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发布中职招生“六项禁令” 临近九月,“开学经济”加速升温中 图片新闻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06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1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8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1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全椒县逸夫小学 张金兰 发布日期:2018-08-29 10:03:42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优秀品质,这种精神的光芒却在近年来一届一届的学生中逐渐暗淡。或许是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消减了孩子们的危机感,或许是独生子女得到的万千宠爱磨损了孩子们的上进心,他们大多没有体味过生活的艰辛,更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磨难,以至于即使知道学习是正确的道路却也不愿意走,认为这条路太难、太累、太辛苦,不愿付出,畏惧挫折,逃避磨炼。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呢?结合30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生活上,家长首先要引导、教育孩子掌握应有的生活技巧,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假手他人,要独立完成,如整理自己的物品、打扫自己的房间等。在学习上,应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好习惯。可以给予辅导,但不能形成依赖、不能助长孩子的畏难情绪。有些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出于其他原因无法亲自照看孩子,就会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很多还会为孩子报名一些课外补习班。是无奈也好,是跟风也好,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去补习班一方面能提高成绩,另一方面也算是尽了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然而实际上有的课外补习班的辅导教师不是想着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而是直接选择方便、快捷的报答案的方式,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似乎有了“立竿见影”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实际效果却是贻害匪浅。对此,我看到的愈来愈多,心里也愈加沉重,然而也无法干涉家长的决定,只能在课堂上一遍遍地告诉孩子们要主动学习,不懂就要问。
  其次,家长可以带孩子亲身体验劳动生活。除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独立能力之外,可在空闲时带孩子参加一些体会辛苦的活动,如去农村亲身体验一些农活,或去工厂车间参观一下,这样的教育无疑最直接、有效的。很多学生身在学堂中,被层层保护,无法体会到真正社会中劳动的艰辛,反而将学习当成了最苦的一环,亲眼所见或是亲身体验这类体力劳动的艰辛,无疑会对他们之前的认知会造成一些颠覆。家长应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孩子,如果小时候不想学习,可以,那就要做好长大后未来在其他岗位上更辛苦的准备。
  另外,学校生活更多地寓教于乐。作为小学教师,我反复强调不能随意丢弃基础的知识学习,即使这些知识枯燥无味,也应当尽到自己学生这个身份的应有的责任。学校的教育活动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寓教于乐,从各个方面下意识地熏陶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如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生动形象而又新鲜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期间穿插着介绍一些教材中有关主人翁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内容,运用影像声音等资料,将塑造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在克服挫折中展现出的令人钦佩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教学肯定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更令学生们信服,也更容易被接受。
  对于学习上的确有困难的学生,应多鼓励、多给予信心和支持。对于资质很好但总是好逸恶劳的学生,应加强管束,细微的方面也不能放过,如值日生的工作要监督学生尽职尽责地完成,对尽责的学生予以鼓励表扬,对偷懒耍滑的学生予以惩罚批评,赏罚分明才能保证激励机制的良好运转,持续促进学生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有了自尊心、责任心和上进心,自然心态和精神会愈加坚韧,吃苦的意愿逐渐增加,吃苦和抗打击能力也随之增强。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学校两方面从来缺一不可。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精神上的引导是最直接,且影响最为深远。学校是学生度过时间最长的场所,课堂是吸收知识最有效的地方,教师是教育方面最有经验的人士。如果家长与学校这两方面力量加以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大有裨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