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翠竹桃李芬芳
03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3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35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满园翠竹桃李芬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10-22 12:51:35

本报学生记者探寻安庆九中六十年峥嵘岁月

    安庆市第九中学由原第八中学和原第九中学合并而成。两校均创建于1958年。1963年,因区划调整,第八中学与第九中学合并,以安庆市第八中学为校名。1964年,市政府把安庆农业职业学校改建为安庆市第九中学,两校再次分立。1966年,因军用机场建设需要,第九中学搬至安庆水利学校,1968年搬迁至今址。2009年8月,第八中学整体并入第九中学,组建了现今安庆市第九中学。2013年5月,晋升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目前,全校有31个教学班,学生1350人。有高级教师70人、中级教师101人,研究生学历8人,市级“教坛新星”、“教学能手”1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十余人,省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七人。学校占地70亩,生均占地面积25.1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学校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教学设施设备在安庆市一流,一所现代化的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初步形成。

 

九中,今非昔比

□高一(8)班  吴梓桐
   辅导教师  王  莉
  “改革开放40年,办学条件大改变,危房校舍变楼房,现代媒体处处显”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43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带给九中翻天覆地变化的老校长汪铭脱口而出的话。作为《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我有幸采访了老校长汪铭,他虽已退休多年,但精神矍烁,仍能看出当年的风采。他在原安庆九中、原安庆八中都有任职经历,对两校历史如数家珍,不仅叙述得绘声绘色,且动情之处,舞之蹈之,受其感染,我穿越时空,记录了九中历史的一些片段。
  他看着窗外高大的教学楼,陷入了沉思……不一会,他娓娓道来:“2000年,我调到九中任职,那时的九中只有一栋教学楼,一共四层,24个教室,一楼是办公室,说得好听叫办公室,其实就是废弃的教室里摆几张课桌、几把椅子、几个书架,就变成办公室了。一间办公室里有八九个教师,本来就拥挤,再加上学生每天往办公室里跑,就更没位置坐了。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只有一台破旧的电扇慢悠悠地转着,以至于很多教师回家后衣服全湿透了。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很破旧,以前教师们不怕学生干坏事,就怕学生在宿舍楼嬉戏打闹,特别是楼上的学生,他们只要稍微用点力,地板就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再加重一点脚步,恐怕地板就会坍塌。那时候办学条件差,硬件上不去,软件跟不上”。
  接着,他又向我讲述了九中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以前,九中并不是一个大家熟知且看好的学校,因为位置偏远,所以生源不足。教师们外出招生,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就凭着这样一股劲,九中慢慢地从市示范到省示范,这都是一代一代九中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啊”。汪老师的声音变得慷慨激昂,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年,我想这应该是他做过的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了吧。“八九合并之后,在新的领导团队带领下,九中焕然一新,现在的九中学生多么幸福,学习条件多么优越,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标准化的跑道、足球场、篮球场……你们应该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为你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被老校长的话深深打动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如果没有老九中人的积极进取,哪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看今朝,恰同学少年,今天的新九中人应该更加努力,为新九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翠竹般挺拔向上

