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池州工业学校
06版:德高为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1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17期  下一期
奋进中的池州工业学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9-08 18:08:59

    池州工业学校成立于2017年12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东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地处八百里皖江南岸之首的东至县尧渡镇,是一所融职业中专教育、电大和函授专、本科学历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办学校。职业中专、电大、教师进修学校,学校三块牌子合署办公,是池州市第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校园总面积66亩,建筑面积35755.5平米。现有教职工117人,高级职称教师68人,兼职教师12人,“双师型”教师84人,省级中职优秀校长1人,省级教坛新星3人,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省级名师工作坊1个,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6人。
    全校中职在籍生1442人,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财务会计、服装设计、旅游管理、工艺美术、体育教育、学前教育、高铁乘务、无人机、3D打印班等近10个专业、26个教学班。
    为协调发展东至县教育事业,提高办学质量,县政府将对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整合,规划设计东至县教育园区项目工程。新校区建设地点位于东至县站前区泉水湖畔,建设规模为90个教学班、4500名在校生,占地面积约400亩,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00970m2,均为框架结构,基础教学和生活用房建筑面积73170m2,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7800m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用地120500m2,体育活动用地面积22000m2,集中绿化用地30670m2,地面停车用地4000m2。

校长寄语
    办好职业教育既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教育公平、落实教育扶贫的基础工程。职教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捧出一颗真心,伸出一双援手,要让东至山区的孩子和农村留守学生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奔向高品质、有尊严的工作岗位。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既是职业教育的良心,也是职教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池州工业学校校长  夏  羽

 

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
——记池州工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池州工业学校坚持把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十分注重塑造教师健康的人格,完美的师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倡导敬业,奉献精神,致力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
  坚定师德建设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发展、提高质量、树立形象”的工作主线,通过深入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引导广大教师强化师德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确立师德建设总体目标。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教师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精神,以活动为主线,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诚实守信,文明执教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转化为广大教师的人格品质,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
  加强师德建设组织领导。为确保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学校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夏羽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具体实施操作。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学期初组织召开行政会及全体教职工动员会,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以及以德修身、以德正已、以德育人等方面的教育,倡导和谐教育、幸福教育,引导教师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增强职业道德观念,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学校领导干部、班子成员率先做出榜样,充分发挥党、团以及工会组织的作用。一是讲团结。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引导教职工“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全校出现了“讲沟通、讲协作、讲大局”的良好态势;二是讲民主。发挥教研组、工会组织等的职能,认真做事,师德师风的评议求实;三是讲人文关怀。处处关怀广大一线教师,及时了解教师的疾苦,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教师爱与责任的意识。1、培育大爱情怀。要把教书育人同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强化育人责任。要坚持全员育人,制定并落实每位教职员工的育人岗位职责,在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日常生活等各方面落实育人责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提升品德修养。教师要自觉增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识,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诚实守信,文明执教。
  创新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加强师德养成教育。要加强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采用聘任德高望重、业务精湛的中老年教师担任导师,或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结对子,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2、落实师德“三项教育”。坚持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活动,加强师德常规教育。3、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将师德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和规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师德教育培训。4、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要结合实际确定师德教育主题,制定实施方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规范从教行为,提高教书育人水平。1、规范教学行为。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精心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精心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和上课、精心设计和批改作业、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深化育人工作。坚持和完善教师家访制度,鼓励教师通过深入家庭、电话访问、网络交流等方式密切家校联系,实现家校互动、携手育人。3、维护师表形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一言一行,以良好的品格风范和言行举止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崇尚健康淳朴的生活方式,培养文明优雅的行为习惯,积极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4、坚守师德底线。
  突出激励关怀,营造尊师重教氛围。1、加强师德表彰奖励。坚持以师德为先,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大力褒奖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学校将定期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并依据有关文件,逐层推荐参评优秀教师。并结合师德考评工作,培育和树立一大批可敬、可亲、可学的身边的优秀教师典型,积聚教师队伍的正能量。2、加强师德正面宣传。要把师德宣传作为重点,面向家长、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加强教师正面形象的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通过电视、广播以及网站、论坛、微博、QQ群等新兴媒体,广泛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新时期人民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教师的认同感和美誉度。3、加强教师心理疏导。要定期分析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及时了解教师思想和心理状态。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定期开设心理知识讲座,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要重视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引导教师正确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愉悦的精神面貌。要探索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直通车”,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异常,及时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4、注重教师人文关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要充分尊重教师职业的特点,理解信任教师,关心教师成长,欣赏教师的工作成就,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要坚持民主办学,尊重教师意见,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支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1、建立教师宣誓制度。要注意凝练教师核心价值理念,以开学典礼、教师节等重大活动为契机,组织新任教师开展从教宣誓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乐从教、为人师、成名师”。2、建立师德承诺制度。要制定学年度计划,应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措施。要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全体教师签订《拒绝有偿家教承诺书》《师风师德承诺书》。学校和教师践诺情况,作为学校和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3、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要定期调查分析师德状况,及时发现教师队伍中的不良倾向和问题。有违反师德规范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应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告。对引起公众和媒体关注的问题,要迅速调查,快速回应,并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由池州工业学校承办的东至县职业教育活动周

 学校奖牌

 实训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