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桑葚 那风铃 那扇门 碗底儿 海趣 月下三人行 月下三人行 立夏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7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79期  下一期
碗底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阜南县第11小学 刘光远 发布日期:2018-05-23 10:34:04

  小时候家里穷,粮食总是不够吃的,我们兄弟三个,个挨个,一个比一个大两岁,男孩子从小都能吃,到十来岁,更是吃得吓人,我小弟七八岁能吃五大碗饺子,是过去的大粗碗。医生说他“横肚子”,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何况我家有三个。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虽然不像20世纪60年代的饥饿,70年代末80年代初粮食还是不富裕,很多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有些地方是“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还有的是“玉米稀饭,玉米馍,离了玉米不能活”,早晨蒸红芋,中午面条锅里下红芋,晚上红芋稀饭。至于吃些肉呀、饺子呀,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了。来客人只有等到客人走后我们小孩才能吃的,父母是舍不得吃,留给我们,母亲总是细心地把我们三个分好,一样多,不偏不倚。
   为了让我们吃好,有什么好东西总是紧着我们吃,我们吃不完了,剩的碗底儿,母亲总是让父亲吃,父亲也不嫌弃我们不干净,把我们的碗底儿吃个干净。父亲正值壮年,又干很重的农活,他才需要营养,需要吃饱。这是母亲对父亲无言的爱,真正的关心。等到我们成年后,家里再也不缺吃时,母亲总不让父亲吃那么多、吃那么多肉,怕他吃得高血压什么的,父亲总是有意见,我们就说母亲,不要限制父亲吃这吃那的需求。现在常常想,现在的饥饿源于小时候的饥饿记忆,人有时候想吃什么、觉得什么东西好吃,我想是小时候的饥饿记忆,或者缺少这一样吃的,其实,真正去吃的时候也许就是平平常常。
  家里有什么好东西,总是先分给我们吃,大部分时候因为很“贫”,等吃不完了,吃碗底儿这个重任就落在了父亲的身上。仿佛是一种习惯,或是理所当然的潜意识。有一年,我们上学赶到秋收放不了假,家里十几亩的水稻全靠父母一刀一刀地割掉、一架车一架车拉到稻场里堆好,等到割完再一场一场的碾压出来,工序很多,父亲累病了,上吐下泻,高烧不退,一连一个多月,但活还得干,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忙,父母怕耽误我们学习,没有告诉我们,没有让我们回去帮他。后来我们听说后,心里伤心,为我们的不孝惭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刻苦学习,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还有什么理由挑三拣四,父母总是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我们真正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从此,碗里再也不掉碗底儿,连弟弟总认为的“吃饭留一口,能活九十九”的格言都废除了,碗底儿吃得干干净净,一个米粒都不会剩。这个习惯一直在延续到现在,吃饭碗里不会剩一粒米。
  身教胜于言传,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用一生。我们兄弟三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都有些小成绩,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交待人接物中也有好评,总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孝敬父母、孝敬师长、回报社会。我们的下一辈也在延续着这颗感恩的心。
  碗底儿精神,我相信会一代一代一直延续下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