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告诉自己去过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谁能体会作者的一片痴心呢?“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有真有假: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假的,它却真实地可怕。
初识《红楼梦》,便记住了“宝黛相见”的情景。黛玉眼中的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又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真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彼此眼中的“玉”之美无不暗示着两人的情缘之巧、之深。因此“宝黛”的红粉痴恋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他(她)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她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于自己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欣赏的还是她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令人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纵使大观园里好不热闹,可是却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楼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都能体现出来。
读完了《红楼梦》,我仿佛走进了这座深宅大院,眼界大开;但是,我无法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我不得不拍手惊叹:此书只应天上有,世间哪有人读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