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瞄准需求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
一边是贫困户们普遍遇到的难题,法律援助、求医看病、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都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是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难题;一边是高校现成的专家资源,涉及各个领域,法律、医疗、农业……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会怎么样?日前,由省教育厅信息中心牵头开展的一次远程视频义诊,将这一想法首次落到实处。这种瞄准贫困户实际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高校智库作用的扶贫方式,不仅创新了现有的教育扶贫的方式,也让扶贫工作更精准、更接地气。
现场
省城名医在线为八位患者远程问诊
“现在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之前都吃了哪些药?有没有去做过什么检查?检查指标怎么样?”9月12日下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该院心脑血管专家朱斌通过高清视频向远在240千米外的金寨县竹根河村医务室里的村民廖奶奶询问症状和之前的治疗情况。
“她讲她有时候头昏,早上起床后,有时眼睛发黑,感到喘不过气……”视频那头,廖奶奶断断续续地用方言讲述着自己的症状,然后看向一旁的村医,再由村医帮忙转述给朱斌。谈及之前服用了哪些药,村医拿起手中的药盒,对着摄像头,展示给朱斌看。
这样一问一答交流半个小时后,廖奶奶拿到自己的初步诊断情况,在朱斌的指导下,下一步她将换一种药试试,服用一个月后再复查。
今年83岁的廖奶奶是金寨县竹根河村的贫困户,上了年纪后,经常感到胸闷气短,每次活动时感到难受了,就会歇息一会,等症状好些了,再继续活动。“难受很了,就去村卫生室拿点药吃,一直没去大医院看。我们这岁数了,哪里晓得去哪看?”廖奶奶说,若不是这次远程义诊,她恐怕还将拖下去。“这个活动好,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了。还是大医院的专家看,放心着哩”。
当天下午,除了廖奶奶还有另外七位村民在省教育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组织下,依靠村卫生室村医现场协调和帮助,实现了远程求医。“大家都觉得这个方式好,不仅节省了一大笔车马劳顿的费用,又在村医的现场辅助下让专家能完整了解病人的发病过程和前期治疗情况,比我们自己跑一趟省城看病效果还好”。在与朱斌交流后,村民刘大爷对着摄像头竖起了大拇指,并向身边的省教育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连声道好。
金寨县竹根河村是省教育厅定点帮扶重点贫困村,如何帮助这里的村民脱贫致富、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省教育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重心。这次远程义诊是省教育厅信息中心在酝酿了近两年后,第一次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和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远程诊断中心系统,满足贫困户家门口求医看病的需求。
背景
整合高校资源瞄准贫困户需求发力
说起这次远程会诊的由头,还得从两年前省教育厅信息中心开展的一次党支部活动说起。
“当时,我们是去寿县炎刘镇李桥村开展党支部活动,那个村是省教育厅的定点扶贫村。原本大家是带着500元慰问金和一些米油慰问品去的,但去了之后发现,这些贫困户大多是因病致贫,身上有什么疼啊痛啊的,第一反应都是能拖则拖,到最后硬是小病拖成大病”。党支部的同志说,相比这500元钱,如何解决贫困户们看病问题似乎更有必要。“这些贫困户一般都没有什么文化,年纪也大了,你让他一个人去大城市看病,他不知道怎么走,折腾老半天,好不容易找到医生了,也未必能把症状讲清楚,如果能让他们在家门口得到省城专家及时的诊断,那肯定是最理想的”。
党支部活动结束后,信息中心的同志们就琢磨着能不能将这一想法变成现实。“我们信息中心本身就有着现成的技术,省里面那么多医学高校的附属医院里有那么多专家,利用互联网,这应该不是个难事”。在向厅有关领导汇报后,这一想法得到肯定和支持,而且在考虑到村民们的实际需求,建议将法律援助、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都纳入到远程指导中。
说做就做,2016年11月底,由信息中心起草印发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项目的通知》,旨在无偿帮助寿县炎刘镇李桥村搭建一个远程虚拟“万事无忧便民大厅”,充分利用全省高校专业人才优势,长期远程定时为李桥村及周边老百姓提供种植、水产养殖、医疗保健、法律法规等各类专家,教授远程网上互动咨询服务,并逐步搭建村农副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村生态养殖监控系统。
“文件出来后,我们就开始在全省高校里面网罗专家、教授,像医学类的,考虑到农村常见病,主要网罗心脑血管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方面的专家。没想到,高校反应很积极,随后的几天里,不少高校都把对应领域的专家、教授报过来了”。信息中心项目负责人说,安徽农业大学报送的水产养殖、畜产方面的教授,安徽科技学院报送的动植物养殖、种植方面的教授,安徽大学法学院报送的法律援助方面的教授,一支由13所高校140位专家、教授组成智囊团就这么诞生了。
虽然这项活动是为炎刘镇李桥村发起的,但后来在操作阶段,因为技术问题,首次试水远程问诊的是金寨县竹根河村的村民。“这里面要考虑到网络、设备等因素,今后等李桥村的条件成熟,还是会实施这种扶贫方式。”该负责人说。
计划
建立便民网络治疗表和农业微信群
“既然做了,肯定是想把事情做好,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该负责人说,为了切实发挥高校智囊团的作用,专家、教授名单报送上来后,信息中心及时与大家取得联系,沟通想法,并于当年底召开了网上视频培训会,并召集部分在合肥市的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
“记得当时会上,不少农业方面的教授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如利用微信平台指导当地村民水产养殖、大棚蔬菜、果树栽培、优质水稻推广等,这些教授甚至愿意提供种苗”。该负责人说,下一步,他们将尝试建立一个微信群,将当地的贫困户与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方面的专家都拉进群,农户们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及时咨询,如谁计划养一批鸭子,可以将拟养鸭子的场地拍照发群里,专家们会根据环境、条件给出建议,做到科学规划,避免损失。不过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复杂性,目前尚未组织远程咨询,合适时机,信息中心将组织农业生产方面的专家、教授亲赴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情况和贫困户的实情。
在医疗方面,为了进一步便于老百姓求医问诊,信息中心将建立一份网络治疗表,将各科专家依次排班。同时将更好地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密切合作,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持续的、贫困村远程医疗诊断的方法,不断扩大远程诊断贫困村的覆盖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感谢这些专家、教授的无偿支持和付出,信息中心将根据文件要求,建立“安徽教育网互联网+精准扶贫专栏”,张榜宣传“互联网+精准扶贫”专家、教授,并印制省教育厅盖章的扶贫专家证书。
下图为远程问诊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