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首善 “益+”庐阳
03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0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03期  下一期
青春首善 “益+”庐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7-26 12:03:57

  编者按  7月17日,本报亮团行动组织编辑、记者走进合肥市庐阳区,聆听来自首善之区的青春故事。善即是好,好上加好,臻于至善。庐阳区既然号称首善,就是要把好事做好,本来“善”,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通俗,接地气。庐阳共青团正是在这样一个理念下,立足区域,扎根基层,将团青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服务大局,助力城市向善、向好发展。


“益+”服务让城市更美好

□本报记者  谢婷婷

  用墙绘的形式展现合肥故事、3D艺术涂鸦让乡村活灵活现、荧光跑道给老旧小区增添亮色、志愿服务项目在社区内常态化开展……近年来,庐阳区既有看得见的高颜值,更有摸得着的幸福感。这一切源自“社区营造”这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引进,源自团区委发起志愿者参与的“益+改造”项目,如一阵春风让老城换新颜,实现“逆生长”。
  2017年初以来,合肥市老城区的三孝口街道光明新村小区悄然发生了变化,一群志愿者用微公益改造试点的“益+改造”项目完工,让小区彻底变了样。在社区公共空间,新增的公共设施让小区的互动性增强,小区原本的健身区域不再被汽车所覆盖,取而代之的是健步新闻阅读机。志愿者将公共健步机进行智能化改造,当人们使用健步机锻炼时,LED显示屏上便会跟随锻炼的步伐频率,滚动播出最新的新闻动态和社区通知、公告等内容,既科学又有趣味。
  公益小屋是社区居民的公益阵地,提供借阅、读书、互动的空间,在公益小屋的旁边,专门设立“微心愿”投递箱,社区居民有哪些小愿望都可以悄悄放进去,后续会有专门的人收集进行回复互动。此外,还有老合肥记忆的墙绘、漫画作品、老照片等,记录合肥市的城市变迁,让老旧小区增添了别样的生趣。
  光明新村小区改造只是庐阳区老旧小区整治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这种提升品质的公益改造项目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内,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组织被引入小区,并根据小区特点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将敬老、助弱和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双岗街道万小店社区的八一生活小区里,原本破旧的小广场摇身变成了高颜值健身广场,还增添了炫酷的荧光跑道。一幅幅3D墙绘图案让三十岗乡的破旧民居充满了乡趣,“益+改造”让那里的村民和前往的游客均从中受益。
  大力实施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小区环境旧貌换新颜,社区居民齐点赞。“作为首善之区,以往我们重在引导团员、青年做好事,现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要求下,我们更加希望为团员、青年营造一个向上、向善、向好的成长氛围”。团区委书记车恂介绍,“益+改造”项目是庐阳区探索城市更新的公益项目,更是“志愿庐阳”品牌扎根城市,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升级转型中的一项有益探索。
  近年来,庐阳区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服务大局、凝聚青年、锻炼组织的有效载体。先后获第二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优秀组织奖,第十届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
  紧握“需求侧”,坚持把服务群众、服务中心、服务基层团建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和导向。推行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志愿服务组织“接单”模式,通过定点收集、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志愿服务需求一百余项,有针对性地设立“幸福50厘米”、“四点半义务课堂”等志愿服务项目65个,服务范围涵盖11个乡镇(街道),常态化辐射服务居民超过四万人。引导青年志愿者在推动中心工作、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时冲锋在前,为合肥桃花节、汉式青年集体婚礼、创业英雄汇、中日韩三国围棋赛等大型赛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保障工作三千余人次,累计开展文明创建、环境卫生整治、扶贫救助、扫雪除冰等志愿活动八百余场。针对基层团组织力量薄弱等问题,以志愿服务为牵引、区域化团建为依托,通过机制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推、活动共办等形式,推动基层团建工作硬起来、强起来。
  优化“供给侧”,注重队伍专业化、项目精品化、平台信息化、活动体系化。在教育、卫生、科学技术、文化等11个领域招募志愿者七千余名,组建、培育热电集团张标专工服务队等专业志愿者队伍21支,采取“培训——上岗——再培训——再上岗”循环教育模式,每年培训志愿服务骨干两百余人。把培育精品项目作为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连续三年开展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评选表彰精品志愿服务项目30个,并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把“互联网+”作为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全区已有1.9万名志愿者在“志愿中国”系统注册,128个志愿组织从“隐身”到“上线”,发布约600场志愿服务活动,累计签到产生信用时长达6万余小时。以“益+”服务体系为统领,探索开展“益+改造”、“益+课堂”项目、“益+网络”、“益+出行”等体系化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真正让“志愿庐阳”建设成为首善之区在全省“拿的出,叫的响”的工作品牌。


