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明:深山“大学生村”的奠基人 郭娅莉:柔肩勇挑教育扶贫重任
04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0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0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郭娅莉:柔肩勇挑教育扶贫重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韦玉柏 特约记者 胡怀峰  发布日期:2018-08-08 11:08:44

  “延续着7月的炽热,原本躁动的心在8月依然炎热的天气里却变得异常平静。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一直不停地看材料、输入信息,嘴里不停地询问详实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才知道书上写的、电视里看的故事情节就在眼前。那一瞬间,轻敲键盘的触动,生活从未变得轻松,但自己却一点一点变得坚强起来。”             ——摘自郭娅莉教育扶贫日志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同样可以凝聚成塔底的基石。郭娅莉作为阜阳市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的一名教育扶贫资助员,在精准扶贫工作热潮中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敢于担当做表率,将教育扶贫资助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2017年5月,颍东区教育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教育扶贫文件连续下发,区、镇扶贫推进会接连召开,中心学校资助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颍东区教育资助群里不间断地下发每项任务的时间节点提醒和要求。就在这紧要关头,郭娅莉勇挑起全镇教育扶贫工作。
  “从没想到自己会与扶贫产生关联。总觉得作为教师,不会与扶贫有太多的接触,直到今天,已将各项资助政策倒背如流,才意识到自己在扶贫路上越走越远。”郭娅莉说。
  接手工作后,郭娅莉很快进入角色,把原来下发的资助文件细心研读了一遍又一遍,把各种资助信息进行了标记整理,不懂的问题随时在群里询问。在核对省下发数据工作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有时一连几天都是工作到凌晨2时。
在一次区教育局组织的资助工作检查中,区资助办公室主任季红岩看着身心疲倦的郭娅莉,对她说:“你选择了这个岗位就是选择苦和累,不是光脑力劳动,而且还有体力劳动和精神意志的砥砺,要时刻准备着。”郭娅莉听了却笑着说:“没事,我年轻,能坚持。”
  去年暑假伊始,虽然学校开始放假了,但教育资助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家住临泉县的郭娅莉何尝不想回家,但“责任”二字使她放弃了回家休息的念想。读着颍东区资助宣传明白纸上写着的每个时间段要完成何项任务,一个假期日程排得满满的,只有参与扶贫工作的人才能知道,文件上每一项资助任务的完成需要多少个信息征集、多少个数据核实比对、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7月酷暑,近40摄氏度的高温,酷热难耐,出屋是一身水。虽然办公室有空调,但总是不给力,温度从32摄氏度下不来,脸上总是汗水不断,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半天,中午一碗泡面,为了赶任务,晚上不吃饭是经常的事。”新乌江镇中心学校工会主席胡丽华感慨地说。
  “延续着7月的炽热,原本躁动的心在8月依然炎热的天气里却变得异常平静。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一直不停地看材料、输入信息,嘴里不停地询问详实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才知道书上写的、电视里看的故事情节就在眼前。那一瞬间,轻敲键盘的触动,生活从未变得轻松,但自己一点一点变得坚强起来。”郭娅莉在扶贫日志中写道。
  谈到暑假教育扶贫的经历,郭娅莉眼睛湿润了,她说当时的天气慢慢地燥热,心也随之浮躁,起初还可以吃街上的饭,还能适应一切。时间一天天过去,却越来越不知何时结束,也吃腻了街上的饭菜,不知何时是个尽头,尽管每次通知都说快了快了。渐渐的,她不再对休息抱幻想了,心想就当换种方式过假期了。
  “工作中,我接触到一位患有白血病的阿姨,已经化疗六年,丈夫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没再回来。她有一对儿女,女儿在读大学,儿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学,录取的学校也很好,这些年孩子上学基本上是政府教育资助的,她化疗的费用是社会人士众筹的,阿姨不停地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自己得以坚强起来”。郭娅莉说,阿姨如此坚强,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因为工作的一点小烦恼而抱怨,“我能帮他们的就只有继续认真工作,尽自己最薄弱的一份力量,尽心尽力地解释清楚教育资助政策,尽可能地给他们坚强的背后再增加一点正能量”。
  在教师扶贫大走访后,全镇学前、义务教育、高中、中高职、 大学五个学段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纷纷到中心学校申请资助。那段时间,高温未退,每天来自全镇四面八方的群众出一屋进一屋,络绎不绝。前来的群众大都是留守老人,郭娅莉每天总是早早地到办公室,打扫卫生,为来的老人找好凳子、水杯。屋子空间小,人多,空调也不顶用,空气里散发着各种汗味,她总是态度很和蔼,微笑着不厌其烦地向老人解释、说明,一会复印材料,一会电子登记,一会验证扶贫册及镇、村证明,有时怕群众多跑路,缺证件就让在外地的学生发微信发到她的手机上……
  嗓子哑了,手指木了,眼睛浑了,就这样,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有一次,一位残疾老人来为孙子申请资助时,材料不足,复印材料时,复印机坏了,郭娅莉就把手机号写下来交给残疾老人,告诉老人让孙子打她的电话,材料发手机上,然后跑到其他办公室把老人的材料复印好。老人很是感激,带着满意的表情说,这个女孩真好,说话好听,态度温和。
  “扶贫,从一开始的赶鸭子上架,到后来不情不愿的接受,到慢慢融入这份工作,再到如今理解这份工作,这是一个漫长而忙碌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过程。回忆起那段最难熬的日子,真是庆幸自己挺过来了。感谢时代给了我与教育资助结下了缘分,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丰实的历练。”回忆起扶贫经历,郭娅莉内心平静如水,坦然面对。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