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鹏程中学校刊《鹏 程》
05版:我们的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7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73期  下一期
萧县鹏程中学校刊《鹏 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5-14 11:02:25

校报校刊

  校刊《鹏程》创刊于2004年,自2004年9月1日创刊并公开面对鹏程中学师生及社会公开发行之后,至今已发行23期,伴随着鹏程中学走过了15个年头。
  自鹏程中学创办之日起,董事长、校长室便决定要创办校刊《鹏程》,以诠释“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此,克服了办学之初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下拨专项经费组建了《鹏程》编辑部。
  《鹏程》自创刊以来,本着向学生负责、向教师负责、向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组稿,精心编排,并由专业的印刷厂承办印刷事宜,力争做到了期期为精品。
  《鹏程》内容设置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并随着学校的发展及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对内容作适当的增减,在坚守固有的特色的同时又与时俱进。
  栏目的设置尤其注重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对师生潜移默化的正能量辐射,同时注重教育教学的研讨,以期望服务全体教师的教学。栏目中的“成长印记”、“亲情印记”旨在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感恩之心。另外,为培养学生敬畏先贤的文化情怀,设置了“国学讲座”专栏。
  《鹏程》赢得了师生以及社会关心教育人士的高度赞赏,更是在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十佳校刊”。
  如今的《鹏程》不仅是校内领导、师生、员工交流,家校交流的平台,更是一张萧县教育的靓丽名片。


校长寄语

  曾经一路的艰辛到现在鹏程中学的一路欢畅,曾经的浅吟低唱到现在鹏程中学的高歌猛进,《鹏程》一路忠实地记录着。《鹏程》是鹏程的历史,《鹏程》是鹏程的名片。
  《鹏程》是鹏程人的骄傲,《鹏程》是鹏程人的自豪。“安徽省十佳校刊”的殊誉是师生汗水的结晶。呕心沥血的教师心中承载着满满的爱,把对教育教学的感悟、思考化成的一行行文字,让《鹏程》闪闪发光;青春飞扬的莘莘学子胸中鼓荡着浓浓之情,把对人生的感受、理解化成的一行行文字,让《鹏程》熠熠生辉。
  “以人为本”是鹏程中学办学的理念,吞吐洪荒是鹏程人的胸襟,继往开来也理所当然是《鹏程》的气度。
《鹏程》的内容能否再厚重些?一花一世界,学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否从点点滴滴的学习生活中用心思考,感悟出理之真、德之善、艺之美,哪怕是稚嫩一点又如何?争鸣见真理,甘之如饴的教师们,能否把各自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理念、方法、技巧化成一行行炽热而又理性的争鸣文字,哪怕是面红耳赤又如何?语言风格能否丰富些?“铁马秋风塞北”的男儿般雄健,又怎能少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女儿婉约?栏目可否多变些?插图可否再活泼些?编审可否审慎到“校字如仇”呢?
  让我们共同努力,砥砺前行,让《鹏程》这张名片永远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让我们的鹏程中学永远焕发出四射的活力。
                                      □萧县鹏程中学校长  薛  清

 

作品选登

春天,写一封情书

□高203班  朱敬仪

  辅导教师  张开羽回到开始的那一天,我想,我还是会选择你——母校,鹏程。
  穿过长长的走廊,微风吹起了发丝,3月的阳光安静地洒在宽松的蓝色校服上,我抬起了头,眼角带着笑:“真好。”“什么真好?”“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和你在一起,真好。”我看到你眸中泛着光。
  窗外的小树退下了冬日沉重的外壳,蓬勃地长出新芽来,是毛茸茸的绿色,骄傲地沐浴在春风里。低年级的学生喊着令人纳闷的口号,细听来内容大都雷同,无非是几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词语变换着排列组合。模糊中听到了四个字:“赶超一班。”嘶哑的、稚嫩的声音风风火火地远了。少年有志但有志未必酬,以这样甚至富有火药味的激情砍倒一切阻碍,从而在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来实现人生目标的做法,我反对。你会觉得我的想法有些消极,但我想说,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鹏程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拼搏,还教会了我们爱,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爱夕阳下吵闹的鸟群,爱斑驳的课桌,爱窗外班主任的身影,爱3月春光笼罩着的你。
  相识总是在9月,分别总是在夏天。毕了业的学长学姐说,高考英语结束后,没有想象中的欣喜,心中却划过一丝怅然——自己真的不再属于这儿了。后来,他们从鹏程出发,散落在天涯。后来,他们站在陌生的城市,看陌生的天空,听陌生的口音,身边再没了熟悉的你,那个曾经迫切想摆脱的你。在他们听到“青春”、“高考”这些字眼的时候,在他们从衣柜里翻出熟悉的校服的时候,记忆裹挟着你的味道扑面而来,总叫人扯着嘴角落下泪来。我们总是后知后觉,说“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未免有些矫情,但事实往往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物,在你身边的时候,能感到的也只是淡淡的温暖而已,并不比一杯热茶更加显著,但当你失去后,整个世界瞬间荒芜。”下一个夏天,交上那张单薄又厚重的试卷,我就真的要和你说再见了,是啊,和高三的学长一样,那时,我就真的不再属于你了。
  香樟树的苦香味弥漫在空气里的时候,我在操场看台边看到这样一句话:“青春兵荒马乱,我们潦草地离散。”用圆珠笔斜斜地写着,安静地躲在角落里。不知是谁,也不知什么时候写上的。似乎每个人的青春期都会莫名其妙地感伤。这句话未免有些浮夸,但我却从浮夸之下感到一丝害怕,我怕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怕遗憾总是深深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所以我想告诉你:“鹏程,我爱你。”
  嘿,你听到了吗?鹏程,我爱你,你知道吗?我只是你的万分之一,而你,是我整个青春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看过你春日之明媚、夏日之热烈、秋日之端庄、冬日之白雪纷扬。而我,选择了在春天里写一封给你的情书,就托春风读给你。