□高二(6)班  齐  琪
   辅导教师  吴  婷
  民国教育家梅贻琦曾言:“名校,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此言甚是,一所学校大楼重要,大师更重要;硬件重要,软件更重要。这是我作为学生记者此次采访校长胡建华体悟最深的一句话。
  翠园雅馆  以竹为伴
  龙山苍苍,江水泱泱,纱帽清塘,竹园雅馆,这是安庆市第九中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清幽的校园环境的真实写照。“九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竹仿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校长微笑着说。校园内随处可见的翠竹,便是九中最好的名片,课余时间的同学们最爱三三两两,手执书卷,坐在竹林中的石椅上,畅谈未来人生理想。阳光透过竹叶,洒落在石径上,辉映我们温暖的笑容,形成了九中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稳中求变  大步前行
  秋风送爽,竹韵飘荡,我们这些学生记者和胡建华一起,在静谧的校园内,边走边谈。
  “在担任九中校长的这几年来,您认为我们学校都有哪些发展变化?”我问道。
  胡校长思索了片刻,笑着说,“有些变化,是我们同学看得见的,有些变化,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一是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家长们的口碑现在也是我们学校一张很好的名片;其二是老师们的工作目标更明确,2014年,我们领导团队在评价机制上进行了创新,‘师德高尚之星’,‘业绩优秀之星’,‘群众满意之星’,‘教学科研之星’,‘突出贡献之星’,多角度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这就激发了教师的荣誉感;其三是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空间,学校开设了26个学生社团,如模拟联合国社、分子化学社、竹语文学社、汉服社等,特地邀请一些校外名师,于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开展社团活动,你们也看到了近几年在省、市举办的各类学生比赛中,九中的学生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在胡校长的耐心解答下,我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原来学校的发展不是只体现在教学楼、操场这样的硬件建设上,更要在人的发展上下功夫。学生进步了,老师进步了,学校才能有进步。
  黎明已起  孜孜为善
  “一所学校的发展,一所名校的建成,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九中的未来还要靠同学们的奋斗啊。”胡校长微笑着对我们这些学生记者说。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对九中学子的满怀期待和对校园发展的前景瞻望。
  “千帆竞渡,韧者成”。正是因为有校领导的高瞻远瞩、科学谋划,美丽的竹园——安庆九中,才会长久屹立于这块土地上,熠熠生辉。
  采访虽然结束了,但作为一名九中学子,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眼前出现的是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我们的校长。我想说,我想做一棵挺拔向上的翠竹,和你们一起相依成林,让母校的未来岁久弥光。


育人精神永不变

□高二(8)班  何明贵
   辅导教师  杨  虎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母校即将迎来60岁华诞,作为《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我想试着去找寻母校过去的历史。
  一
  当年十里铺的一座小山丘之上,松涛阵阵,书声琅琅,那时的九中远离闹市喧嚣,环境优雅,是读书求学的绝佳之处。六年后,因大渡口并入池州,安庆八中整体迁入安庆九中,合并为安庆八中。回祥庵边,竹园佳处,在郊区竹园小学的旧址上又创办了安庆九中。2009年8月,八中整体并入九中,成立新的安庆九中,2013年5月,新九中晋级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一路曲折,几代人筚路蓝缕,如今,她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能。
  二
  王永寿、王凤娇夫妇退休快两年了,他们在九中辛勤耕耘了近40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与九中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交融。几十载孜孜不倦的坚守,呕心沥血,诲人不倦,顶着满头银发依依不舍离开讲台,离开深爱着的九中,泪水盈眶。薪未尽,火相传,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相继成长起来,优秀的学生不断涌现。孙朝东老师是省“最美教师”,赴新疆连续支教两年;胡赞华老师,安庆市“最美教师”,各类教学大赛均获第一名……一批又一批九中教师工作在三尺讲台,奉献出知识技能,还有青春年华。没有春泥护花,哪有芳香满园?
  三
  近几年,学校教育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多功能教室、数字化阅卷系统、崭新的教学楼、乒乓球馆、一体化实验室、录播室……
  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办学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变化是顺应时代的历史必然,但几代九中人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始终没有变,教学生做人、助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永远不会变。新一届九中领导班子提出了以文化立校的办学思路,以“竹”为核心象征物,大力发扬竹精神,营造浓厚的竹文化氛围,以文治校,以文育人,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出门见竹,进门见竹,竹之形象深深地印在九中人脑海里;看竹,听竹,品竹,竹之品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九中人。她,既坚韧又遒劲,既风雅又无华,成为九中人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采访感受
    “一所学校的成长决不是一人之力可为”是采访完校长胡建华后我所得的感触。安庆九中的今天可以说离不开这么一群优秀、团结、奋发向上的老师们。
    40年,沧海桑田,薪火相传。40年,在安庆九中变与不变中,在与四位老教师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了历史脚步的深浅,可以丈量书本文字的厚度;教育是用生命完成传递的事业,时代浪潮催生新的变化,但核心的东西必须坚守;教育是慢的艺术,沉淀是为新的飞跃积蓄力量。          □何明贵

    有幸参加这次采访活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一直在思考,在物质极度贫乏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支撑着老师和学生如此忘我的拼搏努力呢?我想,应该是坚定的意志、向上的信念、对教育的执著与热爱。正是这些才成就了如今的九中,正是来自于每一位九中师生的不懈努力,才让九中不断成长,未来不断变强。 
                 □吴梓桐

□本报记者  晓  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