康玮:青春唯奋斗最富足

□本报记者  赵  健

  联系康玮很容易,电话中的他谦逊而从容,简单几句话便和记者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如约而至,眼前的康玮,留着不长的络腮胡,干练而潇洒,颇具文艺范。这位颇有定力的80后,谈到他的谷米田庄、他的田园梦想,娓娓道来,从容而平静。
  本科毕业后的他曾在政府机关工作,干了两年,辞职出国,留学德国深造,学习经济化学专业。在德国呆了七年之后,2011年,康玮从德国归来,立志在国内发展。刚回国的康玮找过工作,在大城市当过体面的白领,曾经留学时可以选择留在德国,拥有永久居住权,但这些都不是他所想要和追求的生活,他一直有一个创业梦,一个田园的梦。2013年,他到合肥市三十岗乡,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当起了田园“农夫”。
  走进谷米田庄,一派的生机盎然。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绿油油的草地、茂盛的庄稼和37个整齐的种植大棚。康玮指着一大片草地告诉记者,地里的南瓜刚刚收完。“现在为什么不把草地翻耕一遍,种上新的作物呢?”“现在天气炎热,虫害严重,要等天凉了再说。”在一大片山芋地前,康伟告诉记者:“我们尝试在山芋地里铺了地膜,这样可以防潮、防干旱,也防止次生根的生长,可以使山芋高产。”走到一片玉米地前,记者看到已经长到一米多高的玉米苗,不是很茁壮。“你们的玉米为什么这么瘦呢?”“因为我们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用的都是有机肥,玉米的长势一般,产量不是很高,但能保证玉米的高品质。”37个大棚整齐排列,里面种着各种蔬菜,康玮告诉记者,他们每年根据季节的不同要种植近百个蔬菜品种。
  康伟告诉记者,在确定做谷米田庄之前,他对农业项目做过很多的考察与了解,他也深知做农业盈利非常不容易,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农业项目都处于亏损状态,但他还是和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投资干了起来。他们于2013年确定在合肥市三十岗乡承包了两百多亩土地,经过各种改造和准备,2014年下半年开始运营。康玮说,农场至今已投入资金三百余万元,而收入却因无害化种植周期长,与投入不成正比,资金成为他们遇到的困难之一。“前两年都是亏损,这两年随着经验多了起来,才能逐渐维持收支平衡,甚至还能有点结余”。到目前,谷米田庄已经发展了近五百多个会员,长期为这些会员提供有机蔬菜和少部分的主粮。“尽管现在成本都没有收回,田庄的经营总体来算还是处于亏损状态,但会越来越好。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合作伙伴,正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有梦想,才能走到现在”。
  康玮说,谷米农庄的管理远比自己原先想象中的复杂。尽管在之前做过很多的研究与学习,但很多事情还是要经历过之后才能逐渐做得更好。农庄现在最大的开支是人员的工资,十来名工人每年要付数十万元的工资。工人都是周边的农民,再加上农业的特点,很难实行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田庄所使用的所有肥料都是有机肥,但有机肥的价格也是很高的,无形中拉高了成本。好在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之后,谷米田庄的种植和营销都在进步,不仅有了五百多个会员,而且下一步正在谈走进大型超市的事宜,前景看好。另外,田庄种植之外的生态乡村游,每年也有不错的收益。
  2015年,在庐阳区举办的“邮储银行杯”2015安徽青年现代农业创业创富大赛决赛中,康玮所代表的“谷米田庄——家庭餐桌计划”项目,在175个参赛项目中,经过初赛评审和复赛比拼成功进入到决赛,最终获得全省青年现代农业创业创富大赛成长组银奖。工作之余,康玮还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向奋斗的青年们分享创业故事,鼓励有志青年敢于创新、创业。2016年,在三十岗乡举办的安徽省“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上,他到现场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此外,康玮还经常参加一些创业分享讲座,为学生授课,介绍农耕知识和生态农业等。“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把我的创业经验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是我的志愿之一。”康玮说。
  “我虽然一直生活在城市,但我一直有一个绿色的田园梦想,农业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知识、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去做”。康玮坦言,他至今也没有在合肥市买房子。在他心里,只想着把谷米田庄做好,似乎从来没考虑买房子的事。尽管合肥市房价暴涨,买房越来越困难,但康玮说他从来都不后悔。“虽然在谷米田庄困难的阶段,我的确是靠老婆养着。但我依然认为年轻人要更多地想着做事,而不应把目光都盯到房子上。买房子也许在升值之后能增加个人财富,但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并没有创造社会财富。有人说,现在中国人谈家里有多少套房子就如同非洲人谈家里有多少袋大米一样,是有道理的。有房子的青春不一定值得骄傲,奋斗的青春才最富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