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 系统化 长期化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团省委学校部了解到,我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10年来,各项具体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了规范化、系统化、长期化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一步一个脚印逐级深入,向纵深方向发展。
全面科学部署,健全工作机制。2007年,团中央下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后,团省委高度重视,先后召开“青马工程”工作部署会、研讨会和推进会,出台《安徽省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就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等做了系统规划和明确规定。各高校结合实际,纷纷成立相应骨干培养学校,相继出台“青马工程”实施纲要,并以此为依托对学生骨干进行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28个“青马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之一。
同时,抓好示范带动,逐级深入推进。团省委专门组建了“青马工程”导师团,其中既有熟悉国情政策的党政领导,也有理论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还有自主创业的青年典型。各界专家、学者踊跃参与,为大学生骨干作辅导报告60余场,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团省委还建立了“青马工程”种子库,将优秀大学生骨干加入种子库并进行培训后的跟踪了解,使“青马工程”规范化、系统化、长期化。各高校普遍借鉴省级“青马工程”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挖掘和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每年举办上百场“青马工程”培训活动,有力促进了此项工程的深入开展。
此外,立足青年实际,提升培训效果。据悉,我省“青马工程” 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紧紧围绕思想引导、就业创业等大学生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内容丰富,注重运用生动的语言、事例、图片和数据,将大学生困惑的问题说清楚、讲透彻。培训形式多样,既包括理论学习、交流研讨,也有素质拓展、能力训练,还有社会实践、红色教育等。很多大学生在接受回访调研时反映,“青马工程”在自己的人生成长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不仅提升了理论素养、锤炼了实践品格、提高了综合能力,更加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新闻链接
关于“青马工程”的前世今生
实施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在校大学生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具有十分迫切与必要的意义。
★ 工程简介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实施纲要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培养对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专职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教学推广等工作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
★ 培养内容
1.大学生骨干培养
工作目标: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主要课程
理论学习。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官员等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实践锻炼。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基层实践锻炼。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民宿体验、参观考察等活动,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骨干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通过在校园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支教支医、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对外交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参与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或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的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骨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工作格局: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年)》有关要求,构建全国、省(区、市)、高校及院(系)四级培养的工作格局,分工负责,分层实施。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举办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导师辅导、评价考核等机制。各省级团委、学生联合会参照这一模式,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各高校校级团学组织每年对该校主要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轮训,院(系)团学组织对班级主要学生骨干进行轮训。
2.共青团干部培养
工作目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团干部,帮助团干部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培养大局意识,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主要课程
理论研讨。以各级团校和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主要依托,举办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研讨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等重要课题进行教育培训和研讨,着力增强团干部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本领。
参观考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团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西部贫困地区进行参观、考察,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开展专项的课题调研,提交调查报告。
挂职锻炼。一是加大基层团干部到上级团的机关挂职学习的力度,二是扩大上级团的机关干部到基层的挂职锻炼比例,三是增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间团干部的相互挂职培养。同时,积极推进团干部到地方、企业等其他单位的挂职锻炼。
出国培训。进一步加强各级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和各国青年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组织优秀团干参与青年国际交往活动。加大优秀团干部国外研修培训的力度,在继续实施好百名优秀青年国外研修培训等已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工作格局:按照分级分类、全员培训的原则,结合实施团干部“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层次。针对团的各级领导干部,团中央每年有计划地培训省级团委书记、副书记50人,培训地(市)级、县(市)级团委书记1000人,团的省级、地(市)级各级领导机关负责下一级团组织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针对基层团干部,要争取将其纳入各级党委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在五年内使全国农村基层团干部,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区基层团委书记普遍接受一次培训。
3.青年知识分子培养
工作目标:加强党史、革命史和改革开放教育,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国家发展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
主要课程
社会服务。继续深化“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行动、博士团服务地方、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下基层等工作,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展青年知识分子走入社会、服务基层的渠道,发挥他们的知识、技术优势,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国情考察。启动青年知识分子国情考察团,每年定期组织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结合各自的学术研究方向,就涉及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或基础性课题,深入到党政机关、厂矿企业、农村基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考察、调研,形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
高端研讨。通过举办高层次的研讨班、论坛、交流会等方式,组织青年知识分子集中学习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讨社会热点问题,交流各自学术领域的前沿发展,打造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之间交流沟通、共享信息、研究协作的平台。
工作格局:重点完善全国、省(区、市)两级青年知识分子培养网络。团中央依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等组织,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合作,每年至少组织开展300人次的社会服务、200人次的国情考察和200人次的高端研讨等活动。各省级团委参照团中央的做法,加大对本地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和团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