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眼下,随着高考录取进程过半,不少高校的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投递出去。自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录取通知书也已走过40个年头。从最初的一纸告知书,到如今的录取通知书快件,小小的录取通知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新意,而且也越来越温馨,随它一同到达考生手里的还有校长手写的新生寄语、赠送的书本等,既有颜,也有才。
记者分别采访了安徽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金正平和2010届毕业生朱克如,聊聊当年他们与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故事,以期通过这些碎片化的回忆,了解安徽师范大学这一纸录取通知书的点滴变迁。
金正平:需有证明人方能取录取信件
□本报记者 程榕娟
金正平,安徽师范大学2004届数学系毕业生。记者通过学校校友办公室联系上他时,他正坐在北京市的办公室里处理着公务。得知采访意图后,金正平用了一首打油诗打开了话匣子:一纸鸿书传佳讯,自此开启大学门。求学问道十八载,不忘初心引路人。
时光回到18年前,在金正平的脑海里,那个夏天骄阳似火,得知被录取后,内心更是十分焦急。“在那个信息通讯不甚发达的年代,我只能时常到曾就读的高中校园碰碰运气,希望能有我的信件。终于等来了消息,但不凑巧是那几天班主任正在外地出差,我因为没有取件证明人,眼瞅着那个寄给我的大信封,却不能取”。金正平说,尽管当时自己拿着各种证件,试图说服管理收发信件的工作人员,却无济于事。一句“我是为了对某某某(金正平的名字)负责”,既令金正平感激不尽,也让他无言以对。
带着无奈走出校园,已经做好等班主任回来后再来取的准备,却碰上曾经的生物教师。了解到情况后,他安慰说:“我们再去试试。”令金正平喜出望外的是在生物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地拿到了信件。“当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除了录取通知书之外,还有凭此通知书免费领取一部BP机的奖励等。现在回想,当时真的是太激动了,以至于都没有来得及对生物老师说一声‘谢谢’。”忆此,金正平不好意思地笑了。
金正平说,这是他关于大学录取通知书仅存的一点印象了。在搜遍家中所有的橱柜后,依旧没能回想起更多的记忆。但在搜索过程中却让他回忆起尘封多年的大学时光,一册册当年的上课笔记、一行行曾经亲笔写下的数学公式、一盒盒英语听力磁带、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照片,还有一本本各式各样的证书,泛黄的纸张提醒着他,时光荏苒,距离他初踏象牙塔已有18个年头了。
“这是一道仪式、一份期待,终将成为每一位毕业生在离开校园多年后的一段美好记忆。是值得大家珍藏的那颗永恒的初心”。金正平感慨道,随着信息社会不断爆炸式发展,从当年通讯艰难到现如今,恐怕已经很少有人通过信件传递信息,取而代之的是4G移动实时语音视频通话等各式各样的便捷方式,但是,相比母校每年准时送达的那一封封录取通知书,更显弥足珍贵。
朱克如:录取大礼包让新生多了一份踏实
“好巧啊,前几天搬家整理物品时,刚好把录取通知书给翻了出来。”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安徽师范大学2010届化学与材料系毕业生朱克如兴奋地说。这些年来,被他珍藏在抽屉中的录取通知书已略微泛黄,信笺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模糊不堪。期间经历过几次搬迁,但它就像最亲密的爱人一样,不离不弃。
看着眼前的录取通知书,朱克如的思绪飞到12年前。“可以查询分数的那一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早早到镇上唯一的一家网吧,不断地刷新网页。当分数跳出来的那一刻,反而异常的平静,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朱克如说,来不及过多地享受考上大学的喜悦,当天夜里,他就跟着小叔到杭州的工地打工。工地的艰辛生活自不必多说。当时,朱克如心中唯一的期盼就是早日可以收到录取通知书。“每天都在默默计算着可以查询录取信息的日子。当查询到录取信息的时候,安静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同时也恨不得能长上翅膀飞回家乡”。这在朱克如看来,十年寒窗苦读,高中的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当他回到高中学校取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才发现,门卫很和蔼,一向不苟言笑的教师原来也可以很轻松愉悦地聊天。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完全惊呆了。安徽师范大学的通知书封套是‘录取通知书专用封套’搭配紫红色的颜色,显得很庄重。一个大大的‘贺’字体现出学校对学子们的祝福。录取通知书信封正面是远距离拍摄安师大依山傍水的环境,镜湖、田家炳楼、赭山全在里面”。不过最令朱克如印象深刻的要数信笺里面流淌出对新生的浓浓关怀:入学注意事项、需要准备的物品清单、国家助学政策宣传单页等,“无形中让新生的心理增加一份踏实与依靠”。
朱克如依稀记得,当他回到家的时候,发现家中已经坐满了全村老少,村里已经拉上了横幅。此刻他才真正地明白高考对于一个农村人来说是实现人生重大转折、是鲤鱼跳龙门式的跨越、是光耀门楣的一件大事。
祖孙三代录取通知书背后的故事
夏传寿,当涂县第一中学退休教师,他们一家堪称“学霸”之家:他毕业于安徽大学,儿子毕业于南京大学,女儿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孙女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孙女毕业于同济大学、现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本报记者 王浩淼