诗意萧国

□高204班  张诗琪
  辅导教师  曹佃富

  萧国——著名的书画之乡,一片诗意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曾经是著名的君主刘邦的重生之处,更是徐州的西大门,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国,一个“家家绿水,户户垂柳”风景如画的古城。
  萧国是孕育人才的神圣宝地,一个个才子在这里腾飞,书法家、画家更是数不胜数。人人都对书画有着莫名的痴迷,部分人家甚至还珍藏着大家的真迹。小城里随便几家出售丝织锈品的店铺和几家小饭店,即使不是那么高端大气、奢侈豪华,但店主的才艺却令人惊叹不已:有的擅长画画,风中摇曳的柳树,雨中更显挺拔的翠竹,花丛中忙碌的蜜蜂,甚而是各形各色的人物,在他们笔下都惟妙惟肖;有的擅长书写,他们的古文笔力雄健,苍劲有力无论难易均能运笔自如曲折尽情;有的擅长写诗著章,他们写出的诗完全是一种大家风范,出人意表。他们的文章更是把萧国的乡土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徜徉在街道上,到处都能听到有人在切磋才艺。就连在饭店吃饭的客人也不忘与店老板交流几句关于艺术的心得。有时候谈到尽兴,手中刚出炉的饭却早已冰凉。有时觉察到手中的饭,便赶忙低下头却又抬起头,露出一排洁白的欢笑。就连小孩子都常常拿着毛笔爱不释手。到处添抹一笔,不仅为了乐趣,更是对书法的无限热爱,在这样一个文化古城中,到处是书画的景象也便不足为奇了。
  诗意的萧国仍然在诗意的年华中静静绽放她的色彩,萧国的4月,杨絮飘飞,整个天空满满的都是温柔;这里的盛夏,紫藤萝开尽了风流,诗情繁华;这里的8月,桂花怒吐芬芳,整个萧国馥郁清香;这里的隆冬,雪花点缀万物,腊梅在风中用舞姿演绎萧国的精彩,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哪位壮年都舍不得离开……


不疑求疑

□高115班  胡思宇
  辅导教师  李连华

  疑者,惑也;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然师亦有惑,则何如?不惑,又何如?是故有不惑而求惑者也。
  吾师曰:“做学问者,宜不疑而疑,当无惑而求惑。观其表,感其里,识其意,乃得其精耳。”昔有一狱,子弑父。有民十二,合议之。初,以其子所为者十有一焉,均已证。余者道:“非吾有意驳之,然证亦可伪。吾等不当秉承众意,于不疑求疑,方为妥。”中一人怒叱道:“此逆子行牲畜之事,证据确凿,汝竟护之,疑受其贿。”答曰:“汝言智,倘使人惑,证皆伪之,但以其罪斩之,其非行牲畜之事?”默然。当是时,此人侃侃而谈,据理力争。通讼理,余者次服,渐回心,终破此狱。民既散,止留遗物:一杯,一椅,一扇,一抚尺,一人尔。此人谓谁?庐州包拯也。性聪敏,好断狱,犹善以不疑之处而求疑。时遇此狱,察之,疑有人作祟,故设此局,公议之,敛其道,明日,水落石出。非但做学问者有疑,为人行事又何尝不惑?
  夫君子有所疑,有所不疑。善疑者,无由者甚少,多为冥思苦虑无果后方求索。然无疑者多,善疑者少,何也?抑世人皆通天彻地,博古通今邪?非也;盖世人皆通晓阴阳,无疑无惑邪?非也;盖世人皆为周孔之辈邪?非也。如此,何故?依余之愚见,凡求学之人,治学者少,尚学者多。治学者虽少,然其中不乏善疑亦善以不疑而求疑之属;尚学者虽多,然其中多为纸上谈兵之徒。是故有人因其疑而名垂青史,有人以其求疑之举而流芳百世。此之疑,非疑神疑鬼,疑忌疑虑之疑,乃疑人之所不疑,疑人之所不能疑,疑人之所不敢疑,是为大疑。大疑通智矣。
  古语有云:“盗亦有道。”疑岂无道哉?疑之道,乃求知,求学,求彻识之大道。古往圣贤,皆入此道,然此道非仅许圣贤人,庸人亦可入之。非善疑之人不入此道。问道有三,下道不疑而不问,中道疑而问,上道不疑而求疑问。三道之中,下道之人甚众,中道次之,上道最少。非上道难入,而人之疑浅者众。又疑而不问者,非思疑立问,而以不疑之处求疑而问。此问,乃问道之问,学问,疑问之问。疑从不疑处疑,问从不疑处问,因疑求道之髓也。
  盖世人皆为不疑求疑之侪矣,则学道兴。曰:“真终属众,谬但属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