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走来 与时代同频共振
11版:德高为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1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17期  下一期
从历史中走来 与时代同频共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郑永贵 发布日期:2018-09-08 18:41:21

百年名校合肥市逍遥津小学

    合肥市逍遥津小学,发端于公元1622年明朝“理学名臣”蔡悉的享祠,是合肥市历史最悠久小学,先后经历了新生小学、柳木巷小学、向阳路第一小学,直至2009年12月29日,更名为现在的“合肥市逍遥津小学”,历时388年。
    为实现“让更多的儿童有机会享受百年逍遥津小学的优质教育”,2012年,这所百年名校再开新花,创办了金都华庭分校区。目前,该校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模式:金都华庭校区历经7年的发展,由最初的4个班160余名学生,壮大到现在27个班1452名学生,在校生翻了近十倍,办学成果颇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周边百姓的认可,逐渐由新校蜕变成名校;本部校区则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有限的办学空间里,盘活和优化各项教育资源,对标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核心直指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两校齐头并进。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教育快速发展的四十年。逍遥津小学这所百年名校从历史走来,筚路蓝缕,在名校林立的庐阳区,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不仅市区级骨干教师总数位居全区第一,教学质量稳居全区第一方阵,部分学科检测全区第一,更重要的是,她秉承“生活教育育人,文化传承立校”的理念,以“创新生活教育”为特色,以创“最合肥、最儿童、最幸福”学校为发展目标,构建出了与教育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进程、儿童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新学校,成为庐州教育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校园文化

奉献协作是所有逍遥人的“传家宝”

    胡善财,逍遥津小学办公室主任,是该校教师队伍中为数不多知晓学校历史的“老人”。1989年4月,时年25岁的胡善财成为该校一名数学教师,一教就是30年。
    回想初来学校时的情景,胡善财依旧记忆深刻。“那个时候,学校还只是一个小四合院的模样,北边两排小平房,东西两边是教师宿舍,南边一栋二层红色小楼是教学楼,也是当时学校条件最好的一栋楼。”胡善财说,不比沿街的其他学校,没有太多收入,学校经济条件不好,教学设施简陋,环境恶劣,老师们每个月领着有限的课时费。“当时学校老师还不忘自我调侃一下,说我们学校是‘城市中的乡村学校’。”
    因为学校紧邻着中菜市,学校学生父母多为菜贩子,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不到位,孩子养成了诸多坏习惯。为了教育好学生,学校老师起早摸黑,经常自发的免费的为学生补缺补差。“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眼里的宝,放学后,帮学生辅导作业是家常便饭,那个时候谁都没有有偿补课的想法。”胡善财说,那个时候,老师们都很淳朴,就知道埋头苦干。
    2000年是学校发展史较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发展迎来新的转机:创新小学并入,教师队伍壮大;上级拨款,在原校址的基础上翻盖了现在的这几栋教学楼。不过也是这一年,随着城市扩建,中菜市搬迁,学校周边不少居民迁徙到别处,生源逐渐萎缩。“当时的情况下,老师们还是一头干劲,只要学校还有一个学生,我们就要负责到底,把娃给教好。”胡善财动情的说,以此为契机,学校在全市较早的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获得了安徽省首家小班化教学试验校称号。
    这些年,学校一直不忘挖掘和提炼校园特色文化,2009年12月,考虑到学校紧邻逍遥津公园,周边历史文化丰富,学校由向阳路第一小学更名为现在的逍遥津小学,并依托周边明教寺等历史资源,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后来历经几任校领导班子的推动,学校逐渐打出“最合肥”这一特色品牌,让学生了解合肥,了解自身生活学习的地方。
    如今,走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接受到的教育更全面了,胡善财倍感欣慰,“一切都在向好的发向发展,但有两点没变,一是奉献,老师们的奉献精神一直都在,二是协作,这里的老师基本上都不在乎名利,每个人兢兢业业,甘于奉献,遇事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胡善财总结道,这是这样淳朴的校园精神,引领着学校在改革大潮中走向新时代。   

