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蚌埠路第三小学
“为刘老师点个赞!这么晚了还在家访,自己孩子那么小,没时间照顾,还来辅导我们家孩子写作业,真是不容易!”“这么热的天,老师来了都没喝上一口水,光顾着了解娃情况了。”“今天校长来我们家了!真的好意外。”……9月5日晚,合肥市蚌埠路第三小学各个班级的家长微信群沸腾了,手机提示音此起彼伏,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火热。而微信中被点赞的那些主角还在回家的路上。
那么,是什么让教师前脚刚出家门,家长后脚就霸屏发朋友圈的呢?
原来当天,也就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天,全校所有教师第一次上门家访的日子。下午放学后,教师们马不停蹄去往学生家。“本学期我们学校共有在校生近700人,原则上要求老师们挑选重点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做到有针对性,以点带面,最终覆盖每一位学生。”校长何珊红说,虽然已是九月,可是当天的气温并不低,几户跑下来不少老师浑身都湿透了。老师们因为放学后就与学生一道去家访,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一直饿着肚子忙到很晚。正是这种敬业、负责的态度,让老师们收获了家长们的一片赞许声。
“其实,家长点不点赞,我并不是很在意,因为我们开展家访并不是作秀,不是做表面文章,我们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切实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何珊红说,因为是新学期,担心一年级新生不能快速的适应新环境,加上部分班级班主任暑期有调整,彼此之间还缺乏了解,为了增进师生交流,回应家长的担心和质疑,学校开展了此次大家访,并以此为契机,让全体教师在历练中提升师德。
一直以来,该校都很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并提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加强对师德内涵的认知,提高管理水平;教师要加强自律,尤其是党员教师更要发挥模范带头引领作用,注重教师群体形象的塑造,切实提升自身师德修养。学校层面也在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促进家校和谐、师生和谐,用智慧育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科学育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教师努力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从阅读工程到“三点半”课堂,从艺体2+1活动的开展到各种主题活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融入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学校的师德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研学游乃至家长学校等无不成了学校开展师德教育的练兵场,这次家访就是对师德教育的一次很好提升。
据何珊红介绍,学校虽然是区属小学,但是学区内随迁子女、城市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贫困儿童成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孩子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如何让这些孩子的家庭更好的与学校教育衔接,让他们感受更多的关爱,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去年9月开始,学校首推主题家访制度,教师全员出动,平均每月开展两次集中主题家访。如今,一年过去了,家访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家访过程中,党员教师主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始终走在家访队伍的前列,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走出学校,走近学生家庭。副校长谢娟今年刚调到这所学校,对学校的校情、生情均不熟悉。此次家访是谢娟在家长面前的第一次亮相,经过一番交流,看到谢校长如此亲民,博学,家长们纷纷给新老师加油鼓劲。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初,省城迎来罕见的暴风雪,为了学生的人生安全,全市中小学停课,学校适时的开展了以“暖冬助学”为主题的家访活动,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与家长促膝交谈,用爱心为学生们送去一份冬日的温暖。同时,考虑到期末检测在即,为了不耽误学生功课,学校创造性地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模式,学生坐在家中,只需一台电脑就能与老师“零距离”,老师们不计报酬,免费、义务的给学生在线答疑解惑。
一系列的家访活动,拉近了师生距离,和谐了家校关系。老师和家长可以有机会,坐下来面对面的做充分交流和沟通,学生的身心动态都能在第一时间被掌握,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得到了全体家长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同时,参访的教师更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成熟,收获了平常教学中所得不到的宝贵财富。
让公平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是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学校全体教师在班子带领下,在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动下,满怀激情,积极努力,把爱与关怀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温暖着每一户家庭,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贡献着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说家访
党员教师家访记
从2017年9月开始,在该校校长何珊红的带领下,学校党员教师分为数组进行了家访活动,党员教师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家访活动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党员教师在家访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家长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宣传育人理念,突出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开展科学家教方法指导,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实际表现,询问学生在家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生活现状、父母文化背景等,全面掌握家庭中的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动态与现实表现、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增进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情感交流,针对学生家庭成长环境提出施教建议,进一步推进家校育人工作。
家访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让家长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教育因为家访而温暖,家访因为教育而丰富。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让老师对学生和家长了解得更多。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必将化成一股股涓涓的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
家访

副校长谢娟(右一)和班主任朱松全(左一)去学生家家访。
.jpg)
班主任席俊生、体育老师梁庆梅与学生及家长促膝交流。

班主任杜萍(右一)向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
.jpg)
家访结束时,学生家长主动提出与校长(右二)一行合影留念
家访 日志节选
爱是教育的基础
9月5日,我参与了学校开展的“保护眼睛 关注心灵”新学期第一次家访活动。感触很深,学生和家长对我的认可让我感到欣慰,同时更加感觉到肩负的责任重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家校携手是有效途径,我认为作为老师爱孩子,努力让孩子由喜欢你的课堂进而喜欢你这个人尤为重要。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学生”。因为,爱是教育的基础。
——谢 娟
用家访打开学生的心扉
家访,就如同是一把开启家校大门的钥匙,它打开了儿童的心扉,让学校与家庭之间实现了零距离交流,让我们老师能因材施教,温暖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家访,我们始终在路上;关爱,我们一直在践行。
——宣恒云
为成长铺设一条阳光之路
当了16年的班主任,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
王安珏是个特别可爱的孩子,小小的个儿,经常会仰着头眨着大眼问我一些好笑的问题,课下总想把他的小手塞到我的手里让我拉着,他会偶尔喊我妈妈,会经常塞一张画的画给我。可是他就像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自制力较弱,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成绩不理想。他的妈妈很茫然,跑来找到我,双眼哭得通红。这次家访让我全面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性格爱好,拉近了与孩子、家长的距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铺设了一条阳光之路。
——袁家香
让师生关系更近一步
以前总感觉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通过家访,当我和同事们亲眼看到一些学生家庭的真实场景时才若有所悟:简陋的房屋,孤零零的几件简单的家具,孩子狭小的空间……有一个孩子竟然和父母住在流动的房屋,一辆面包车上,晚上一家3口就挤在狭小的车厢里。
家访过后,我再也不会因为孩子上课时不专注而生气;不会因为孩子作业上出现的错误而喋喋不休。在原本天真烂漫的年纪里,一些孩子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尽最大可能给予孩子们温暖,关爱他们的心灵。 ——刘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