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西湖镇大许村是团省委包保的贫困村,去年4月底,团省委派出了以青少年发展和权益维护部副部长陈永刚为队长、本报社长助理杨益军为副队长、省团校青年人才中心副主任许明为专干的选派帮扶工作队进驻大许村,开展脱贫攻坚。他们和市、区驻村工作队及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如今大批贫困户沐浴扶贫政策的春风相继脱贫,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原先的破旧老宅华丽转身为大许村最美景点。
10月19日,西湖镇中心学校的五位本报学生记者到大许村,参观了蔬菜大棚和村容村貌,并走进贫困户家庭,切身体会国家扶贫政策给贫困村带来的巨变。
学生记者在大许村扶贫产业园采访
大许村乡村文化大舞台
“大干”找不到家了
□西湖镇中心学校 许奥迪
辅导教师 刘玉珍
许国干是大许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村里人很少叫他许国干,大家都习惯称呼他“大干”,久而久之,很多人忘记了他的学名许国干,都是直呼他“大干”。
在大许村采访时,村干部许明增向我们讲述了“大干”找不到家的真实故事。
今年3月初,“大干”因间歇性精神病发作被送到阜阳市精神病医院治疗,一住就是三个多月,恰恰在“大干”医院治病期间,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永刚带领大家实施旧村庄改造,他所居住的大许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那天“大干”出院后从村头下了车,转来转去,居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他发现眼前的房屋、道路、沟塘都不是记忆中的样子。村西头修建了八角亭,亭台四周是绿色的草坪和香气四溢的月季花。在他的记忆中这里是又脏又乱、臭味熏天、苍蝇横飞的臭水沟。再往前走,抬头一看,草坪南边出现了一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他呆立了许久,怎么也想不明白,这里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向东走,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崭新的文化广场,设计精美的文化墙把广场切分为两个活动区域,南边的群众文化大舞台是村里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北边的村民健身广场安装了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几个放学回来的学生正在打乒乓球。广场四周都是常绿植物,看到这些,“大干”呆若木鸡,广场中央的那棵老枣树他看着很熟悉,但原先这棵枣树的周围是一片破屋烂宅,杂草丛生,几间破旧的老房子、老枣树下堆满了垃圾。
他清晰地记得,老枣树东南角就是自己的家,可是他怎么看也不像自己的家。他家后墙上如今粉刷一新,并绘制了宣传画和《村规民约》。
“‘大干’,是不是找不到家了?” 看他转来转去,住在广场东面的邻居许志军大声问他。顺着许志军手指的方向,“大干”突然回过神来,原来已经到了自家的屋后。
采访感言 团省委驻村工作队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原先破烂不堪的老宅旧貌换新颜,为贫困村群众营造了美好宜居的生活环境,不实地采访,真的不知道贫困村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怀揣感恩之心
□西湖镇中心学校 郭晴晴 梁洪涛
辅导教师 时宝剑
我们作为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在大许村采访了一个因疾病陷入贫困的家庭。
这个家庭的户主叫凌治超,他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以前和妻子外出打工,虽然挣钱不多,但一家人感到很幸福。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凌治超患了尿毒症,整个家庭随即布满了阴云,巨额的医疗费压得一家人无法喘气。
正当一家人感到无路可走的时候,被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根据他家的情况,因户施策,首先运用健康扶贫政策为他报销了巨额医疗费,大部分医疗费得到了报销,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病致贫的难题。凌治超的父亲对我们说,党的恩情比天大,如果不是健康扶贫政策,儿子的病早都治不起了,是党的扶贫政策给了我儿子生命,我们要永远感恩党、感恩政府。
我们看到他家的房子是刚刚盖好的新房,老人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危房改造的扶贫政策,即便亲戚的钱借光也盖不上这样的房子。原先居住的砖瓦房,年久失修,经风吹雨打,墙体已经开裂,一到下雨的时候,非常担惊受怕,怕大风呼啸房子别倒了,外面下大雨的时候,屋里多处漏雨,只好用盆、桶接雨水,一家人常常是无法入眠,需要三番五次地把已经接满了的水倒掉。去年底,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发现他家的危房后,为他申报危房改造项目,帮助解决了五万多元建房资金,两个月前新房建好后,一家人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
