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桑葚 那风铃 那扇门 碗底儿 海趣 月下三人行 月下三人行 立夏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7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79期  下一期
那桑葚 那风铃 那扇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合肥市马岗实验小学 李世霞 发布日期:2018-05-23 10:33:42

  多年以后,遥想16岁的年轮,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建在村野之中、三面环绕桑树的校园——高亮农业技术学校。
  校园只有两排青砖瓦房,一排排松树没有因为不曾浇灌而夭折,她们自己有模有样地长着,或许是校园的笑声感染了她们,她们活得那么滋润、那样生机勃勃。
  夏日的阳光那般迷恋人间,久久不肯回家。每天放学,同学们三两成群,抱着需要诵读的书本进桑树园中,语文也罢,英语也好,或急或慢的读书声在桑树园里飘荡。开始时,大家都忙于完成背诵任务,慢慢的,可能是任务完成,也可能是贪玩,先是三两个同学,紧跟着,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扔下了书本,一边聊着白天的故事,一边盯着桑葚儿,挑大个的,红里透黑的,摘下来,直接塞进嘴里。在我们小小的心田里,都记着老师的话呢:桑葚儿是有助记忆的果实,要是你大声读书后,吃几颗,一定记得非常牢固。真的,我们班的学困生云儿就是吃桑葚儿变聪明的。伴着落日的余晖,同学们一群又一群地走出来,互相指着对方,笑骂着:“魔鬼呀。”桑葚儿的液汁就那样甜蜜地晕染,染黑了洁白的牙、染紫了鲜红的唇、染醉了稚嫩的心……
  冬阳,暖暖地照在积雪上。休息天的日子,一群同学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行走。突然,不知是谁的提议“我们来做风铃”。于是,校医务室里的所有小药瓶都被我们收集来了,再跑到老师家里要来一团棉线,用铁丝做成圆环,小药瓶被长短有致的棉线吊起,再吊到铁丝圈上,就这样,一串简易的风铃做好了。班主任为了表示对我们“创作”的肯定,把风铃挂到了校门廊檐下。再后来,不知是谁第一次把自己的“认错检讨书”塞进风铃的小药瓶里,风铃就成了校园里传达谢意,表达忏悔最诗意的工具。那一次,毕业班的学生在临行前将所有的小药瓶都塞满了纸团,打开,溢满纸片上的是深深的牵挂、感恩与祝福。每一位读纸片的老师都泪湿双眸、笑满脸颊。偶尔,也会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在小药瓶里收到老师的表扬,哎呀,那可是整个校园好长时间里的佳话。那一张纸片也将会被全校的学生拜读。风铃,是学校里最美丽的话题:每一陈风过,清泠泠的铃声带着一些孩子的心愿在校园里喃喃低语,带着师长的叮嘱在学生的心房悄悄滑过。
  校长室的旁边,有一扇整日虚掩着的门。你不要以为里面没有东西,相反,里面恰是一座城,一座文学的殿堂。一位阿姨负责打扫卫生,负责把所有的书理整齐,仅此而已。因为学生借书自己登记,还书也不需检查,写清还书日期与书的新旧或破损状况,以便下一个同学借阅时注意保护。学校的图书馆,一如自家的书房。很多孩子走进去,默默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很多孩子走进去,轻轻地把看完的书放好。进与出,孩子们都满心满脸的虔诚。就是在那扇门里,我认识了朱自清,张爱玲;诵读了《致橡树》、《假如我是一只鸟》;触摸了鲁迅的灵魂;感受了泰戈尔的情怀……
  岁月匆匆,经历的种种或浓或淡地沉寂。可是,在那片村野上的那座校园,那校园旁的桑葚儿,那校门口的风铃,那校园里的那扇门,一直鲜明地萦绕在我记忆的深处。烙印着我深深怀念的青春,记忆着我时时惦念的师长,指导着我行走的方向……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