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举办首届“四名工程”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10月26日,铜陵市首届“四名工程”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第二站走进郊区,来自郊区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教师代表三百余人参加,现场聆听枞阳县石岭小学教师汪正、义安区第三中学教师叶强、郊区铜山小学教师徐根杰和市第五中学教师吴成兵等四位教师的从教故事。
近年来,在铜陵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该市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树立了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表彰了全市首届“四名工程”和“孺子牛奖”。随后,铜陵市教育局成立了包括上述四人在内的首届“四名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开展巡回报告活动。
郊区站是报告团继走进铜官区后的第二站,四位教师通过鲜活的事例,展现了胸怀祖国、热爱学生的博大情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贵品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每到一处,报告团都获得了教师们的认可和点赞,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和我们一样普通,却做着不平凡的教育。他们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报告会结束后,一位参会教师激动地说。
“名班主任”叶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重要人物”

叶强,义安区第三中学教师,铜陵市首届名班主任。今年是叶强站在讲台上的第23个年头。23年的教书育人路上,叶强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可每当他站在三尺讲台上时,看着那一张张稚嫩却充满朝气的面容,听到他们用响亮的声音叫一声“老师好”,他就觉得,作为教师,自己吃过的所有苦都是值得的。
叶强是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平凡又琐碎。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性格脾气千差万别。在与学生相处时,叶强告诉自己: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他们有各种不足,但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的愿望是一致的,所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一个班里,让优秀学生成为‘重要人物’很容易,让一部分学生成为‘重要人物’也不难,难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重要人物’,而我就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叶强说。
2014年,叶强带的七年级班有位叫小龙的学生。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性格孤僻、自闭,在班里几乎不和同学交流。为了帮助他走出自闭的困境,叶强做了很多努力,不仅让一些性格开朗的学生主动和他说话,帮助他融入集体,还结合他长跑过人这一优点,不断地赏识、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中考前一天,自认成绩差的小龙一个人躲在房间,不愿见人。叶强连夜赶往他家,与他长谈,告诉他放弃比失败更可怕。打消小龙的思想包袱后,第二天,小龙出现在考场上。现在小龙在读职业中专学校,每到放假,都会到校看望叶强,洋溢着阳光的脸庞让叶强备感欣慰。
一句温馨的话语,会给学生带去柔和的温暖;一份及时的早餐,会给学生带去真诚的体贴;一个和蔼的微笑,会给学生带去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所以,叶强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说好每一句话,在他心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宝。
“常言道,教育无小事。事实上,我做的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我觉得我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很有意义,这些小事让学生们成长的旅途上开出了美丽的小花”。叶强说,自己愿意像三毛笔下的守望天使,守护学生们成长,望着他们去梦想的远方。
“孺子牛”徐根杰:助力寒门学子走出农村

有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郊区铜山小学校长徐根杰就是这样一位扎根乡村的好校长。1982年师范毕业至今,37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责任、扎根乡村,把每一滴汗水都洒在校园里,把每一片爱心都献给学生们,收获着教书育人的快乐和幸福,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书写了一个乡村学校校长对教育的无私奉献。37年来,他总是全身心地扑在学校工作上,每天最早到学校,最迟离开学校,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学校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学校运动场因陋就简,就是一块空土地四周简单地铺着一圈沙石,师生们在这样的操场上活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为了改变这种环境,徐根杰四处奔波,为学校争取到改建项目。为了不影响正常开学,也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从工程图纸设计开始,就天天守在工地。高温加上每天的操劳,工程施工到8月中旬他胆结石病犯了,疼得无法行走。不得已,他在爱人的陪同下悄悄地住进了医院做手术。很不巧,术后没几天,七十多岁的父亲因意外去世。而此时工程已进入到关键期,徐根杰忍着身心剧痛,和平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学校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教师们明显感到徐校长瘦了、黑了,眼窝深陷,看上去很疲惫。大家都以为是暑期修运动场累的,直到开学后才知道校长家发生的大事。
“我是从农村考上师范的,我知道从农村走出一个孩子有多难,我当教师就是要回到农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走出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37年间,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教师,走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也有多次机会离开农村到市区工作,2006年,他的孩子考入市第一中学,按照市教育局的政策,他可以调到市区学校,但他放弃了,默默地选择了坚守和初心。
“我也想为自己的孩子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但是学校一直严重缺编,这几年教师退休多,又没有新教师补充。我作为业务副校长最能体会学校缺教师的苦。如果我调走了,就有一个班语文没有人上课了,学生怎么办?”多年后,再回想当初的决定,徐根杰依旧语气坚定。37年的风雨沧桑,他依旧初心不改,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书写着坚守乡村教育的平凡人生,描绘着矢志农村教育事业的人生画卷。
“名教师”吴成兵:将70%的西藏生送进重点大学

