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到合肥市庐阳区集中采访,恰逢区团代会召开前,感觉该区共青团的工作已经层层得到梳理、总结和提炼,团队工作立体感很强,跃然纸面。凡是特色工作、品牌活动都是信手拈来。几年来,正是在一批批团干部的热血付出中,才成就了庐阳共青团工作的丰富内涵和外在张力。
庐阳区委副书记张旭生谈共青团工作
国际化首善之区呼唤青春建功

□本报记者 张 华
记者:请您结合自身成长谈对共青团工作的理解。
张旭生: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这个助手和后备军。要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这三个根本性问题,积极争做吸引凝聚青年的引领者、青年成长成才的服务者、参与社会建设的推动者、推动改革发展的探索者。
记者:说说近年来庐阳区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变化,形成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张旭生:近年来,团区委在区委和团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团市委各项重点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团组织自身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全区共青团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最大的工作特色有:探索打造了“益+服务”体系。围绕城市管理提升工作等中心工作,出台《庐阳区共青团组织参与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实施方案》,针对老旧小区管理难等痛点,在光明新村试点“益+改造”社区营造项目,探索基层团组织、青年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城市管理提升新路径,现已在辖区六个小区铺开,被《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深度报道,团浙江省委、团青海省委等前来学习、考察。积极拓展“益+服务”内涵,联合高校策划“益+课堂”项目,入驻庐阳区放心班工程,服务中小学11所;在四里河街道启动“益+网络”网络小门户项目;开展“文明益起”志愿服务月活动,倡导“益+出行”,推荐的《魅力骑游汇聚青春力量,推进自我革新》获评全国特色基层典型案例。
志愿庐阳品牌愈加响亮。按照“项目化,品牌化,社会化”的工作要求和“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完善“社工+志愿者”服务机制,不断扩大志愿庐阳品牌项目的覆盖面、影响力,建立涵盖“幸福50厘米”、“四点半义务课堂”等30个志愿服务项目为主体的服务库,常态化服务居民四万余人。创新开展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与发展”项目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记者:有关庐阳区共青团工作的成果,最值得您欣慰的是什么?
张旭生:深化改革能够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学共青团、少先队改革,成为我省唯一中学共青团改革团中央直接联系示范区、团省委少先队改革直接联系示范区。以规范团员发展管理等五大板块为改革重点,推动改革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为全国中学共青团、全省少先队改革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记者:近年来,您分管共青团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人和事。
张旭生:辖区创业青年典型崔万志出生时因为脐带绕颈导致脑部缺氧,落下了小儿麻痹症和语言障碍。从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到摆地摊创业,直至成为成功的旗袍卖家。崔万志作为身残志坚的创客,虽然身体残疾,却有正视苦难的勇气,即使一次次被歧视、被打倒,也决不向命运低头,靠自己实现涅槃。今年1月,区政府主办了“追逐梦想 无怨无悔”崔万志励志报告会,用崔万志的典型案例,鼓励辖区更多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勇于艰苦奋斗。
记者:您对庐阳区共青团工作及团干部的建议及期许。
张旭生:希望全区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紧紧围绕党组织的决策部署,积极引导、动员广大团员、青年,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融入到全区全局的事业中,在打造、引领时尚的国际化首善之区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谱写庐阳共青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