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数学深度思维的教学探究 从时间管理看学校的人文管理思想 浅析如何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
13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8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83期  下一期
小学数学深度思维的教学探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霍邱县城关镇第二小学 王保芝 发布日期:2018-05-30 13:08:22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展示,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深度的拓展。
  一、挖掘教材的思维价值
  教学北师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推理》时,学生根据淘气、笑笑与奇思给出的三条信息及交流研讨,基本能比较准确地推出三人所在的兴趣小组。如果让学生删除其中一条信息,仍能准确推理出结果,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关键信息”。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重要蓝本,而不是作为教师讲解的文本。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合理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有效发挥教材作为学习素材的作用。
  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实践证明,展示思维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分析数学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时,我让学生独立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基本能得出课本上呈现的几种方法。
  我思考:学生能否探索这几种方法间的内在联系呢?如何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融会贯通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学生说:114×1=114,114×20=2280,正好与竖式中呈现的结果相符,这两种方法在思路上是相同的。
  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肯定的同时,我提出了新的疑问:还能找到其他的联系吗?
  一名学生说:第三种方法的竖式和第四种中的竖式,模样很像,只是缺少了第二层,也可看出:把114分成100+10+4,将100、10和4分别乘20和1,得到2280和114,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是一致的,和第一种方法也是一致的。
  学生们再探究,发现了三位数乘两位的计算方法,是把三位数和两位数分别分解成整百整十和个位数后两两相乘的结果之和,其中最简便的方法是竖式计算。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数学是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正是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在教学北师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操作,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借助从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等的经验,进一步探究曲线图形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首先按照课本呈现的方式将圆分成8等份、16等份,甚至32等份,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思考:第一种:学生作业后,在预习的基础上,将家里的茶杯垫照图剪开。第二种:学生将圆片平均剪成13份,拼成了上6下7的梯形。并由此推及:可以剪成奇数片,均可拼成梯形。
  师生再次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细细梳理,得出多种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方法。学生认为:无论圆的形状如何改变,它的总面积没有变。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等积变形”的思想。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数学学习,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