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太和一中和他们的优秀班主任
太和一中始建于1956年,1986年被命名为阜阳地区重点中学,2003年通过省示范高中验收。太和一中现有100个教学班,6000余名学生。教职工423人,其中高级教师177人,一级教师15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教坛新星2人,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76人。
太和一中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10多所大学授予优质生源基地,先后荣获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后勤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先进读书俱乐部、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
太和一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德能并举、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求真、崇善、唯美、乐学”的校风,“爱生、严谨、奉献、创新”的教风,“尊师、勤学、奋进、向上”的学风。
太和一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有孝行、有教养、会学习、会自理、会共处、懂感恩、懂尊重、懂礼仪的“三有”、“三会”、“三懂”好学生。
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上,学校坚持“好老师、好班主任、好学生、好课堂”的“四好”标准,实施“创名校,出名师,育英才”工程,把握高考改革的动向,研究新高考模式,适应新课改形势,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自改革开放以来,太和一中为社会输送合格有用人才10万多人,考取清北港等名校100多人,省市第一名40余人,知名校友300多人,其中博士、博士后200多人。自2008年以来,考取清北港及美国大学83人,中科大少年班、创新班35人;取得省市第一名10人,尤其2008年王晓涛安徽省文科第一名,2016年邢梦琳安徽省理科第一名。
太和一中2018年高考再创辉煌:项梓纭同学以总分706的成绩,摘取阜阳市理科第一名的桂冠(安徽省理科第六名);项梓纭、范龙、丁培元、毕志军、韩颂、陈天旭6名同学考取清华大学;曹雨菡同学考取香港大学;安徽省文理科前100名我校8人,其中理科6人,文科2人;本科达线2143人,其中一本达线1084人,突破千人大关。
太和一中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和精心辅导,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披星戴月,默默奉献培花育树,播撒爱心矢志不渝。
范鹏:敬业奉献,成就高考辉煌
“清华4人,中科大少年班一人、创新班一人,全班都考入‘985’‘211’……”这不是神话,在皖西北一座小县城里有这样一个最牛班级。
近年来,太和一中高考成绩屡创辉煌。2018届高三(32)班今年又传捷报,在2018年高考中项梓纭同学706分居全省第六名,获取阜阳市理科第一名;项梓纭、韩颂、丁培员、陈天旭4名同学进入全省前100名,并被清华大学录取。
班主任范鹏老师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踏实勤恳,班级管理有思想有魄力。从教以来,近200学生考上“985”“211”大学,班级一本率每届都处学校前列。
润物无声,做爱心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范鹏老师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既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生活。每天早晨6:30,他准时巡视教室。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提醒学生适时加减衣服,远足等集体活动前亲自安排好学生们必备的用品。学生生病时,他带学生去看病……这些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小事,展现了一个班主任所具有的爱心。
精细管理,每一位学生都是希望
在学生管理方面,范鹏老师的工作做得很细,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尖子生的培养,二是中等生的促进,三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他首先深入调查摸底,搞清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化方案,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耐心细致,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高中生学业重,压力大,因此对学生心灵疏导十分重要。范鹏老师能够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减轻种种心理负担,让他们对人生充满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学生们在学校的表现也深受老师、家长的赞扬。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多年与学生的交流交往,让我一直体会着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用真心做实事,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我体会着、更收获着……”范老师如是说。

韩峰:爱字当头 严在背后
韩峰老师在太和一中已担任了18年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中的工作体验中,他认为班主任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哲学性,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艺术性。特别2015届学生的教学中,他倾其真情,启动智慧,创下了太和一中普通班本科全达线的记录。
这一届学生都是21世纪的孩子,独生子女特别多,身上的问题和毛病也多,韩峰老师首先告诉自己,改变以前的模式,爱字当头,严在背后,用细心、爱心、真心去观察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宴会上,学生给韩峰老师定了一个大大的刻有“我们喜欢你”的大蛋糕,高喊:“是爱让我们成功,是爱让我们走在一起,我们亲如一家”。
