享受不落一校、不落一户、不落一生。
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颍州区严格与国家学籍系统、扶贫部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对接,实施“一人一案”的帮扶责任制,地毯式大排查,排查各校在前期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助是否到位、辍学情况等,对摸排出的问题及时梳理。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股室工作人员对口帮扶学校,学校负责人带领行政人员对口帮扶班级。确保每所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有责任人、每个贫困家庭学生有帮扶人,真正做到精准帮扶,一个不落。
据了解,全区教育系统按照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要求,建立健全“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积极配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畅通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源进行“爱心助学”。严格按照资助程序,确定资助类型、资助名单和受助标准。健全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管机制,确保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
多措并举,发力教育扶贫
团颍州区委自2016年开始持续开展关爱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梦想学院”教育扶贫活动,旨在通过组织专业人士、专业机构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儿童定期免费开展音乐、舞蹈、美术、国学等课程,两年来共有12家教育机构参与开展82节公益课程,受益学生达千余名。2018年第三期“梦想学院”已在颍州区11所贫困村小学全面开课,通过主课程加辅助课程的模式,使贫困村的学生们能够受到艺术熏陶,为他们埋下梦想的种子。
颍州区对基础教育建设舍得投入真金白银。截至目前,附属工程扶贫基建项目全部完成,32所扶贫学校分14个标段实施了教育扶贫基建项目,建设总投资995.03万元。全面改薄进展迅速,投入资金3971万元,实施23个全面改薄项目。学前教育三期计划逐步实施,三个新建、两个改扩建项目投入资金1070万元,正在有序施工。
颍州区十分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通过系列措施让没有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参加劳动技能培训,通过提高贫困家庭的就业率让更多的贫困户摆脱贫困。同时采取“送教下乡”、“农科讲堂”等形式,建立镇、村培训点,广泛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家禽养殖等农用技术培训,一大批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相继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优质的知识教育,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斩断穷根的利器。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由此可见不让在校的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意义是多么重大。颍州区用心、用力、用情,做细、做实、做好教育扶贫大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擦亮斩断穷根的利器。颍州区教育扶贫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有效转变,为进一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杨益军摄于颍州区大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