教师队伍

立体式成长平台让青年教师大有可为

    方汀,该校金都华庭校区四年级语文教师,自2012年进校,她与这所新学校一同走过7年风雨,这七年间,她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壮大,学校也成就了她。
    “那时候刚毕业,没什么经验,偏偏学校发展刚起步,全校包括行政人员才9个人,我们自己开玩笑说,九个人办起一所学校。”采访时,方汀笑言,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实行项目化管理,日常教学、少先队活动、德育工作……每一项活动都有专人负责,教师们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外,参与到学校到每一项工作建设中。“我那时候参与学校的外宣,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写宣传稿,任务很重,那几年很累,却是成长最快的几年。”
    据该校金都华庭校区负责人王金成介绍,为了帮助像方汀这样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开展“伙伴结对”计划,通过抱团实现共同成长。同时经常与本部开展教师交流活动,组织大家向本部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经。2017年,新校长姚明伟上任后,学校将两校教师交流固定化,采取驻点支教和兼职支教相结合,本部两位数学教学能手宋执慧、史先梅每周拿出半天时间,来金都华庭校区听课、作业辅导、测试分析,帮助年轻教师快速站稳课堂。今年年初,又有三位英语、美术、体育学科的优秀教师过来长期执教,将本部成熟的教育理念带到新校。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学校首次尝试梯队培养,旨在通过分层培养,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所谓的梯队培养,就是让所有的教师一起进行赛课,根据教师专业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再对应的请来名师和专家,进行讲座、培训。”校长姚明伟介绍道。如今该校梯队培养已从最初的语文、数学学科试水,扩大到全部学科,根据梯队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经庐阳区教学评比检验、锻炼,均取得错名次。目前学校共有省市级教坛新星5人,省市级优秀教师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骨干教师8人,区级教坛新星、教学能手15人。
    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学校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2017年,学校请来教育名家杨小微,就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论证。同时组织教师去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培训,仅去年下半年,就有50多人次参加外出培训。
    立体式的帮扶措施,使得一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以盛晓攀、方汀为例,其教学基础越发扎实,在合肥市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赛区第一名,在庐阳区第六届课堂教学评比品德学科中斩获一等奖,庐阳区第七届课堂教学评比语文学科中 荣获二等奖。同时通过他们经过培训学习,均一专多能在民乐、葫芦丝、吟诵等教学中有不凡的表现,承担学校少年宫多项课程教学。


课程建设

“最儿童”课程聚焦学生综合素养

    9月5日下午,是新学期的第一个社团活动日。中午,二(2)学生刘军早早来到学校少年宫,换好戏服后,等候戏曲老师的到来。作为一名小戏迷,学校依托少年宫开设的黄梅戏课程,让他如鱼得水。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王金成说,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2012年建校时,该校作为首批少年宫建设试点校,由政府拨款兴建一栋四层小楼,专门用于少年宫课程教学。目前共有41个社团,根据学生年龄段开设不同的课程,如一二年级开设DIY创意手工、儿童画、书法、剪纸社团等社团课程,三四五三个年级开设思维训练、体育、艺术、生活体验、经典阅读灯五大类课程。全校1452名学生分别在周三下午和周四下午进入各馆社学习。
    “在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之外,学校依托少年宫,开设这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起来很散,但形散而神不散,学校的育人目标始终引领着学校的课程建设,这些少年宫课程,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王金成说。
    相比金都华庭校区热热闹闹的少年宫课程,本部校区的阅读课程则成熟内敛。据学校教务主任王静介绍,这些年,学校一直重视学生阅读,重建了图书阅览室、童书坊、班级书柜,流动小书吧、电子阅读设备,以及老师自发建设的“紫藤萝书屋”,让学生随时随处拿到书、看到书。2012年,学校作为南京亲近母语研究的基地学校,系统的开设四大阅读课程,即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全阅读和日有所诵,形式多种多样,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琅琅的读书声成为校园里一抹独特的风景。
    2015,2016年、2017年,2018,该校连续举办了四届读书嘉年华活动,通过阅读大闯关和阅读淘淘乐等环节,在校园里掀起一阵阵阅读狂欢,阅读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融入到师生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相比这两种课程,生活教育则是学校的另一特色课程。王静说,基于学校周边独有的社会资源,近年来,学校将课堂搬进古逍遥津、李鸿章旧居、包公祠、南淝河等,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创造性地建立“乡土文化,儿童视野”的“文化元”,在此基础上,进行进行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打造“家在庐州”这一开放性的“本土课程”。
    姚明伟说,无论是哪种课程都不是拍脑袋设置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丰富主要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直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所有逍遥学子全面发展,让逍遥津小学成为一所“三最”校园,即“最合肥、最儿童、最幸福”的小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