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专刊
03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1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1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专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8-24 11:17:11

书记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大事件、重要地点、重点领域,我校国家级重点团队“青年观察家”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调研团师生一行15人根据“走线路,看变化,受教育”原则,分赴环巢湖特色小镇(黄麓,烔炀,中庙)、凤阳县小岗村、五河县临北回族乡、金寨县梅山镇开展调研、走访、座谈,切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性成就。

  “青年观察家”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调研活动是团中央“青年大学习”行动专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精心谋划、充分准备,深入挖掘重要地点、人物、故事,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对中国城乡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巢湖学院团委书记  郑  玲


  实践育人站位高,机制好,成效多。安徽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构建了基于专业化、课程化、基地化、实效化、品牌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近五年,校领导年均深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不少于10人次,学院领导深入一线慰问年均不少于240人次,有力推动实践工作。全校教师全面参与社会实践,学校为学生实践团队聘请实践导师,年均选配专业指导教师和思想政治课理论导师400名指导实践。社会实践育人氛围浓厚,每年拍摄社会实践宣传视频、举办社会实践启动仪式、组织实践成果汇报会。全校师生投身社会实践,在泥土芬芳中书写精彩故事。
  □安徽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   刘长生


  97个团队,千名师生医护队员,刊发新闻报道近300篇,这是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年“三下乡”目前交出的成绩单。在团中央和团省委的号召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在医疗服务、 养生保健、健康教育、科技扶贫 传统文化普及等方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和健康安徽发展,让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锻炼中,上好思想政治课、国情课、专业课和红色教育课,真正体会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安徽中医药大学团委副书记  叶兰兰

 

安徽农业大学
“新农人”与“大别山道路精神”
 
 
团队(项目)名称:“新农人兴农业”暑期实践团  
实践类别:支农支教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项  凌
  为弘扬“大别山道路精神”,增强大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本领,7月9日至13日,安徽农业大学“新农人兴农业”暑期实践团到了金寨县,以“科技扶贫振兴新乡村,牢记使命建功青春梦”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产业扶贫调研,科技助力致富。若干年前,安农人将猕猴桃带到了吴家店镇,如今吴家店镇的猕猴桃已成为金寨县的名片之一。7月10至11日,实践团到金寨金果乡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吴家店华润希望小镇,参观、调研金寨县猕猴桃产业模式,并采访了生产一线的联合社负责人。“要‘把市场的利润返回到种植者身上’;要把‘以产定销’的小农经济模式逐步转化成‘以消(消费者)定产’的商业化模式;要打破种植户、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要走绿色可持续道路,打造生态农业……”动人的话语阐述着吴家店镇的猕猴桃致富之路。从产业联盟“联合社→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运营链到产业帮扶、环境改造、精神重塑相结合的脱贫模式,新农人用新科技、新理念助力老区致富。
  农业与科技融合,创新变革传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可持续是现代农业必走之路,为近距离感受现代科技加速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7月12日,实践团前往梅山水库与光伏产业园参观、调研。梅山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功能的水利水电工程,为农业灌溉作出贡献的同时又为当地提供廉价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光伏温室大棚将先进科技与传统农业完美融合,既不影响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又提供清洁能源。参观、调研激发了对团员们对专业学习的认同感,增强了对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成就感。大家在分享感悟时写道:“金寨这片红色故土,科技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日益茁壮。”


黄山学院
守护徽州“母亲河”
 
