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四十年
02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8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81期  下一期
砥砺前行四十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赵健 发布日期:2018-05-28 10:09:22

本报学生记者寻访萧县中学前世今生

    萧县中学是皖北名校,一所有着七十多年悠久历史的学校。近40年,学校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砥砺前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
    近日,萧县中学的部分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在本报记者及本报萧县中学学生记者站辅导教师朱浩然、徐静的指导下,开展了“寻访40年”的专题采访活动。在采访前,萧县中学校长王志峰特地给学生记者开了座谈会,鼓励学生记者认真记录、勇于发现、勤于思考,写出好稿。
    在两三天的时间里,学生记者积极拜访采访退休的校长、教师,参观校史资料等寻访40年的变化与进步。通过采访,学生记者不仅了解了学校的辉煌历史,更惊叹于学校这40年的惊人变化,他们纷纷表示,一定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成才,再创辉煌。

 

一串坚实的足迹

□萧县中学高一(25)班本报学生记者  郑悦悦
                        辅导教师  朱浩然
    今天,我十分有幸地采访到了去年退休的副校长、特级教师冯亚光。
    冯亚光从1982年开始在萧县中学任教,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并在学校管理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据他介绍,改革开放以来,萧县中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期。当时学校刚刚经历过10年浩劫,百废待兴,但当时的萧中人不忘传统,艰苦奋斗,在教学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可贵的事业心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学校成为了市级重点中学。
    他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校快速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皖北教育的明珠。萧中人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确立了申办市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目标。一座座教学楼取代了老旧的石头平房,添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美化了校园环境,办学规模由原来24个班增至118个班。凭着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绩及不俗的地区影响力,2000年学校成为了首批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进入21世纪,萧县中学抓住教学改革的契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学校的声名远播,在宿州市乃至全省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介绍说,萧县中学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就拿2014年到2017年来说,学生参加省青少年科技节创新大赛,共获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四项,市级奖39项。2015年5月,高二学生林琳的发明“深井救援网”获第二届“皖新教育杯”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发明大赛一等奖,并于8月6日参加了由皖新传媒赞助的以色列创新之旅,受到了以色列前总统的亲切接见。

 

一串闪光的名字

□萧县中学高一(24)班本报学生记者  陈星宇
                        辅导教师  徐  静
    5月14日,我们采访了退休政治教师任聿华。任聿华在教书育人路上辛勤耕耘30余年,至今已经年近80岁,谈起他所教过的学生,任聿华连每一个细节都清清楚楚。
    他首先提到家喻户晓的小岗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优秀共产党员沈浩。他说,沈浩是我校1982届毕业生,他在上高中时是班生活委员,他工作热情负责,处事公平。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学生们八人一组,集体就餐,作为生活委员,沈浩负责领饭分菜,总是公平、公正,得到师生一致好评。后来,他考取了大学,再后来成为好村官,从他在学校的表现看一点也不奇怪。
    当我们问起他还记得哪些学生时,他不假思索,说出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王浩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石,缉毒英雄,亳州市委常委;吴信宝,上海市虹口区区长……
    每提到一个名字,他都会说出一段有关这位学生的故事。他甚至反问我们:你们知道丁林吗?我们说,知道的,从校园的宣传橱窗中看到了他的事迹。老人高兴地笑了。他说,丁林是1984年高中毕业的,去年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上学时内向勤学,善于钻研,后来考取了北京大学地理系。
    回忆了当年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任聿华又为我们讲了一个“数学是政治老师教的”幽默而有意义的故事。当初,任聿华任班主任,正是高考前,有很多学生因数学不好,想要放弃高考,然而任聿华劝他们不要放弃。在数学学习上,要牢牢抓住占80%分值的基础题,扬长避短。后来,这批学生有不少凭借这个方法高考数学取得较好成绩,考到了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

 

一份油印的期刊

□萧县中学超越文学社本报学生记者  纵子怡
                          张雨阳  李  娜
                        辅导教师  徐  静
    敲开校刊编辑部的门,我们见到了正在电脑前忙绿的校刊总编朱浩然。
    应我们的请求,朱浩然首先介绍了学校文学社的发展历史。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着从事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20世纪50年代就创办了刊物《梅苑》,当时的社员郑正、王仲元后来都成了作家。“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迫停课,学生文学创作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沉寂了十几年的校园文学活动活跃起来。许多班有了自己的班刊,团结了一批文学爱好者。90年代有了风华文学社,一些社员的作品在《农村孩子报》、《中学生阅读》等报刊发表。
    说着,朱浩然拿出了一份泛黄的油印刊物。他介绍说,这是他珍藏了三十多年的刊物,是当时他们创办的文学社社刊。
    我们很好奇地翻阅着这份刊物,听朱浩然细说当年,他说,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几位文学爱好者怀揣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创办了文学社,编辑了社刊。社刊名叫“我们的田野”,“学校有围墙,但思想无围墙,理想无界限,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艰苦的条件下,朱浩然等人自己写稿、选稿,编辑、排版,用铁笔在钢板上刻蜡纸,再用手推油印机印刷,他们乐此不疲。
    2011年,为了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2011级学生许心晴等几位学生创办超越文学社,并编辑了社报《凌霄》。社报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后升级为校报。《凌霄》曾获得省优秀校报校刊称号。2014年,许心晴以宿州市文科第一、全省第八的好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
    对比眼前的两份刊物,听朱浩然津津有味地说着以前的故事,我们更加坚定地认为,萧县中学几十年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学校一贯推行的素质教育。

采访感受
    陈星宇:与任亚光的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但是我们仿佛跟随他走过了改革开放后萧中发展的40年。沈浩、丁林、许心晴等学长、学姐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一代代萧中优秀学生的代表。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更幸运的是他们都赶上了改革发展的伟大时代。 
    郑悦悦: 通过对退休领导的短暂采访,身为高一学生,我沉浸于萧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惊叹于萧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期待于萧中再进一步有质的飞跃。改革开放40年,萧中与祖国一起发展。变的是教学设施,不变的是萧中人奋发进取的积极品质;变的是学校规模,不变的是萧中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变的是发展,不变的是卓越。
    陈萱:萧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白杨树,人们都称它为“活化石”,它自20世纪50年代扎根在萧中。40年的改革实践,让萧中人也登上了辉煌之路。当年两千余名师生的学校,学习、工作在石头房子里,而今八千余名师生,在现代化的教室里遨游知识的海洋,享受学习和创造的快乐。那一棵高大的白杨,更像一座丰碑,镌刻着“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萧中精神。

 采访冯亚光

 与任聿华合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