夏传寿:十八岁打着赤脚进考场
夏传寿出生在当涂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父母四十多岁才生下他,1964年高中毕业时,他的父母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多病。尤其是母亲罹患癌症两年,生命垂危,正在死亡线上挣扎。高一、高二两个学年,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边伺候母亲边看书复习。毕业考试前夕匆匆赶到学校。要拍毕业照了,他竟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记得拍照那天,在他们班上实习的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孙姓学生看到他的衣服太破旧,就笑着说:“夏传寿,报考志愿表上的照片是给大学招生人员的第一印象,而且这些招生人员往往‘以貌取人’的,你这英俊的小伙子穿这衣服拍照,太土里土气了,这怎么行?”于是,他主动拿来他崭新的西装和雪白的衬衫给我换上,让夏传寿焕然一新,惊喜和羞涩得脸红扑扑的,拍出来的照片果然精神焕发,不同凡“相”。
高考报名时,夏传寿竟然穷得连一元钱报名费都拿不出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报名那天,正好他小学时的一名教师来看望他,给他交了报名费,替他解了燃眉之急。
填报志愿时,出于对以省名命名的著名综合性大学的向往和对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的毛泽东主席的敬爱,夏传寿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填报了安徽大学。
盛夏之际,夏传寿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皖南大学(即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参加高考。去时是赤日炎炎,谁知三伏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到考试的那几天却一直是阴雨绵绵。夏传寿没有凉鞋、胶鞋,只穿去一双旧布鞋,要留了晚上洗脚后穿。白天只好打着赤脚进考场。外语口试时,当主考教师喊到夏传寿的名字时,他光着个脚丫子,跨进那神圣的殿堂,反差实在太大。后来因为语文考得更好些,他被录取到安徽大学中文系。
母亲去世后10天,他收到了安徽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年,我18岁,母亲61岁。夏传寿现在还保留着安徽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信封,他说“那时候的录取通知书是考生在报名时自己写好了信封和志愿表一道交上去的”。
儿子夏山鹰:十六岁考取南京大学
夏传寿老师有两个孩子:儿子叫夏山鹰,女儿叫夏海燕。
夏传寿对两个孩子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以课本为主,重在平时。他从不滥买复习资料、题目集锦之类的课外书籍,而是要求他们认真学好课本。他告诉他们考试卷中即使不是直接选自课本的内容,也是用课外的题目考查课内的知识。只要把课本内的知识学好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夏传寿和妻子给自己定了规矩: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从不倚势打骂孩子,也从来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麻将。课余,饭后,节假日,他和孩子们一道弹琴、唱歌、下棋、打球、猜谜、谈心、郊游……我们之间是父子、父女,又是球友、谜友……
正因为如此,夏传寿的两个孩子学习都一帆风顺。儿子夏山鹰16岁考取南京大学,女儿夏海燕17岁考取安徽师范大学。
外孙女贺夏:二十岁被美国六所名校争抢直博
外孙女贺夏从幼儿园开始就十分优秀,大小获奖证书不知拿回来多少。作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均在全国获过奖,高一、高二期间蝉联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2013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与梦同行的90后党员”的文章,专门对她作了报道。2013年,她从当涂县第一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硕博连读“英才班”,用三年时间修满了本科四年的全部学分,且平均绩点(GPA)达4.77;托福成绩(TOEFL)108,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GRE)331,被同学戏称为“学霸”、“牛妞”。
在被公派哈佛大学交流期间,她直接申请美国大学读博,进过面试,波士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六所高校都给她寄来了录取通知书。为了争抢到她,这几所大学均承诺除给以免学费、代买保险等优惠条件外,每年还破例付她2.8万~3.4万美元不等的全额奖学金。通过各方面权衡,最后选择了康奈尔大学,现正在大洋彼岸为了心中的梦想开始新的长征。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夏传寿和儿子、女儿、外孙女都是当涂县第一中学学生。半个多世纪前,他打着赤脚考取了安徽大学。二十多年后,他骑着旧自行车送他们到当涂县第二中学参加考试的,他们分别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50年后,女儿、女婿开着小汽车送外孙女到当涂县职业教育中心参加考试,如愿考取了同济大学。祖孙三代参加高考的经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