吴成兵,铜陵市第五中学西藏生工作处教师。2010年,学校为了适应西藏扩招的新的形势,成立西藏生工作处,交由吴成兵负责至今。
“教育部给我们这些援藏、援疆学校一个“36524部队”的封号,要求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全天候陪同呵护”。吴成兵说,为了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作为儿子, 80岁的养母在枞阳县老家,自己很少有时间陪护;作为父亲,孩子的教育几乎没有时间过问;作为丈夫,家庭的事务无精力分担;他已经连续九年除夕和春节都在学校陪留校西藏生过节。他把愧疚留给了家人,把满腔的爱给予了藏族学生,作为教师,他把家长会开到拉萨市、山南市,把家访做到了雪域高原,所带西藏散插班西藏生70%以上被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录取。
喜绕多吉是该校2011年向西藏扩招以后的第一届学生,散漫,贪玩。家长是林芝地区教育局干部,为孩子学习操碎了心,班主任更是苦口婆心,但是收效甚微。
除了喜绕多吉,近年来招收的不少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为适应新的形势,吴成兵多方征求意见,相继起草出台了《西藏生教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西藏生划“六条红线”, 成立西藏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培养一支西藏生干部队伍,促进了西藏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保障该校西藏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后来,喜绕多吉考上了铁路警察学院,现在已经成为成都铁路局的民警。
作为西藏班教师,吴成兵深切地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他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教学细节、如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知识的营养和人格的熏陶,积极探索适合适合藏汉学生混班教学实际的新方法、新途径。2016年,针对山南班学生基础薄弱、不善表达、信心不足的特点,他反复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汉语文的能力得以提高。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该校毕业的西藏生在各所高校表现均很突出:2011届毕业生索朗曲珍卓玛、2013届毕业生倪广成、2015届毕业生格桑央拉分别被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报送至该校一流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读。
“名教师”汪正:学生是自己最好的荣誉证书

汪正,枞阳县石岭小学教师。出生教师世家的他,儿时就梦想成为教师。一朝圆梦后,汪正倍加珍惜三尺讲台,积极探索,在无悔的青春中既教书又育人。
石岭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存在很多不良的习惯,布置的作业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细心的汪正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将女儿的新羽绒服带到学校悄悄换给衣衫单薄的学生,为经常食不果腹的学生准备面包。
在学习方面,他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助组内后进生共同进步。渐渐的,班级学风浓了,学生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加团结友爱。学生们与汪正也更加亲近了,经常仰着稚嫩的小脸请教学习上的问题,讲讲自己家里发生的趣事,他成了学生们无话不谈的大朋友。
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成长、进步,汪正满怀喜悦。作为教师,知识更需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教育教学需要,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把新知识、新经验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从教20年来,他收获颇丰,但他认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才是他最大的骄傲,更是他最好的荣誉证书。在他所带的学生中,不少学生获省、市、县甚至全国比赛大奖:学生方舒、汪美慧、姚心怡等参加2009年市小学生庆祝国庆60周年作文创新能力竞赛分别获市级二等奖,县级二等、三等奖;学生朱芳媛撰写的《有趣的乘除法》获市2013年小学生数学小论文评比三等奖;学生汪奕萱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学生鲍佳丽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学生胡莜琛获2018科协科幻绘画大赛省级三等奖、市级一等奖……现在,每当他想起学生们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的荣誉时,依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