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学生记者探访智慧茶园
03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4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4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本报学生记者探访智慧茶园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傅军 徐徐 通讯员 汪 发布日期:2018-11-12 14:34:01

  手机一键便可操控30千米外的66亩高山茶园、浇水、施肥,精准掌握茶叶长势。11月3日下午,安徽青年报祁门县第二中学学生记者张筱翊、王通、桂昱涵、江博然、胡靖走进该县祁红博物馆和祥源祁红茶叶有限公司,感受智慧茶园,学习茶道,了解祁门红茶的前世今生……
  在祁红博物馆里,学生记者认真聆听学姐讲解员张晨有关红茶历史的解说,充分了解家乡世界有名的祁门红茶,感受祁门红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全景监视大屏幕前,祁门移动的技术工程师容裕民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向学生记者展示了远程控制茶园浇灌……
  在祁红博物馆中国茶树品种园里,省人大代表、祥源祁红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红给学生记者上了一堂特殊的“数学课”,感受智慧茶园给中国茶农带来的解放……


感受 “一指控茶园”

□学生记者  江博然  王  通  桂昱涵
  辅导教师  程杨木

  “同住祁山下,共饮阊江水”。在皖南大山深处,有一个位于北纬30度线上的世界著名产茶区,她就是享誉海内外、有着“镶着金边女王”美誉的红茶故里祁门县。科技的日新月异,同样走进了这个山旮旯里。
  今天,我们五位学生记者走进距离学校不到五千米的祁红博物馆,采访、感受这个近在身边却又陌生的“智慧茶园”——“一指控茶园”。
  作为一个生在祖辈们都是茶农的祁门人家里,耳濡目染下,知道每一棵茶树都是茶农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是每年都要一锄一锄松土除草培育的,是茶季里从早到晚一片一片采摘下来的。

  在祁红博物馆中国茶树品种园里,省人大代表、祥源祁红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红提来满满一桶水,让男生体验给茶树浇水,一桶水浇完只浇了三株茶树。姜红说,如果一两个星期不下雨,这就苦坏了茶农们,他们要爬着崎岖的山路,挑着沉重的担子,艰难地给一棵一棵的茶树浇水、施肥,按一次挑两桶水、上下山10分钟、一亩地1500株茶树算,那么给一亩茶园浇水,要来回跑250趟、挑500桶水、耗时2500分钟(约42个小时)。而这只是茶树培育的一个环节。可见茶农的劳动量、劳动强度之大。
  “智慧茶园”解决了这个难题。祁门移动在66亩茶园里装上了可远程遥控的自动浇水管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只要用手指轻轻按下手机APP上的“开启”按钮,3万米远的66亩茶园在弹指间就解决了路况不佳、运水麻烦、人力不够等浇水难题。

  祁门移动的技术工程师容裕民说,整个系统的运行都是靠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屏幕中的茶园是历口环砂村的一个种茶基地,运用传感器与终端的连接,可以通过360度无死角的全景摄像头观察茶园的情况,大至茶树,小至嫩芽,尽收眼底。对于虫害,再也不用每天实时实地查看,用手机APP就能一目了然。自动施肥、土壤和天气监控、温度湿度等,所有数据全都能汇总在APP上。专家们足不出户就能根据精确的数据“望,闻,问,切”,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如今,种茶可以这么轻松了,今天的采访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茶叶产业的印象,大大开阔了我们视野和思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天既然恩赐了我们“祁红”儿女一片宜茶的大美宝地,我们就应该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不断挖掘潜力、革新技术、创新管理,矢志不渝地打造更负盛名的中国红茶之乡。

 

“祁红”的“前世今生”……

□学生记者  张筱翊
  辅导教师  程杨木
  祁红博物馆解说员姐姐张晨说看到学生记者们很亲切,因为她说她是土生土长的祁门人,同时也是祁门二中的毕业生,她说很高兴以学姐的身份给学生记者们解说家乡“祁红”的“前世今生”。
  祁门茶叶,唐代就已出名。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光绪以前,祁门并不生产红茶,而是盛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绿”之称。光绪元年(1875年),胡元龙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用自产茶叶,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1875年,黟县有个名叫余干臣的人,在福建罢官回原籍经商,因见了红茶畅销多利,便在至德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闽红茶”制法,开始试制红茶。直到光绪八年(1883年),终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胡云龙因此成为祁红创始人之一。因为祁门一带自然条件优越,所制红茶品质超群出众,因此,在国际红茶市场上引起了茶商的极大注意,声誉越来越高。1915年祁红获得巴拿马博览会双金。邓小平爷爷在1979年给祁门红茶的评价是“你们祁红世界有名”。从1980年开始,祁红连续获四届国家质量奖优质奖。1987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金奖。祁门红茶被用于国宾接待礼茶。1982年,邓小平爷爷用祁红接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祁门红茶因此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镶着金边的女王”。众多荣誉并不意味着祁红的发展就一帆风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加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祁红茶区“红改绿,高档化”,大力开发名优绿茶,祁红开始走下坡路。2004年,祁红产量锐减,输出量不足全国红茶输出量的1%,跌入历史最低谷。如今,随着一批民营红茶企业的开办和发展,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祁门红茶开始走上一条复苏之路。在品种创新和品牌建设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在传统工夫红茶的基础上,省农业科学院研制成功的祁门红茶新品种“祁红香螺”获得市场的巨大认可。如今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在新一代制茶人的创新下,“祁红”的发展之路更宽更远。

 

“祁红”的工夫

□学生记者  胡  靖
  辅导教师  程杨木
  闻名世界的传统祁门工夫红茶分为七级:特铭,特级,一级到五级,每一级都有严格的标准。首先是茶的初制四部曲: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简单来说,萎凋使水分丧失70%以下;揉捻让茶细胞破碎;酶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接触反应后,提升酶的活性,称为发酵;最后要终止酶的活性——烘干。
  接下来的步骤决定功夫红茶的独特性,每一步都不可省。一是抖筛和手筛,给茶叶分出粗细和长短。二是打带,把大而长的茶叶号头打碎。三是风选,筛出精致茶。四是手拣,人工操作,将“滥竽手工”拣剔出来。五是拼配,将各号头茶按一定比例拼合出符合规格的成品茶小样。六是补火,剔除潮气,发展香气。七是匀堆装箱,将补过火的各号茶分层倒入匀堆场,拼和装箱。
  每一步要求的精细令人惊叹,不愧功夫红茶。接下来,一位茶艺师姐姐给我们展示了制茶和奉茶。她优雅地坐下,用芊芊细手托起一个个茶具,熟练地温具,赏茶,冲水,倒茶,奉茶,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我们学生记者都说回家后也给爸妈按照茶艺礼仪奉上一杯红茶,传承孝文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