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架起皖藏交流融合的桥梁 苏小图:与藏族学生的二三事
02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3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37期  下一期
苏小图:与藏族学生的二三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8-10-24 13:19:12

   那段时间,因为高原反应,经常双腿发软、眼前冒星、头脑一片空白。上课讲了一半,就要斜倚在讲桌上,喝一口开水,闭上眼睛,再睁开的时候却已忘记了刚刚的话题。
                             繁昌县第一中学 苏小图

   苏小图,繁昌县第一中学教师。2016年7月被选拔为我省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成员,对口支教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汉语教学工作,同时任《援藏简报》编辑。2017年7月,结束援教工作,获“山南市优秀援藏教师”、“山南二高优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称号。
   回忆两年前的那段援教生活,苏小图给记者分享了他与藏族学生之间的二三件事,这位高大勇猛的男教师将对藏族学生的满腔柔情融化在与学生们相处的每一刻里。

“外语”的快乐

   初到山南市时,苏小图意外发现,区编汉语教材对于母语是藏语的藏族学生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熟悉感。许多藏族学生读起来都很磕巴。云旦罗布读不好,边巴曲桑读不好,朗杰多吉读不好,就连语文成绩最好的拉珍读得也是结结巴巴,还有很多字音错误和断句错误。那一刻,苏小图惊叹道,在藏区,汉语好比是外语啊。
   苏小图觉得自己的当务之急就是让学生们读汉语书,感受汉语阅读的快乐。
   考虑到藏族学生喜欢唱歌,他就把需要背诵的章节勾画出来,让孩子们用简单的旋律唱出来,就这样,早读课变成了音乐课,快乐在阅读和歌唱中慢慢积累。考虑到藏族学生喜欢做游戏,于是,他把读书变成比赛,用音量大小、准确性高低、情感迸发度高低作为标准,一场接一场地比赛,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在紧张中慢慢提升。
   “藏族学生骨子里都很快乐,不吝啬展示自己,所以我把语文的课前演讲变成朗诵,让学生在讲台上战胜害羞,读自己所爱的文字,展现勇敢的自己”。苏小图说,正是因为藏族学生天性中的快乐,汉语教学中,我常常以快乐的名义阅读汉语。
   这一系列的做法让苏小图的课堂悄然发生改变:云旦罗布说:“老师,我要唱课文给你听。”害羞的白玛央金害羞地找到他,说:“老师,明天的语文课前朗诵,我有这几处把握不准,您能指导我么?”……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苏小图都会心地笑了,朝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
   2016年国庆节,学校组织开展汉语诗文朗诵和藏语诗文朗诵比赛,苏小图所带的两个班都获一等奖。在苏小图看来,没有什么比学生的进步更让自己自豪的。

桌上的奶渣

   同其他从内地去西藏援教的教师们一样,苏小图也没能逃过高原反应:夜半干渴的喉咙、清晨鼻腔的血丝和那快走几步就要跳出胸膛的心脏让苏小图备受煎熬。到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支教的第二个星期,苏小图再也支撑不住了,上课不似之前那样滔滔不绝。“那段时间,经常双腿发软、眼前冒星、头脑一片空白。上课讲了一半,就要斜倚在讲桌上,喝一口开水,闭上眼睛,再睁开的时候却已忘记了刚刚的话题。”苏小图笑着回忆道。
   苏老师的变化都被坐在下面的学生看在眼里。第三个星期,讲桌上出现了一串白色物体,像一串朴素的项链放在铺开的餐巾纸上。看到自己的目光被吸引,学生们都笑了。
   课代表旦增说:“老师,吃吧,吃吧,很甜的。”
   调皮姑娘达瓦央宗说:“老师,吃了就能滔滔不绝了。”
   在学生们的期待和笑声中,苏小图掰开一块放进嘴里,一股清甜的滋味弥漫在口腔,同时还有股淡淡的奶腥味。看着学生们发亮的眼睛,苏小图心里暖暖的,喉咙中的干渴竟神奇般地消失了。
   一天,学生扎西卓嘎生病了,请假一个星期。援藏老师们自发在晚自习后为他补课。当苏小图气喘吁吁从宿舍走到教室补完一周的汉语课,扎西卓嘎拿起放在桌上的两片包好的奶渣,双手递给苏小图说:“老师,吃了就不会冷了。”
   从学校到援藏家园1.7千米,平时走路20多分钟,那晚,苏小图走了40分钟,他好像瞬间想通了藏族师生喜欢在课下嚼这白色的“糖果”的原因。桌子上的奶渣让苏小图在那晚种下一颗温暖的种子,心灵的某处被淡淡的甜蜜慢慢抚平。

哈达,天上的云朵

   第一个学期刚开始集体备课的时候,藏族同事次仁罗布对苏小图说:“苏老师,给我们上节公开课吧。”苏小图欣然应允。
   第二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藏族同事达瓦卓玛对苏小图说:“苏老师,我们还想听听你的公开课,可以么?”苏小图不负所望,再次呈现出一节精彩的公开课。
   苏小图说,一节公开课代表着一个星期的不眠不休,安徽省援藏队传、帮、带的历史使命让援藏教师们的公开课有了一丝厚重的色彩。不过,正是这一节节高效的公开课拉近援藏教师与藏族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彼此成了开诚布公的朋友。离别的那一刻,学生们把每个人的颈项都挂满“白云”,流着泪说出那句:“扎西得嘞。”
   在苏小图的书柜里,至今还有一条洁白的哈达包裹着一个藏式手包,闲暇时,他常拿出来把玩。这是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汉语组送给他的临别礼物。每每于此,他都会非常想念山南市的那群藏族学生、悠闲散步的牦牛、萦绕耳畔的祝酒歌,以及那渐行渐远的援教时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