 
团队名称:“美丽中国实践团”徽州碧水生态志愿队
实践类别:社会观察
 
□本报记者  谢婷婷
  为深入研究黄山市徽州区丰乐河生态环境现状,由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0名环境科学及1名园林专业组学生成的“美丽中国实践团”徽州碧水生态志愿队开展了为期八天的水环境现状调查、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研究、水质监测及生态环境保护大宣讲等系列活动。
  初识“母亲河”。丰乐河又称西河,发源于黄山风景区兴岭,自西向南经山口村贯穿徽州区境内,主要有桃源、漕溪、张村河、容溪河、石川河及颖溪河六大支流,流经杨村乡、洽舍乡、西溪南镇及岩寺镇等四个乡(镇),素有徽州区“母亲河”之称。7月10日起,志愿队以杨村乡为起点,对丰乐河水环境现状进行了八天的实地考察。
  细看“母亲河”。队员通过走访和发放问卷的形式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针对丰乐河生态环境保护发表各自看法,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00份。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丰乐河水环境现状,队员在丰乐河沿岸不同断面连续检测断面18处,采得水样36瓶,并进行水质参数检测,进一步研究丰乐河水质现状。对河岸植被进行考察,研究两岸河道绿化程度与河水水质的耦联关系。其中,西溪南镇作为特色旅游小镇,通过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既守住了青山绿水,又换来了金山银山。
  感受“母亲河”。实地走访中,每一次交流都是环境保护理念的更新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队员对200份问卷进行分类归总和分析,结合丰乐河各指标的实验数据,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六千余字,提出合理化建议。志愿队将再约“母亲河”,继续前进,利用专业所学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安徽工业大学
探索发现乡村蜕变
 
 
团队名称:农村“‘三大革命’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调研实践团队
实践类别:社会观察
 
□本报记者  谢婷婷
 
  7月17日至23日,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农村“‘三大革命’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调研实践团队的大学生们到枞阳县老洲镇,针对当地乡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乡村建设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近距离调研美丽乡村的蜕变之路。
  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老洲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改厕专项整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深入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与政策举措,了解老洲镇美丽乡村建设新进程,实践团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三大革命”整治对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通过采访村干部,了解“三大革命”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意义;通过实地考察,直观记录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队员们通过实践发现,随着政策的宣传,村民对于农村“三大革命”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与措施知悉度可观;随着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处理生活垃圾的意识增强,但村里处理垃圾的现有条件仍不够成熟;村里已经建有完整的地下管网,基础的污水处理设施极大改善了水质;24小时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村内建有篮球场、小广场,配套了健身设施,村民闲暇生活更加丰富;村经济产业单一,旅游业和商业还未发展健全。后期,该团队将进一步整理、分析,撰写调研报告,问诊美丽乡村蜕变、升级之路。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为“互联网+农业”呐喊
 
 
团队名称:“互联网+”微农业水培蔬菜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类别:支农支教

□本报记者  谢婷婷
  7月底,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践队员们到金寨县,走到农民身边,宣传“互联网+农业”。经过走访农户采点、制作卡片、海报等宣传材料、实地宣传“微农业”、开展红色活动、定点扶贫、展卖“微农业”水培蔬菜等,全过程体验、宣传“互联网+农业”的意义。
  7月25日及26日,队员华可、亓雪梅前往金寨县采点,提前到红军村社区,并确定联系农户卢群。队员利用专业特长,制作宣传“互联网+农业”水培知识、国家政策的卡片、海报。7月30日、31日,参加第四届安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金寨站对接活动。8月1日,齐聚金寨县红军广场向路人宣讲“互联网+农业”。前往农户卢群家宣传“微农业”水培技术,并赠送水培工具。整个8月,队员实验多种水培蔬菜,并联系卢群一起种水培蔬菜,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最后将蔬菜统一运往合肥市庐阳区和昌都汇华郡小区华联超市售卖。四天便可丰收的水培蔬菜,可连续采摘三次至四次,吸引了很多百姓的兴趣。
  实践活动向农民宣传、介绍新型农业成功经验,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开拓农民思维,一起寻找新出路,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实践活动,队员们表示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责任、增长了才干、激发了热情、展示了形象,发扬了学校作风,体现了专业特色。“‘三下乡’,让我们的才能与实践相结合,感受乡情,启迪责任和使命,然后加倍努力,更好地服务百姓、贡献社会,或许这就是‘三下乡’的意义。”队员表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