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专刊
02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1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1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专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8-24 11:10:16

书记说

   2018年4月,经过层层选拔,由李海强、陈树等五名成员在指导教师王小双、林潺的带领下,奔赴岳西县毛尖山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这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第11个年头,也是10年之后,整合经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一年。

   改变一个生命,时间的长度不一定可靠。许多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真的能够创造奇迹,这就是“永恒瞬间”的价值。是否能在支教中创造“永恒瞬间”,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爱和真诚。
  今年暑期,池州学院共组织一百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接收教育、增长才干,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活动期间,学生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池州学院团委副书记  程海峰

  “三下乡”是一个有历史的品牌,20年来,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广阔舞台;“三下乡”也是一个有温度的品牌,一届届的大学生在实践的路上感受到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三下乡”更是一个有情怀的品牌,实践与感悟,付出与成长,无数的有志青年在不停下的脚步中,不断地将对家国的责任背在肩上、将对百姓的体恤和关爱怀揣在心中,也将自身的成长融入其中。
  “三下乡”是一堂精彩的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就是课堂。虽然“学习”的过程中会付出辛劳、遇到困难,甚至流汗、流泪,但每一次攻坚克难、取得成果的过程都是为成长准备的历练。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不拘泥形式、不计较得失、纯粹初心、全力以赴,将每次实践当做对更具视野和胸怀的自我的一次修行。不忘初心,不负青春。
  □蚌埠医学院团委副书记  周  静

  作为学校团学品牌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直广受师生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我校多次获国家级、省级表彰。今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为主题,这是一个贴近新时代、贴近新青年的响亮主题,指引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今后,我校共青团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倡导大学生胸怀理想和追求,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勇于担当和作为,在实践中虚心向群众学习、在锻炼中努力增长才干;砥砺品质和修养,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奉献自我。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让我们用青春的力量把我校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成为一个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时代新风、服务人民群众的品牌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团委书记  夏光兰
 

淮北师范大学
二十四名新疆大学生千里毅行返乡支教
 
 
团队(项目)名称:“仲夏支梦”薪火永流传——新疆学子百村行
实践类别:支农支教
 
□本报记者  张仲磊
  为引导大学生学做“四有”青年,特别是培育新疆学子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新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学校和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淮北师范大学新疆学子返乡支教行动如约而至。
  7月25日,由该校师生组成的“仲夏支梦”薪火永流传——新疆学子百村行指导教师团队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将新疆籍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暑期回乡支教活动落到实处。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看见那些从外面支教回来的哥哥、姐姐们,听他们讲着那外面的世界,不论是丰富的知识,亦或是新奇的见闻,都使我憧憬和向往。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去外面看看,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变成讲故事的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的库丽扎在返乡时洋溢着喜悦与自豪地说。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像库丽扎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以前的他们对未来是迷茫的,所幸遇到了一群这样可爱的志愿支教者。于是,他们不再彷徨、不再迷惘,暗下决心以后自己也要做那个领路人,也要传承志愿精神。
  为此,库丽扎一行返乡支教,随行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旨在完成自己的承诺——“我要扮演好一个领路人的角色,领着更多人走出去”。
  达希吾勒乡初级中学是志愿者阿孜古丽支教的学校,“台上是我们支教老师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教导,台下是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目光”。阿孜古丽说,这小小的课堂孕育着学生的梦想,这小小的课堂承载着老师的希望。
  为响应此次“仲夏支梦”薪火永流传——新疆学子百村行实践活动,该校2015级师范生赛铁力义务在自己家中为当地学生开设小课堂。
  赛铁力的学生范围涉及小学至九年级,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她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了解学生们的基础情况下,把握教学重点,在学习新知识之余巩固已有知识。对赛铁力而言,自己是在校大学生,但是在课堂上她把自己当成魔术师,用知识的魔法为学生们造就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


池州学院
十一年从未间断的支教
 
 
团队(项目)名称:赴岳西县毛尖山乡爱心支教
实践类别:支农支教
 
□本报记者  张仲磊
  7月15日,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五人赴岳西县毛尖乡,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支教征程。
  在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中,该团队成员采用“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和结对家庭的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时,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如“废弃物品”手工大赛、趣味运动会、党的十九大知识竞赛等,在陪伴山区留守儿童们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给他们带去更多的爱与温暖。
  据悉,这是该团队“爱心支教”活动的第11个年头。
  11年来,团队成员默默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11年来,从池州学院到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这两百多千米的支教路上,走过的团队成员多达六十余人,已在一百多名孩子间传递了爱的接力棒。如今,往年支教的成员们大多已经走上了工作的岗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得到了广泛好评,这都和他们当初在岳西支教的努力奋斗与坚持不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曾经被帮扶过的孩子多数已走出大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安徽财经大学
让“新思想”在基层扎根
 
 
团队(项目)名称:“新时代·新青年”社会实践团队
实践类别:理论普及
 
□本报记者  张仲磊
  7月13日至18日,安徽财经大学“新时代·新青年”社会实践团队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先平的带领下走进蚌埠市胜利街道,开展以“践行新思想,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理论普及宣讲活动。
  “我不识字啊,你给我这个小册子我也看不懂啊。”87岁的赵奶奶对着队员们有些无奈地说。
  “奶奶,您不识字没关系,我们来说给您听。”
  “您平时看新闻、听广播吗”、“您知道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吗”、“你看这图片是党的十九大的会议场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做报告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咱们国家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咱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队员们拿着宣讲手册一对一地同社区居民聊天。在聊天中了解他们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认识,向他们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你们大学生能主动下来实践就已经很好了,实践很好啊,对你们以后的帮助特别大,你们能锻炼自己,学习学校里老师教不了的知识。”蚌埠市某机关退休干部高爷爷向队员们说。
  据悉,“新时代·新青年”社会实践团队已连续五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实践团队,实践团队以理论普及宣讲和爱心支教为主要实践内容。团队将以暑期实践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思想、建功新时代,同时在实践中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实践,只是这些新青年征程路上的起点,他们将带着自己的口号,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蚌埠医学院
“无语良师”写大爱
 
 
团队(项目)名称:“无语良师,大爱无疆”遗体(器官)捐献服务队
实践类别:社会观察
 
□本报记者  张仲磊
  为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遗体(器官)捐献的认识和关注,7月6日至12日,蚌埠医学院“无语良师,大爱无疆”遗体(器官)捐献服务队前往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亳州市等五个城市进行暑期“三下乡”,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宣传活动。
  遗体(角膜)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捐献志愿者的行列,捐献者们用自己无私的奉献和爱心,倡导了社会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了更多志愿捐献者加入到这个神圣的队伍中来。
  在活动中,队员们积极宣传遗体(器官)相关知识,并辅以健康体检、发放印有相关信息的活动纪念品,使遗体(器官)相关知识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向外扩散。同时,队员们在五个城市开展有关遗体(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了解皖北五市对遗体(器官)捐献相关知识、大致态度,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情况在活动结束后讨论,在以后的活动中以便于针对不同城市的差异性开展相关活动,以便于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让队员们收获满满感动的是在淮北站的宣传中,有两位老人到宣传展台前,主动询问关于遗体捐献的相关事宜。经了解,两位老人都是老党员,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现在儿孙满堂,只希望在百年之后能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我国的医学教育科研事业。两位老人当场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他们表示,自己死后不愿再给儿女添麻烦,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为医学发展作贡献,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近年来,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皖北五市开展多次遗体(器官)捐献宣传活动,在该校遗体(器官)捐献接受站递交捐献志愿书的志愿者正逐年增加,2018年上半年就登记捐献52例,完成捐献10例(其中角膜6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