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冲破寒冬“雁”归来
05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0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8月16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0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李敬:冲破寒冬“雁”归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张仲磊 发布日期:2018-08-16 23:13:55

  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巩固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工作,经团省委、省商务厅研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典型故事征集。本期开始开设专版,听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典型讲述他们青春奋斗的故事。

 


  创业几年,吃过很多苦,流过不少泪,但李敬坚信,历练过的生命才更精彩。成绩虽然骄人,他却依然朴素无华,前路或许还有更多的挑战和磨砺在向他招手,但是,他是无惧挑战的“雁”,即使狂风袭来,依然逆风飞翔。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迁徙的雁,或“人”字型,或“一”字型,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可是,你知道吗?这种野生的雁也是可以驯养繁殖的。
  2009年,李敬卖掉了网络公司和妻子房晓娜踏上了返乡养殖之路,创办了鸿鹤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一个整天坐在办公室的小老板直接降级到从事养殖这个苦差事,为了大雁事业,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想再“漂”着
毅然回乡,继续创业
  李敬是五河县人。毕业后,他先后辗转三个城市换了四份工作,与妻子房晓娜结婚后,夫妻俩在江苏省南通市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每个月收入有两三万元。可是作为身在城市的异乡人,创业的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业务,他们黎明即起、深夜归家,内心被疲惫和不甘反复焦灼。回乡创业的念头不断在脑海浮现,他突然厌倦了这种浮萍般“漂”在城市的生活,思乡情结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6月,夫妻俩一番商议后,决定回乡创业。
  那时的他们早就是家乡人口中的“成功人士”,这个决定毫无悬念地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气急的父亲甚至要跟他们分家。可是夫妻俩自动屏蔽了所有的质疑和压力,李敬陪妻子四处寻找创业项目。
  他们家离沱湖只有2.5千米,水土优渥,气候适宜,不少当地人都从事禽类或水产养殖。但这些传统养殖费心、费力不说,利润空间还极其有限,夫妻俩决定另辟蹊径。李敬的妻子毕业之前曾在上海市一家颇有特色的酒店实习过,酒店里一道供不应求的特色菜让他印象深刻——大雁。
  当时出于好奇,他曾在网上查过大雁这种“野味”的人工驯养方法。大雁属天鹅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取得野生驯养许可即可繁殖商品雁。而雁肉因肉质鲜美、口感细腻纯香,在市场上始终供不应求。
  李敬养雁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通过网络搜索和对比,最终他们先后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引进了800只种雁苗,在沱湖边建起了养殖场。刚开始的时候,养殖场不通水电,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通往外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夫妻俩用了一个月时间,拓宽了通向基地的道路,又买来废置的电线杆和电线架通了电路,还搭建了成排的雁棚。李敬甚至亲手用竹板和茅草垒起了一间窝棚,里面除了摆上一张单人床,其余地方堆满了饲料。因为夜里养殖场需要人照看,他在这个棚里一住就是一年多。
  既然木已成舟,父亲也不好再生气,照样每天都去养殖场帮忙。辛苦了一整年,2010年下半年,第一批成年商品雁终于长成,一只只膏肥体健、憨态可掬,喜坏了一家人。
  李敬试着联系了几家当地的酒店,可是对方在试吃了几次后,给出的反馈几乎让他崩溃。原来,这种圈养的大雁长得太肥,肉质跟普通的鹅肉几乎没有区别。销售遇到了瓶颈,李敬没办法,只能低价处理掉大部分商品雁,最后只勉强收回成本。
  总结经验,李敬觉得雁没养好,还是专业知识不足,他和妻子决定借助书本和网络从头学习。
创业寒冬
雁不归来,春天却来了
  2011年春末,新的一批雁苗孵化出来,为了提高雁肉品质,李敬觉得不能让雁苗“输在起跑线”。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将雁苗赶出雁棚,实行散养。不仅如此,他们还自己充当起“头雁”,引着雁群去野地里放养。在饲料上,李敬更是下足了工夫,除了粉碎的秸秆,他还巧妙地添加了大雁喜欢吃的玉米、小麦等谷物。
