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安徽学生资助工作
08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0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8月1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08期  下一期
点赞安徽学生资助工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8-15 10:14:16

    编者按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目前,我省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为制定者、参与者、执行者,以及受益者,对于这项工程,他们也有自己的话说。来,我们一起听听。

宿州市教育体育局局长朱守坤
抓资助 保民生 促发展

    近年来,宿州市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六项机制”,做到“六个到户到人”: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做到责任包保到户到人;建立数据精准机制,做到数据信息到户到人;建立政策宣传机制,做到宣传教育到户到人;建立政策落实机制,做到资金发放到户到人;建立督查调度机制,做到督促检查到户到人;建立结果反馈机制,做到结果反馈到户到人。在全省率先实行《教育扶贫资助手册》进村入户制度,创新出台《宿州市社会捐资助学管理办法》、《宿州市学生资助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和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学生资助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切实保障教育民生。2017年资助学生9.7万人次、资助金17345.6万元;2018年春季学期资助学生8.2万人次、资助金8100.55万元。
    下一步将探索推进全省智慧资助试点,强化落实学生资助“六项机制”,建立完善教育扶贫攻坚全系统参与、全过程推动制度,继续在“细,严,实”上下功夫,将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融合起来,切实提升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内涵,助力贫困县(区)摘帽,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加快发展。

 

马鞍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昌斌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学生资助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读书问题,是重大的民生工程,马鞍山市不断加大力度,在全面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主动扩大范围,陆续出台地方政策,积极探索精准资助机制,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弱势困难家庭,得到的温暖少,更需要关注和关爱,我们给每个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安排成长导师,呵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今后,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资助工作新要求,带着感情,扛着责任,让资助工作做得更加精准、更暖人心。

 

砀山县教育体育局局长王钦东
用资助给贫困人口绘制最美的蓝图

    砀山县教育扶贫每年给1.2万多贫困人口资助960多万元,其中饱含着大量艰辛和繁杂的工作。一项项扶贫款,一笔笔助学贷,可爱可敬的工作者们在用汗水和心血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教育连着千家万户,牵着一个又一个贫困家庭的心。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负责资助工作的深知肩上担子的重量。不管是风雪交加还是赤日炎炎,不管是饥渴难耐还是烦事缠身,他们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前头,把贫困家庭的事当做大事。离开舒服的办公室,到群众中去,到贫困户家里,俯下身子,掏心窝子,靠一言一行诠释公仆内涵,凭一举一动演绎公仆角色。他们是老百姓心中的最美使者。
    让我们在资助的道路上且歌且行,给贫困人口绘制最美的蓝图、描绘最美的风景。

 

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局长黄继志
贫困生资助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2018年,埇桥区教育体育局统一思想、精准发力,明确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及时调整相应学段的资助标准,扩大教育扶贫资助范围;利用春季学期开学的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按照“三级包保”制度要求,开展入户摸底工作,并与扶贫部门沟通、核实,全面摸清建档立卡学生底数;在确保底数精准的基础上,完成建档立卡学生春季资助资金发放,2018年春季学期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5292万人,发放资助金1152.901536万元。“雨露计划”补助资金383.85万元,其中1233人按3000元标准进行补助,93人按1500元进行补助。实现“应助尽助”,教育扶贫资助全覆盖。

 

芜湖县教育局资助中心主任居祥礼
全方位宣传使资助政策落地生根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芜湖县发放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7290人次750万元;发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2120人次460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7810人次1410万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全面助学金9540人次1460万元;办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25人,发放贷款620万元。
    为贯彻、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10年来,芜湖县积极行动,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严格规范申请、评审、公示、资金发放等工作程序,实施精准资助,加强监督检查,把学生资助与资助育人有机结合,稳步推进学生资助工作,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使国家资助政策落地生根,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泗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孙志远
真金白银为贫困学子扶贫扶智

    泗县教育体育局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到校、到人的教育扶贫体系,进一步在精细、精准上下功夫,全面推动各项教育扶贫政策措施落地,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最高档、无遗漏,教育扶贫项目工程有效推进,教育扶贫脱贫工作花开结硕果。
    2018年春季学期教育扶贫资助工作,落实教育扶贫责任到人机制、数据精准掌握机制、政策宣传解读机制、政策落实机制、调度推动和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教育扶贫结果反馈机制。持续强化全县5928名教师结对帮扶1.257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责任,做好“扶志控辍”工作。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国家资助资金发放6158人,共计资助资金504.54万元、完成县级资金资助505.129万元。教育扶贫项目工程实施进展成果多,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投入资金630万元,建设面积3080平方米。热心、热情、认真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为1500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三学生办理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申请,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时、高效。

 

含山县清溪中心学校教师裴善莉
爱是开启贫困生心锁的钥匙

    作为贫困生成长导师,在辅导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走出家庭贫困的阴影,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其次,注重家校结合,共同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点滴变化。最后,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让班级学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交流、合作,感受班级的温暖,发扬自身的优点。有导师守护在他们的身边,陪伴、鼓励、督促着他们,分享快乐,分担苦恼,他们是幸福的。我坚信:爱会让这些因贫困而迟开的花朵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宏伟
“八位一体”资助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历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奖、贷、助、补、勤、减、免、偿“八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资助政策体系,形成“国家为主,学校为辅,社会为补”的资助模式,年资助学生约3万人次,年资助金额约1.5亿元,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不断提升受助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合肥市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科工作人员胡燕
九年间三千多名高中生得到资助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是一项民生工程。自2010年开始,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庐阳区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九年间,先后有三千多名学生受到资助。从2015年春季开始,资助标准从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资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地方部分由区财政承担。
    庐阳区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由专人负责此事。作为区属唯一一所高中学校,合肥市庐阳高级中学也有专人负责,让好事做好,真正起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的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专业三年级学生张凯源
学生资助给予完成梦想机会

    我来自辽宁省瓦房店市,因为母亲治病,家里欠债太多,经济上困难,入学之后评等级为特殊困难,学校、辅导员、各科老师的关心照顾,心里非常感激,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国家的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我很难在大学读书,就无法去完成梦想。感恩提供的平台,妈妈从小就告诉一个道理:做人要知恩图报。以后如有机会、有能力,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尽己所能回报社会给予的温暖。国家政策确确实实成为求学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学毕业后打算继续深造读研。

 

受资助学生家长郑念贤
被党和国家惦记着的感觉很温暖

    作为受资助学生的家长,借此机会,我向各级领导及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与致意。三年来,我的女儿在党的政策的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爱护和支持下,在学校资助中心的帮助下,获得了国家资助、免学费资助、“滋蕙计划”资助等多项资助,这些资助不仅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公民的荣耀与欣慰,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对低收入家庭学子的关心与爱护,恰似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激励着我们全家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向新的生活迈进,激励着学子不断拼搏去掌握更多知识,早日铸炼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用自己的才能回报国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赵健、谢婷婷、刘鸣、傅军、徐立新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