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初心》激励青春志 百名环境保护志愿者用行动向太平湖“表白” 黄山姑娘为家乡代言
06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8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80期  下一期
黄山姑娘为家乡代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5-25 10:58:53

  过去的八年里,艾问创始人艾诚追问过1323位创新者和投资人,被称为“最爱问的姑娘”。她,天生好奇,从黄山到北京大学再到美国哈佛大学,从中央电视台到新媒体,她在全球追问这个时代的创富法则;她写书、访问,在不变中试探人与世故的边界;她创业、投资,在变化中平衡贪婪和恐惧的临界点;她品味舞台上的百味人生,拜访过“全副武装”的顶级大咖,也对话过“手无寸铁”的创业青年……就是这样一个忙碌出国际范儿的黄山姑娘却始终不忘为家乡代言、为家乡添彩。
  今年,艾诚获第四届黄山市青年五四奖章。获此殊荣,艾诚坦言倍感惊喜。作为80后青年,艾诚有着众多光华醒目的标签:哈佛才女、海归木兰、小红裙女神、财经双语主持人、艾问传媒创始人、赛富亚洲基金投资合伙人等。而在这些标签背后,她还有一个朴实无华的身份——黄山姑娘。
  黄山脚下有一片梨园,“我的爷爷、奶奶在那里生活,我的爸爸、妈妈在那里相识、相知、相恋,我在那里出生长大,我经常回到那片果园,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艾诚如此动情地描述自己的家园。
  17岁那年,她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独自一人搭乘火车离开了黄山这片土地。匆匆抵达北京市,面对陌生的城市和校园,她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生存下去。大学一年级,她从学生记者做到校报社总编辑;大学二年级,她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实习;大学三年级,她争取到了在中央电视台实习的机会;大学四年级,她选择到更加国际化的美国在线挑战自己。
  22岁那年,她孤身一人到联合国纽约总部实习,随后辗转至波士顿就读哈佛大学。美国,成了她下一个历练自己的战场。如今,她全世界满天飞,但无论身在何处,她仍时时惦念那个以山为名的城。“越是远离,越是想念,越是寻觅”。
  对艾诚来说,那一棵为世人所知的黄山松就是她的力量的来源。家人的支持让她不畏风浪,对卓越的追求让她砥砺前行。每一次迈向世界,她都会对身边的人说:“我来自黄山。”
  25岁那年,她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毕业,摆在面前的选择有很多,她可以留在世界银行工作,或像大多数主播一样选择在一家大型知名媒体做主持,享受优厚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又或是,选择回国?
  当时正值2014年3月1日《公司法》取消了公司注册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办企业不需要注册资金了,我能感觉到时代变了,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是一轮新的创业大潮,不求成功但求成长,当你真的能知道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社会需要你做什么的时候,上帝会为你开路。”艾诚如是说。
  在以往的求学、实习和主持经历中,艾诚深感人物驱动时代,时代成就的背后有千百种故事,这些故事或值得探索,或值得记录。身为媒体人,要让这个时代因自己的存在而不同。
  于是,她回国创立了艾问传媒,她说:“回国创业也许是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服务自己的国家和生养自己的土地,是她的归宿,也是她的梦想。“如果作为一个黄山人有一种精神的话,那就是我们都挺勇敢的,再加一个态度的话,就是我们都挺坚持的。”艾诚如是说。
  如今定居北京市,工作繁忙的她每年至少回两次家。离家十四载,每一次归来,黄山的路、黄山的树和黄山的人都在发生着变化。每一次改变都让这位黄山姑娘欣喜不已,她在尽自己所能,为之助力。
  在2016年首届黄山旅游投资发展高峰论坛上,艾诚以投资人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参与其中。2017年,黄山市成立30周年,亦是艾诚30岁生日。受邀回归的艾诚选择无条件志愿支持黄山市,作为黄山市城市形象宣传片代言人参与黄山市宣传片的拍摄。2017年底,艾诚主持黄山市举办的首届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倡导保护黄山市的母亲河新安江。此外,致力于小红裙公益的艾诚从不错过任何一个为黄山市公益助力的机会,她曾受邀参加黄山市公安消防支队消防宣传公益行动,出任黄山市消防形象大使,为黄山市的公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是艾诚,我为黄山代言。愿所有的青年都能更爱自己的家乡,为它自豪,为它骄傲,为它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