  大雁的“生活品质”提了档次,近万只大雁一天的口粮就是个不小的数字,养殖成本的增加耗尽了他们的全部积蓄。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买油的钱都没有,夫妻俩只好下湖捕些鱼虾卖了钱补贴家用。就这样熬到了年底,努力终显成效,一只只大雁体型健硕、含脂量低,精神十足。
  可是,“跟鹅肉差不多”的差评已经传得人人皆知,李敬的大雁依然乏人问津。没办法,夫妻俩只好天天带上几只大雁去市场上碰运气,但时常无功而返。
  转机出现在李敬跟人的一次打赌之后。当地一位做谷物加工的李老板听说了他们养大雁的事,专门跑来看热闹,没近距离见过大雁的他怎么也不信这是真的大雁,“要是能飞我就信”。李敬心里没底,虽然是散养,但场地里一直都有保护网,他还从没见过自己家的大雁飞离过地面。但他转念一想,就算不能飞,目前的情况也不可能更糟糕。他决定跟对方打这个赌。
  李敬抓了一只大雁跟李老板到一片空旷地,放手一扔,大雁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两个人都愣住了。这个赌,李敬赢了,但他内心却无比复杂,这一飞好像是为他们的努力正了名,可是几百元的大雁连根毛都没剩下。
好消息是李老板当即承诺每年从他们这里购进400只商品雁,作为礼品送给客户。这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李敬他们家真的养了个稀罕物,一大批酒店纷纷登门求购。
  后来,为了让大雁的生长环境更加原生态,李敬和妻子尝试驯化大雁,对一部分雁实行完全散养,商品雁的肉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养殖基地里的大雁有灰雁、斑头雁、鸿雁等好几个品种,便宜的能卖200元一只,贵的一只要卖一千多元。2011年,他们的养殖场就实现了近百万元的销售额。
成立合作社
布局全国,线上线下一体化
  李敬的大雁火了,很快就有一大批人慕名而来,也想尝试养殖大雁。这正契合了他们想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初衷,于是,李敬办齐了营业执照、野营许可、野生驯养许可、动物防疫、税务登记等所有证件,成立了鸿鹤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
  到2013年,李敬家的雁群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养殖基地4处,种雁达5000只,年产五六万只雁苗,年销售额逾千万元。合作社还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销售”的养殖模式,在全国带动了五十多家联营养殖户。
  合作社发展联营养殖户并不是盲目的,李敬的想法是要在全国布下一张完善的养殖配送网络。各地发来的联营养殖申请,他们会去实地考察,方圆200千米内不能有重叠;他们还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统一为他们低价配送雁苗,提供技术支持,统一销售,最大程度让利给养殖户。此外,他们赶起了新潮,不仅开通了网店服用于个人客户,还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快速为全国养殖户提供新型养殖管理技术,以及灾情防控等。李敬还把之前的创业团队重新聚起来,一起创建了网上联动系统,全国各地的客户有商品需求,他会就近安排当地的养殖户进行配送。
  这一系列措施下来,合作社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养殖网络,还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远程运输费用、降低了损耗,同时在商品雁的质量上形成统一管控,市场价格也能实现稳定。到今年,合作社已在全国建成128个养殖点,近至我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远至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全国主要城市可以做到六小时急速活体配送服务。
  “红嘴的是灰雁,黑嘴的是鸿雁,头上有两道杠杠的是斑头雁。”如今的李敬俨然已经成为大雁养殖方面的专家,在他的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李敬指着养殖场告诉记者:“看,我们全部安装了24小时的无线监控探头,应用上了物联网技术。”作为电脑达人,李敬不仅开网店,还玩起了“直播”。每当喂食、防疫时,他便通过无线监控探头在萤石直播等平台为联营农户做培训,讲解养殖技术,以及疫情防控等知识。农户还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进行语音提问,足不出户,拿起手机,便能得到手把手的教学。
  电子商务技术让五河“鸿雁”“飞”往全国,李敬的合作社年营业额已达1400万元,销售利润300余万元。眼下,李敬在五河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办公司,开发手机APP“养殖喽”,让更多的客户通过手机物联网观察大雁的成长,拥有一只自己的大雁。
  创业几年,吃过很多苦,流过不少泪,但李敬坚信,历练过的生命才更精彩。成绩虽然骄人,他却依然朴素无华,前路或许还有更多的挑战和磨砺在向他招手,但是,他是无惧挑战的“雁”,即使狂风袭来,依然逆风飞翔。

团省委副书记杨正(左二)走访李敬的大雁电子商务项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