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现代农业
03版:学霸养成记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8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81期  下一期
感受现代农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赵健等 发布日期:2018-05-28 10:12:12

本报学生记者走进有机良庄

□本报记者  赵  健
  太和县第一中学本报学生记者  李  艳  强新远  牛兴娱  岳  淼  屈琪琪
  辅导教师  沈亚琴  王  宾  韩  群

  近日,在团太和县委的安排与组织下,本报记者走进太和县,与太和县第一中学团委书记尚晓枫一起,带领太和县第一中学本报学生记者站的部分学生记者,采访了了坐落在太和县双浮镇的有机良庄。有机良庄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省级农业产业优化龙头企业,现成为太和县首批三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太和县无A级景区的空白,打造了一个现代农业特色小镇。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创始人,42岁的陈金良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他在广东省深圳市创业成功后,还牵挂着家乡那片仍然贫瘠的土地。于是,义无反顾地回乡创业。在半天的采访中,刘宗云总经理向我们介绍了有机良庄的各类现代农业技术及有机良庄的美好前景。

扶贫的好良庄

  刘宗云向我们介绍了有机良庄的整体规模。该项目于2013年筹备,2014年开始建设,项目规划用地5000亩,现用地1300亩。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如今已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蔬菜标准园。
  “为什么选址在双浮镇呢?”刘宗云向我们娓娓阐述,“陈金良当然清楚,在这里投资,回收周期绝不比其他地方短。然而,这个当年全县最贫困的镇,的确是最需要人来帮助它脱贫的。现在,仅靠一期投资建设的有机良庄,已经使当地两千多贫困户在较短时间脱离贫困”。有机良庄的建设解决了周边地区就业难的问题,为百姓的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有机良庄附近村庄的老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到有机良庄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既获得了经济来源,又缓解了养老的问题,有机良庄四年来所发放的工资总共达6000万元之多。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五年前的双浮镇和很多贫困地区一样:年轻人外出务工,剩下的老人每天把孩子安顿好,就在地头眼巴巴地望着粮食。针对这个情况,有机良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依托“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发展线上销售,将市场拓展到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能力较低的老人便可在此产业链上发挥商品分类、装箱打包、漏洞检查等作用。其次发挥有机蔬菜的品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有机蔬果采摘。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就业困难的居民可以在有机良庄里负责某一特定大棚中瓜果采摘后的称重、核算、收款等工作,以此获得经济收入。
  彩色小番茄采摘区负责人张大爷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每天的日常就是送孙子上学,到有机良庄等人来摘番茄。到点了再去接孙子放学。没耽误过家里的事,自己也获得了一份相当可观的收入。“这有机良庄建好也就四年多,这块儿地方原本是很大一块荒地,大白天的很少有人敢来呐,这有机良庄建的好啊。”

还老百姓一条干净的鱼

  在有机良庄,几个养鱼的集装箱非常醒目。
  “刘总,您好,听说你们今年新建设了一个集装箱水产养殖项目,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与传统养殖的不同吗?”记者率先提出了问题。
  刘宗云答:“这里的鱼不是养在池塘里,而是长在集装箱里,且单位面积产量高于池塘养殖数十倍。这是我们有机良庄和华大基因、英锐水海三方合作的特色项目,该项目首创了皖北地区第一家集装箱养殖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水产养殖观念。集装箱养殖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集装箱养殖具有单产高、耗能低、污染小等优点,再加上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备受政府和领导支持,所以我们就把集装箱养殖列为今年有机良庄的一大发展任务。”
  “刘总,你们提出还咱‘老百姓一条干净的鱼’的口号,你们是打算怎样实现呢?”
  “你看我们这里放置了三个集装箱,每一个集装箱有一个报警系统,一旦水体氮磷钾含量超标,相关系统识别后会自动调整。而且我们高效循环利用咸水、淡水,改变了传统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将集装箱养殖提升到现代化农业领域,实现了资源再利用,有效解决了水体环保和产品安全等问题,打造了渔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新样板”。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私人订制一朵奇葩

  有机良庄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所遭遇过的困难和挫折呢?
  刘宗云答道:“困难肯定是有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当时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无非是销售问题。起初,有机良庄的农产品并不被大众完全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完全无公害的有机种植模式所引起的成本、卖相和产量的相关问题。但是通过积极加大了宣传力度,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理念的转变,我们的有机蔬菜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刘宗云继续向我们介绍,“现在有机良庄的销售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线上与电子商务进行合作,消费主要面向北上广深的中高收入阶层,这部分人群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有机良庄有一个项目叫做“365私人订制”,这种私人订制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客户通过各电子商务平台,对有机良庄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进行频繁采购;二是客户租赁有机良庄生态园中的土地、购买农作物的种子,并支付费用给有机良庄,然后有机良庄扮演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对客户所订制的土地和作物进行全权管理,并且成熟的作物全部归客户所有。有机良庄还在各大棚内安装了摄像头,方便私人订制的用户在手机端上监督作物的详细种植过程。
  对于线下销售,有机良庄利用了3A级景区的优势,采取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这既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延伸,又是旅游活动项目的拓展。
  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有机良庄采用了“可追溯”技术,如此一来,人们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追溯产品的生产流程。 

科技是腾飞的翅膀

  在有机良庄的采访过程中,我们首先参观了无土栽培,它采用的是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把水分和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一、节省施肥劳力。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三、施肥及时,养分吸收快速。
  接着,我们到的是热带水果园,里面有香蕉、无花果、红心柚、四季金桔等水果。那里的一些水果是从广西、广东、台湾引进的。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些水果是长在树上的还是地上的,而且还可以吃到反季节水果。我们还看到了不同颜色的西瓜,如有绿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这都是科技的进步。
  走出热带水果园,我们进入的是梦幻侏罗纪恐龙展示馆。当时屋内只有一点灯光,云雾缭绕,突然“恐龙”一声吼叫,大家都吓了一跳,看见那些逼真高大的恐龙,我们瞬间好像进入了“恐龙时代”。
  大家带着还没缓过来的惊吓,进入了一个大棚。这个大棚的两侧是用土围成的墙,这个墙的好处是:白天可以吸热、晚上可以放热。这不仅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还节约了成本。这里种植的都是有机蔬菜。吃有机蔬菜可以减少吃入污染物的机会,同时减少病变的几率,而且营养含量极高。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有机良庄通过网络种菜和实地种菜同时进行的特色模式,实现了回归乡间原生态田园耕作和养生。有机良庄还开创了全方位远程监控功能,在实地菜园配备安装高级摄像系统,人们只需在网上发送视频连接,可以查到自家的蔬菜生长情况,方便了解蔬菜从开花到结果,从生长到收获等一系列过程,实现蔬菜生长全过程、立体化、透明化。

采访感受
  整个采风活动中,我既觉得新鲜更觉得深受触动。一个处于内陆的偏僻小乡镇,竟有着如此活跃的思维和先进的理念,将生产和科技结合起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满足了人们吃饱并吃好的需求。政府如此关注民生,国家如此爱护百姓,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政策温暖的时代,我必须倍加努力,好好学习,为建设美好新安徽竭尽全力。           ——牛兴娱

  从一大片荒地到打造成农业知名企业,从线下销售到线上销售。这些巨大变化都受益于改革开放,这些成就都源于科技的进步。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了高科技的魅力,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大家都感叹道:“哇,变化真大呀。”这次采风活动让我们明白了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
                             ——屈琪琪

  有机良庄是皖西北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通过采访有机良庄,我们看见了皖西北科技发展的潜力,以及令人期盼不已的未来。         ——岳  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