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12版:德高为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1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17期  下一期
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姚庆 曹丽 发布日期:2018-09-08 18:45:07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教师风采录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创办于2007年7月,由原合肥市舒城路小学整体北迁举办,是合肥市首批33所小区配套学校之一。现有30个教学班,1500余名师生。
  风雨五十载,辉煌五十载。改革开放40年来,搬迁后的上城国际园丁传承和发扬原舒小的“舍予精神”,同筑教育理想,共践师德大爱,用智慧和汗水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他们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创造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校共同成长的故事。


■领导关怀
    岁月不居,时光流逝。作为一所从历史中走来、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学校,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有着独特的办学历史,既有对传统教风、学风的传承与发扬,也有与时俱进的淘汰与改变,学校发展一年一个台阶,老树正焕发着新春。而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努力广搭平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大有可为的新天地。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祝福广大教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心!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潘桂文

高晓文:素质教育的践行者

☆人物档案☆
姓名:高晓文
教龄:35年
获奖情况:庐阳区优秀体育工作者;在2011、2013、2016和2018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教育格言:心中有爱,宽容以待,让幸福成为一种习惯!
  高晓文,该校工会副主席,体育学科教研组组长。今年52岁的她,可谓是将青春都奉献给了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的“前世今生”:18岁毕业后,便踏上舒城路小学的讲台,2011年来到上城国际分校,始终奋斗在学校教育一线。
  “因为舒城路小学位于市区,土地紧张,学校操场只有巴掌大,每逢体育课时,两三班级同时上,学生往那一站,都挪不开多余的活动空间。”高晓文说,受限于场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非常局限,除了简单的跑跑跳跳,几乎没法开展其他大型活动。如今,新建的上城国际分校拥有现代化的塑胶操场,面积是原来的十倍多,教学活动种类繁多,各种球类、绳类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高晓文欣慰的不仅仅是硬件的变化,还有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以前,大家觉得体育不重要,孩子只需要学好文化课就行,所以占用体育课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在随着艺体2+1的开展,大家都很重视体育课。”高晓文高兴的说,现在学校不仅开足开齐体育课程,还积极主动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门,与其他学校学生同台竞技。家长一改往日反对的态度,积极配合,主动将孩子送到学校训练。“一定程度上,这是国家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孔德军:“舍予精神”的传承者

☆人物档案☆
姓名:孔德军
教龄:28年
获奖情况:庐阳区师德建设“先进个人” ,庐阳区优秀教师,所带班级多次获区级先进集体,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级、省、市、区级奖项。
教育格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一路走来,孔德军都很顺畅:因为喜欢小孩,自幼便梦想成为一名教师,师范毕业后,这一愿望成真,成为母校舒城路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曾经敬重的师长一朝成为同事,激动之余又有些许忐忑。
  孔德军说,原舒小主张“舍予精神”,所有教师对工作都很认真、敬业,保持着一颗奉献之心,不争名夺利。对其影响最深的是学校的一位宋老师,一次放学后,孔德军见宋老师趴在桌上加班改作业,恰逢校长路过,等校长走后,孔德军开玩笑的说:“校长不都已经看到你在这加班了嘛,还不走啊?”没想到这句话让宋老师异常气愤,直言:“我工作难道是为了给校长看的?”这一反问让自己惭愧不已。在后来的教学中,她越来越感受到前辈们的敬业与无私。
  2007年,学校整体搬迁后,新形势下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老师们依旧发扬“舍予精神”,互相补位。受他们的影响,孔德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用真心真情呵护着每位学生的成长。“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每做一件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孔德军说。

李晓芬:信息化教学的受惠者

☆人物档案☆
姓名:李晓芬
教龄:13年
获奖情况:庐阳区第二届数学学科“教学能手”称号,指导学生数学小论文获省一等奖,2016年课例在中央电教馆“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中获“部优”。
教育格言: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以相互拥抱的方式才能飞上天堂。
  2005年,刚刚毕业的李晓芬来到舒城路小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2012年,在带完第一届毕业生后,才来到新校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回忆初踏岗位时的情景,李晓芬依旧记忆深刻。
  “那时候课堂教学都是凭着一支粉笔,教学工具非常有限。”李晓芬说,每到开学时,大家都会去办公室领一大摞书本情境图回来,上课时用磁钉固定在黑板上。李晓芬所兼的英语课,比其他学科还能多领到一个录音机,用于英语听力教学。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两三年,教室里才配备了投影仪,上课时,老师们把事先拷贝教义的U盘插在电脑上,通过投影进行教学。“那个时候一个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准备教义时,一个办公室6个人轮流用,加上网络不稳定,经常准备到很晚。”
  2012年来到新校后,学校先后给每个班级配置了班班通设备、交互一体机,课堂教学越来越方便。“教学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学生不再是简单的看,还可以上台操作,师生间的互动性越来越强。”李晓芬说,随着信息化教学程度的提升,不仅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也真正的成为课堂小主人。

单静:艺术素养的熏陶者

☆人物档案☆
姓名:单静
教龄:8年
获奖情况:庐阳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庐阳区第三届“教学能手”;《机器人》微课制作获得安徽省二等奖;在“一师一优课”多媒体大赛中被评为市级优课。
教育格言: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2010年,单静来到舒城路小学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这之前,她曾在一所农村学校任教3年。环境的变迁,让她直观的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氛围。单静说,农村学生受限于条件,对美的理解很匮乏,眼界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是一项很耗时的工程。而来到城区学校,学生自幼就接触过各种艺术熏陶,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原来的教学方式已然不适用了。
  “当时比较困惑,还好学校为了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开展了青蓝工程,在师父手把手的教导下,我很快找到了课堂教学的新节奏。”单静说,课下,自己一边走进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一边积极挖掘和吃透教材,很快站稳了课堂。
  2012年,单静来到上城国际分校,依托于学校城市少年宫,她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指导学生社团先后开设了水粉画社团和创意社团,学生的绘画水平日益见长,多次参加区艺术展,甚至走出校门办起了画展,在全国少儿美术比赛中,每年有十多位学生获得一等奖。而这些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邢媛媛:“青蓝工程”的成长者

☆人物档案☆
姓名:邢媛媛
教龄:6年
获奖情况: 合肥市微课大赛一等奖、庐阳区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庐阳区教师朗诵比赛特等奖,:所带班级两次获得校级“先进班级”称号。
教育格言:倾注心血,便能收获爱与信任。
  今年才28岁的邢媛媛,已有着6年的工作经验,目前是三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兼语文备课组组长,业务能力突出,是全校年轻教师中成长较快的典型代表。
  “老实说,才接手班主任工作时,还是遇到很多困难的,毕竟太年轻,缺乏工作经验。”邢媛媛说,得益于学校的青蓝工程,隔壁班的王菲老师成为自己的师父,经验丰富的王菲老师手把手的教她如何备课,如何管理班级,如何与学生相处,一个个小妙招,让她快速的打开工作局面。真心地付出,让她成为学生无话不说的大姐姐、家长知无不言的好朋友。最让她感慨的是学生关系的转变,在邢媛媛的印象中,老师是高高在上的,但进入上城国际分校这个大家庭后才发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是教学相长的。
  在该校,像邢媛媛这样的年轻教师还有很多,为了帮助她们快速成长,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如“青蓝工程”、老带新、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外出培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去,以赛促教,通过她们的成长,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