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一首《陋室铭》让安徽和县闻名遐迩。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坐拥“三山”“三湖”,即天门山、鸡笼山、如方山、香泉湖、半月湖、如山湖。和州大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孕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鸿儒、志士,留下了一曲又一曲青春赞歌。当下,在新时代和县高质量发展建设中,新一代和县青年正以饱满的热情与奋斗的姿态青春建功,干事创业,大美和州,何陋之有?
团县委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认领、兑现孩子们的微心愿
志愿者送去了孩子们期待已久的礼物
“牵手成长,爱暖童心”生日宴活动
“爱心圆梦大学”活动志愿者入户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全心全益”支教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全心全益”支教志愿者在辅导留守儿童课业
林海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微心愿活动
团和县县委:“一金三微”开创青春扶贫新局面
□本报记者 谢婷婷
10月25日下午,天色渐黑,刚刚从医院化疗回家的张智来不放心村里道路的环境卫生,坚持穿上黄马甲,趁着天黑前又去村口巡视了一番。对于和县善厚镇早村村的56岁的贫困户张智来而言,能够在家门口有份轻松稳定的工作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珍惜越发看重保洁员的责任。因病致贫后,张智来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直到和县“金钥匙”扶贫公益基金开发并送来了公益性岗位,为他重新点燃了希望。近年来,团和县县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除了“金钥匙”,还广泛开展“微公益”、“微心愿”、“微帮扶”,深化推进“一金三微”脱贫攻坚特色品牌,在该县扶贫工作中吹响了团徽闪耀、青春建功的集结号与冲锋号。
“金钥匙”打开生活新气象
“保洁员每天的工作量不大,都是轻便活,全当锻炼身体,也多了份生活的寄托”。张智来一辈子务农、帮工,从来没有正儿八经上过一天班,收入不稳定,生活拮据。两年前,不幸患上肺癌,更是让家庭雪上加霜。2017年8月以来,“金钥匙”不仅给了他一份工作,还让他依靠自己的劳动领到每月300元的收入。“虽然生病,长期吃药、化疗,但是我发现自己的精神头越来越好。”张智来笑着说。
石杨镇花园村五保户黄大有也是“金钥匙”扶贫公益基金的受益者。自去年7月担任村河塘看护员以来,他每天负责村子周边八个塘口的安全巡查工作。每到寒暑假前,他就挨家挨户派发防溺水宣传单,日常紧盯着塘口的安全防线,丝毫不敢懈怠。“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吃喝不愁了。如今还有了一份工作,我就盼着身体好点,工作能干得久一些”。
不仅张智来、黄大有,还有善厚镇凤台村的曹茂文在家门口的半月湖景区担任保洁员、石杨镇花园村的林宜道担任村里的治安巡逻员,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靠着“金钥匙”收获了“金饭碗”,将日子过出了新气象。2017年7月,团县委、县工商业联合会、县总工会、县妇女联合会、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五家单位组织倡议设立“金钥匙”扶贫公益基金,专款用于公益岗位开发,帮助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
团县委书记薛昆介绍,该基金坚持因人设岗、因岗定酬,通过在镇、村开发适宜贫困户工作的卫生保洁、治安巡逻、河塘看护、园林养护等八类岗位,岗位月工资从100元至1000元不等,重点帮助老、弱、病、残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已有2.2万人次参与“金钥匙”公益岗位,发放劳务工资840万元,人均月增收近500元。“‘金钥匙’公益性岗位增强了贫困户对劳动脱贫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让贫困户在思想观念上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重新建立起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仅如此,“金钥匙”还激发出了社会扶贫的磅礴力量,展现出了爱心人士的公益心声。截至目前,该基金累计募集资金2582.69万元,共计122家爱心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
“微公益”筑起心灵港湾
穿梭在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和县籍一年级新生孙丹丹时常回想起自己在家乡历阳镇龙华村“全心全益”义务辅导班学习的情景。“从七年级一直到高考后,家门口的辅导班填充了我整整六年的暑假”。
孙丹丹口中的辅导班,2013年由和县几位大学生村官发起建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义务辅导。发起人之一的马宁至今记得刚刚开班时的情景。“周边的老百姓,多是农村的老人,感觉很新奇,口口传播。第一天10个、第二天12个、第三天14个、第四天20个……”六年过去了,“全心全益”辅导班从最初专门从事课业辅导,到如今增加了兴趣启蒙、心理帮扶和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最初几名大学生村官抱团服务,到如今整合社会、高校的志愿者力量成立支教团队、设立校地共建的支教点;从最初的教育、陪伴留守儿童,到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回归……
马宁介绍,2014年辅导班开始与高校联系,从此,大学生志愿者成了支教团的核心力量。今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为该县268名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23天的义务辅导,并在该县龙华小学挂牌成立了两所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点。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毕明福表示,下一步将加强龙华小学支教点建设,争取把“全心全益”支教点打造成素质教育的集合地、社会实践的接续站、留守儿童的希望港。
