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我爱朗诵 天问 乡情
08版:青春文字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4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4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天问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芜湖市第一中学高三(18)班 胡奥磊 发布日期:2018-11-05 17:10:22

  初唐时期诞生了一位名叫张若虚的诗人,他带来了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里有着另一种冠绝天  下的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诗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即初唐的背景。初唐是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一切都在为盛世做准备。而张若虚所处的初唐为他营造的是一个广阔、充满了生机与力量的时代环境。大唐中的“大”即是一种胸有万物、心怀天下的气象。这种大环境下的人,更容易有大格局、大视野。张若虚能在江畔追溯发问人类的起源、宇宙的开始,就一定能隐约感知到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所谓地利,就是“春”、“江”、“花”、“月”、“夜”,关于这五个字怎样断句的问题,我更倾向于将它分为五个意象——张若虚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到江畔,看江水绕芳甸,看明月照鲜花。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一个气势宏伟、流光溢彩的画面中去。这样美妙绝伦的意境最能催生一个人的哲思。但光有这些还不够,真正深远的禅境、需要一个空明的环境,因此就像蒋勋所说,此时此地,这些景色开始在张若虚的眼里做起了减法。“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动,也似乎是静止的。这是哲思诞生的准备——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水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圆月高悬,淡若烟雪,这是哲思诞生的前调——空。接下来两句,对天发问,一切都水到渠成。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评屈原的《天问》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不管是屈原还是张若虚,他们所问出的问题都是无法探解的谜,也正因为如此,“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才能振聋发聩,有一种亘古的大宇宙意识。
  人和,就是张若虚的才气和胸怀,“大家”历史上从不缺少,而能以孤篇成大家的,实在凤毛麟角。或许他的作品只是未被人关注,未必比其他人少。但其作品中表现的心境和胸怀,力压众人却是无可争辩的。作品角度能上升到宇宙洪荒的真的不多,而能将追问推向深刻和极致的少之又少。广为流传的苏子《水调歌头》中有一句“明月几时有”,看似问的超然物外,但后一句“把酒问青天”,虽也是问天,但从潇洒轻松的苏子口中问出,就缺少了厚重的力道。而《诗经》、《黍离》里重复三遍问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余党绪在思辨读本里评价,“这一问,问的是苍天,但归根到底,问的是自己”。好不容易有了思考生命的想法,却终究问的是自己是谁,与张若虚相比,胸怀格局难免相形见绌。为何?因为张若虚问的是人类是何时出现在江畔,是朗月何时散发出光芒,一种回溯人类乃至宇宙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直入心扉。
  这样有力的天问抛出后,一般人很难收尾,因为往后的每一句都可能成为画蛇添足,张若虚却很淡定,他马上笔锋一转,归于平凡和实际。闻一多说他无忧愁也好,李泽厚说他有忧愁也罢,都无关紧要了。张若虚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复杂的他不知道,但人类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绵延长久的。太广阔的思考容易产生孤独感,自然而然地,由月生情思。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