韩峰老师在教学中、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去渗透这种担当意识,让他们走进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中。在班级的组建中,韩峰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实行民主选举,产生了强有力的班委和团委,让他们去管理自己,做自己的班主任,采取轮流值班制并进行评比。高考最后100天,韩老师让学生自己来当班主任,每人一天,让他们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新时代的高中生。这样,不但没影响高考备考,还激发他们的斗志,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8年的班主任工作让他备尝教育工作的苦辣酸甜,韩峰老师感慨地说:“今年我班学生成为我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让我深深地品尝到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快乐、光荣、责任与骄傲。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为学生奉献自我,为国家培养栋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霍元:拥有爱心,做新时代合格班主任
霍元老师自2003年毕业以来,一直担任太和一中班主任。特别是2018届的高考,班级64人,一本人数59人,32人600分以上。一大批同学被南开、中山等985、211名校录取。在谈及班主任工作时,霍元老师总结了一下几点:
班主任工作要充满爱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教育的基础。作为班主任,关心学生就就应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学习的方法。因为有了爱,才能赢得了学生的信赖,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心甘情愿理解批评教育,批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班主任工作要勤
霍元老师每天在早餐6:00和下午1:00准时到校,晚自习11:00结束。整个高中三年,霍老师以身作则,坚持到最后离校,换来的是学生们的感动。“特别是我们这个学校,班额大,不付出更多的精力,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去解决,就已经晚了。勤,能及时发现问题;勤,能及时解决问题。”
班主任工作要精
班主任工作要勤,也要精。通俗的来说,就是要动脑子。一成不变,用老方法解决新情况,不仅解决不了新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比如说,批评学生,就要对症下药,而不能一刀切,霍老师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先扬后抑。这样才事半功倍,学生才能很好的接受。
班主任工作要静
作为一名班主任,有时候班级等事务很多,这更要我们静。减少应酬,以更多的精力陪伴学生,更需要我们学会静。15年的工作生涯,霍老师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那就是,工作日内中午、晚上周六、周日中午不准饮酒,这样就有更多的精力陪伴学生。
新时代下,霍老师将下定决心,拥有恒心,付出爱心,充满信心,留下真心,处处用心,事事关心,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张智:用爱编织学生们的美好未来
张智是太和一中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十年,虽是初次担任班主任,但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着青春,用爱编织孩子们的美好未来,以真诚的心灵去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三年如一日的陪伴
“陪伴就是最好的方法,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张智老师三年里,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学生到班,班主任迎接;学生放学,班主任欢送”。学生什么时候来,他就什么时候来,大多都比学生早来十分钟;学生什么时候走,他就坚持什么时候走,基本上都是比学生晚走十分钟。
学生上自习的时候,张智老师就坐在班后面陪着学生;学生跑操的时候,张智老师就一直陪着学生跑;学生有集体活动时,张智老师就参与其中,与生同乐。
倾尽全心的付出
“用爱心浇灌事业,润物无声;用爱心温暖暖孩子,春风化雨。”他对学生真正做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的交学杂费,给生病学生买药,陪学生看病,为班级添置消毒用品,为班级买体温计、感冒药、热水器,赞助学生开晚会……
公正严明,奖罚分明
“赏识与惩戒,爱渗其中”张智老师对优秀学生,大力表扬,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纪律是一个班级的生命线”,张智老师对班级管理极其严格,他说,“没有好的纪律,什么都免谈”。违纪必罚,犯错必究!有错写检查,三年始终坚持!
当一名班主任容易,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难!张智老师的班主任生涯中,最多的关键词不是苦和累,而是快乐和感动!因孩子们取得的成绩而欣喜欣慰!

王冬梅:爱与责任同在 心与梦想齐飞
王冬梅老师,2003年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自2006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她工作踏实认真,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教学管理成绩突出,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上,王冬梅是严师,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学生成绩突出。她凭着对教育的无限热忱、对学生的满腔热爱,每天黎明即起,夜半方眠。多年来,寒暑易节,矢志不移。挥洒一身汗水,收获满园花香。她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被亲切地称为“梅姐”。
在班级管理上,王冬梅是慈母,无微不至,爱生如子。她始终认为,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引导学生得用“心”,会用“心”。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有“责任心”;与科任教师有“协作之心”;对家长有“热情之心”;对自己要培养“进取心”;对学生要有“爱心”,能“细心”,有“耐心”,能“操心”。
有学生多年之后发短信说:“王老师,我昨天梦见您那时打着石膏给我们上课的情景。我哭了!我想您了!”
学生在校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王老师几乎事事关心。她悄悄地记下每位学生的生日,细心地掌握每个学生基本信息,详细地了解每一个特殊家庭的特殊情况……当一名学生家庭困难,选择辍学时,王老师鼓励他坚持下去,改变命运,并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每月资助他300元,帮助他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实现了大学梦。
王冬梅老师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辛勤耕耘着,多年来,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不怕苦累,把无悔的青春,献给了她挚爱的教育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