父亲去世,母亲出走,奶奶重病,孙丹丹对童年美好的记忆离不开“全心全益”辅导班。每年暑假,在简陋的辅导班里复习课文、做功课、学习手工、练习书法、玩游戏,认识新朋友、新老师,成了她最幸福的时光。“每年还没到暑假,爸爸就会给马宁老师打电话询问开班报名的事情”。孙丹丹不仅自己去辅导班,还带着年幼的弟弟一起去,现在孙丹丹最喜爱的书法最初是源自辅导班的启蒙。“像孙丹丹这样,兄弟、姐弟同时在辅导班学习的孩子还有很多。”马宁说。
如今,在和县,“全心全益”义务辅导班像一面旗帜,汇聚源源不断的爱心,探索招才引智的公益新模式。除了公益辅导班,团县委连续开展15年的“爱心圆梦大学”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自2004年开展以来,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九百余名,筹集并发放助学资金两百八十余万元。越来越多的“微公益”品牌活动,共同为特殊青少年筑起温暖的心灵港湾,传播爱心和希望。
“微心愿”点燃盏盏心灯
“第一次和这么多小朋友一起过生日,除了好吃的生日蛋糕,亲手参与制作生日贺卡,还收到了很多大哥哥、大姐姐的生日祝福,特别开心。”10月13日,和县历阳镇第二小学六年级学生周正涛在志愿者和小伙伴们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美好而难忘的生日。
周正涛的爸爸是货车司机,常年在外奔波,母亲留守在家独自照顾他和姐姐的学习与生活。以往每年过生日,最多就是妈妈烧上一桌饭菜,连蛋糕都很少准备。在周正涛的心里,一直渴望一个隆重的、欢快的、热闹的生日派对。“在学校,像周正涛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他们因为缺乏父母亲情的陪伴,更加期待社会的关爱”。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刘思强介绍。
了解情况后,团县委联合县青年商会的爱心人士一起策划开展了“牵手成长,爱暖童心”为留守儿童集体庆生活动,为留守儿童实现小小心愿。13日当天,历阳第二小学的八名学生走进和县青庭咖啡馆,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兴奋极了。气球、贺卡、蛋糕、礼物将现场装点得十分温馨。“有的孩子刚进来的时候很害羞,不太愿意说话”。志愿者何昕蔓便主动与孩子们交流,慢慢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过集体生日,玩游戏,制作贺卡,看起来十分简单的活动,可每一位参与的志愿者从策划、组织、陪伴都很用心。在实现孩子们心愿的同时,也希望能播撒下一颗爱的种子。”何昕蔓说。
在很多孩子的心目中,安徽林海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丽有点像现实版的“圣诞老人”。她总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日子,为孩子送去期待已久的礼物,实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心愿。今年春节前,林海公司开展了“情暖和州 点亮微心愿”活动。其中一个小女孩在心愿卡上写下“希望拥有一双运动鞋”的愿望。马丽默默地记在了心里,然后亲自到商场挑选,并送到女孩家中给她试穿。“她看到新鞋兴奋极了,还冲上来拥抱了我”。
2015年以来,该公司开始多渠道参与社会扶贫,但其中最打动马丽的是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孩子们的微心愿很小,小到钢笔、书包、衣帽、保温杯等。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每次都亲自挑选,反复确认,保证每一个愿望不留遗憾,能够圆满地实现”。每当看到孩子们实现愿望时,脸蛋上绽放出来的笑容,马丽觉得自己跟孩子们一样幸福。
近年来,为更好的服务于青少年成长,更多地关爱关心、关注生活和学业上有困难的特殊青少年群体,团县委常态化开展微心愿活动,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认领,如一股暖流在和州涌动。
“微帮扶”架起爱的桥梁
前几天,团县委学少部部长戴青接到了石杨镇高关村90后小伙滕之飞打来的电话,希望她能为其申请银行贷款扩建葡萄种植园出面做担保。“没问题啊,支持你,好好干。”戴青这句爽快的答复让身在异乡务工的滕之飞感动不已。
2016年,戴青开始结对帮扶滕之飞的家庭。他的父母都身患残疾,缺乏劳动力,家庭重担早早便压在了滕之飞的肩头。“壮实,能吃苦,孝顺,顾家。”谈起对滕之飞的第一印象,戴青明显有些心疼,“感觉比一般的90后要显得成熟懂事。”
结对以来,戴青一方面帮助该家庭申请政府相应的扶贫政策,另一方面便是鼓励和引导滕之飞干事创业。每年葡萄成熟之前,戴青都会主动联系,通过线上、线下拓宽葡萄的销路。近年来,滕之飞每年销售葡萄就能增收六万元。“以前感觉比较沮丧,现在有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越来越有干劲”。在滕之飞的心里,戴青已经像姐姐一样,每当遇到困难都会找她商量。
今年8月1日,一条微信刷爆了和县人的微信朋友圈。原来,当晚爱心人士潘涛在跑步途中偶遇了顶着酷暑正在街头卖水的11岁男孩小勇(化名)。小勇的父亲于2012年患上尿毒症,每周依靠三次透析稳定病情,今年进行甲状腺手术时,喉管神经受到影响,发声困难。小勇和刚刚读大学的姐姐仅靠母亲摆小吃摊抚养。潘涛在得知情况后,当即表示愿意承担小勇的学习费用,并将小勇自强自立分担家庭重担的故事分享在了朋友圈。很快,这条充满爱的信息不断被传播扩散,在和县人的朋友圈刷屏。
第二天,团县委第一时间联系潘涛,并会同镇、村团组织负责人及小勇的班主任,将关爱送到了小勇及家人的身边。“短短几天时间,我们近百名会员纷纷用不同方式给孩子提供帮助,送去温暖”。一条温暖的朋友圈迅速集结了爱心,县青年商会副会长陶磊不禁为会员们点赞。
近年来,在团县委的引导、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创业青年、爱心人士、团体加入到“微帮扶”活动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家庭送去社会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