教育扶贫政策解决了凌治超双胞胎女儿读书的后顾之忧,初中毕业后在城里的一所中学读高中。凌治超的父亲动情地告诉我们:“在城里读书的两个孙女每年都有教育扶贫补助,我们不再为孙女上学的事发愁了。”
凌治超的父亲指着院子门口的水泥路对我们说,以前雨雪天气,出门就是泥泞的土路,驻村工作队到大许村后,为俺们修通了水泥路,现在阴雨天出行方便多了。
随着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发力,凌治超有了稳定的收入,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一家人的住房、看病、教育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采访感言 扶贫路上,精准帮扶不落一人。凌治超在大许村是扶贫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扶贫政策有效解决了这个家庭的看病、读书、住房之忧,他们发自内心感恩党、感恩政府,自然在情理之中。
八旬老人的笑容
□西湖镇中心学校 刘瑞雪
辅导教师 曹运波
你能想象到一位年过八旬的农村孤寡五保老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吗?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样一位老人。
他叫许明田,是大许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83岁了,我们见到他时,他总是满脸含笑,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
听说我们是来采访的学生记者,他十分热情地请我们走进了他的堂屋。老人的屋里有洗衣机、电视机、冰箱、净水机等家用电器;老人特意打开冰箱给我们看,冰箱里存放着猪肉及包好的饺子。许明田说:“怎么也没有想到我能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这多亏了党的扶贫政策好。”交谈中,他一直面带微笑,显得特别和蔼可亲。
许明田高兴地说,他住的两间砖瓦房是危房改造工程建造的,他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这里。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联系人许明增经常到我家来,问我有没有什么困难,这么多人关心我这个五保老人,我感觉很温暖。
村干部许明增对我们说,大许村很多分散居住的五保贫困户如今都像许明田一样过上了好日子,他们有的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每亩地可以收到千元租金,各项扶贫政策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采访感言 采访归来,许明田的笑容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老人的笑容让我看到了扶贫政策给贫困户带来的变化,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抹温暖的橘红色
□西湖镇中心学校 刘梦婷
辅导教师 曹运波
当我还是六年级学生时,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原本温暖的家变得支离破碎——疼爱我和弟弟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段时间,我们一家人每天以泪洗面,完全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爷爷、奶奶身体日渐消瘦,不断地看病吃药。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长大了,我要挑起家中的重担照顾好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年幼的弟弟,但面对残酷的现实,我感到无能为力。正当我们一家人无路可走的时候,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我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从此有了一本橘红色的《扶贫手册》,这是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的一本《扶贫手册》。
我家的这本《扶贫手册》记录并见证了我家享受的各项扶贫政策,帮扶联系人总是定期在我家的《扶贫手册》上写下帮扶措施和帮扶贫成效,在帮扶成效的后面还有许多得到爷爷认可的签名,《扶贫手册》上还有帮扶联系人、村干部陈继芬的手机号码,有困难可以随时拨打她的手机。每当打开这个《扶贫手册》,我的内心都充满感激。首先是解决了我和弟弟因没钱而失学的问题,现在我上初中每年都享受一千多元生活补助,弟弟在小学也有营养餐补助。爷爷、奶奶看不起病的事也得到了彻底解决。
《扶贫手册》解决了我家的后顾之忧,爷爷、奶奶的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看病就医再不会为医药费发愁,我和弟弟再也不会因贫困而影响读书。
作者感言 每当我看到橘红色的《扶贫手册》,就会感到十分温暖,沐浴扶贫政策的春风,我和弟弟正在健康快乐成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那一抹温暖的橘红色,正激励我们发奋读书、成长成才,早日报答党和政府的帮扶之恩。
村干部许明增讲述“大干”找不到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