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相遇
14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8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83期  下一期
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相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合肥师范附小二小 尹广霞 发布日期:2018-05-30 13:04:52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随着经济、社会、文化急剧的发展与变革,各行各业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整合与指导运用,更是体现了大数据的优势。故教师要运用课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感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在数学文化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相遇。
  一、巧用现实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教学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小学生能够被吸引,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有余数除法》知识中,可创设情境:让学生用10根学具棒去分一分、摆一摆,每人分得同样多,可怎样分?并顺势提出“还可每人分几支?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自然拓展把物品平均分的范围,也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心理需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感知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填表对每次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再将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有余数除法的概念也呼之欲出。这样学生能够将知识更深刻地记忆,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聚焦生活热点问题,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直觉。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能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现实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教学时应将生活热点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从生活中提取热点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三、要注重知识的前移后续,将大数据加入日常学习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全国孩子身高与体重的调查,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对现实的参考意义,通过城市交通、旅游中对身高的标注,感受平均数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而这些数学思想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完美相遇,对数学的知识进行立体的拓展和挖掘,就是引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实践与思考,让学生经历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