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一中师德师风建设与名师兴校工作略述
东至一中是池州市创办历史最久的高中之一,如今这所老学校里又有了新气象,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新亮点。
追求至德在源头发力
与大多数学校不同的是,东至一中从不对教师居高临下地提出一大箩筐“几不准”“几不要”。因为他们深知,用制度规范教师的师德其实是对教师职业的羞辱。在制度上表现出对教师充分的不信任,就是贬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这个职业的道德标准不是靠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就可以提高的,在教师入职之前就要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有深刻的认识,如果肩负不起就不应该进入教师队伍。
教育环境的净化是需要发乎于心的。东至一中在最困难的时候高一年级每年只招到100多名新生,现在却发展壮大成东至县最难迈进去的市示范高中,规模越来越大,因为水涨船高,年年新生录取线都比同类高中高一大截(今年高一入学最低分比同类学校高115分)。这是东至一中励精图治精益求精的结果,更是师德师风建设带来的“福利”。新一届一中领导审时度势,自出机杼地对全体在职教师提出这样几句话:“有里子,才有面子。如果在师德方面某某出了纰漏,你就是全体一中人的敌人。给家长留下诋毁一中的口舌就是自毁饭碗、自掘坟墓。”很显然,东至一中是抓住集体荣誉感来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大厦。因为找到了源头,寻到了突破口,一中这几年不但没有一例“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等行为,而且开展或者组织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的现象也销声匿迹。自觉维护教师形象、自觉树立学校良好口碑、自觉净化教育环境在东至一中已经蔚然成风。一中人深知一中一路走来的艰辛,大家自我约束,不让学校染上一丝瑕疵。
走向至美以名师兴校
在东至县有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全县六所完中的名校长大部分都是一中“输出”的;二是省示范高中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大部分都是在一中成长的。可见,这里不但培养学生,也培养全县的名师和名校长。在东至一中,不但诞生了全市教育系统唯一的一名“市十大杰出青年”,而且也涌现了全市高中唯一的一个“教研先进个人”暨“张丽莉式优秀教师”。一中现有“市学科带头人”7人,“市青年骨干教师”20人,校长何浩峰是安徽省特级教师。教风盛,学风浓。有人戏称东至一中为全县“名师大本营”,当之无愧!
一般说,名校才能出名师,一中算不上名校,但这并不影响从这片并不丰厚的土壤走出一个又一个名师。因为一中教师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呼声“万木春深,众志成城”,只有自己强大了,学校才会强大。正是这份执念,三十岁刚出头的方元安老师就已经硕果累累,安徽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暨基本功竞赛获一等奖,全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课件类省一等奖,池州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市一等奖,省市级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中获“先进个人”,安徽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能手高级研修班中获说课省二等奖,论文《网络环境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研究》获省一等奖,所带班级连续两年被评为“文明班级”,个人连续三次被授予“市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7年再次荣获“池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和东至县“优秀党员”称号。方元安老师只是东至一中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缩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该校名师兴校战略已经落地生根。
学生部分获奖证书
教师节寄语
没有规划的人生,就像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航行。为人师表者更是如此,你是想成为响当当的学科带头人,还是做一名家喻户晓的优秀班主任,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值得思考。规划好的人生,才没有职业倦怠感。
牢骚解决不了问题,牢骚多的人永远找不到职业幸福感。不要老是斤斤计较着别人又比你多得到什么,应该时时反思你有没有比别人付出得更多。前者会让你丧失工作的兴趣,后者会让你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
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离开了单位你什么也不是。单位既是你疲惫时栖息的枝桠,也是你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学会感恩,才会忘我工作;学会知足,才能心有明月。
——东至一中校长 何浩峰

学高以求慈正为师
——记东至一中教师王周青
“我这辈子选择当老师无怨无悔。”这是他——王周青,一位在教师工作岗位上默默干了近33个春秋的中学高级教师,当别人和他聊起自己的职业时发自内心的告白。33年来,凡接触过他,或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王老师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正直奉献。
学高以求
王老师1986年7月徽州师专(现黄山学院)三年制中文专业专科毕业,2001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王老师说:“欲给学生一碗水,先备自己一桶水。语文是工具学科,同时也是最能体现老师知识和运用能力水平的学科,要教好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知识,并有独立的做学问的本领。”为此,他不断的学习,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广泛涉猎,从心理学到教材教法!多少个寒假暑假,他严谨地接受着继续教育,从信息技术到专业本行,从而为自己拓宽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
做一个有学问的老师,王老师的确从来不放松自己。他说:“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教学生会做学问,自己没有学问,我们又怎能教学生做学问!”他努力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科研活动,并且果实累累:县、市级和国家级论文(含课题、教学设计)累计发表或获奖达30多篇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达20多人次。难怪学生有如是说:“听王老师上语文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感到了知识运用的力量。”
慈正为师
“学生毕竟都还是孩子。古人云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孩子要有慈爱之心,当老师不要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更不要抓学生的小错不放。”王老师对同事常有如是说。在师生交往中,王老师善解人意,幽默随和,学生愿意亲近王老师。在课堂上,王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学生们的良师;在课余,王老师与学生们平等相处,是学生们的益友。
学生乐于接受王老师教诲,心悦诚服改正缺点、错误。王老师的赞许与激励又常常是学生们前进的动力。小秀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她的性格乖僻任性,与谁同桌便和谁吵架,大家对她是敬而远之。为了彻底改变小秀,让她融入到班级大集体中,王老师不厌其烦地找她谈心。王老师知道她喜欢演讲,便利用学校开展“我爱我的祖国”演讲比赛机会,鼓励她参加比赛,巧妙地在一节班会课上对她身上的优点表扬一番。事后,又多次找她谈了心。经过王老师的努力和指导,她信心百倍地夺得第一名。从那以后,小秀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同学关系变好了,学习更努力了。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学生的好老师。由于王老师是用心教育学生,多年来,他带班主任的班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品牌”班级。
王老师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市示范高中。在这所学校教书,有人描绘为“三累”:一累学生基础差,二累社会不理解,三累努力也白搭。然而王老师不怕累!对工作不懈怠,他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对学生不气馁,他总是那么细心周到。一本本周详严谨的备课笔记洒满了他的心血!一拖拖批改整齐的作业本浸透了他的汗水!一摞摞矫正完毕的试卷资料昭示着他带毕业班艰辛的路程!从事教育的内行知道,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可比。然而,王老师所带的一届又一届高三班,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考奇迹!无怪乎2015年应届考取了南京工业大学的齐平同学在拿到大学通知书时幸福地说道:“我的班主任是个非常认真细心的人,是他带着我一步一步参加高考的。记得考上高中时,我因为落榜了省示范高中,无比沮丧地来上学,是我的班主任王老师不断鼓励我,指导我,我真的没想到我能考取南工大……”该同学记得为了鼓励她在高考考出好成绩,她记不清她的班主任和她谈了多少次心。她只记得每一次月考班主任都要帮助同学们找差距和优势,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学习策略,帮助同学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一般来说,一个教师的职业黄金年龄多为30到50岁,过了天命之年,很难逃脱职业“疲劳”。然而,54岁的王老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毫无这种职业“疲劳”。当有人谈起王老师踏实的工作作风时,王老师总是这样说:“我做的都是老师该做的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老师就是为学生构筑长路,让他们奔向美好的远方。”2018年8月,王老师又愉快地接受了学校让他带新高一班主任的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期待着王老师事业路上再创辉煌!

学生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