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压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中国有句老话:“置之死地而后生。”生命之所以在“死地”却能“后生”,是因为死地给了人巨大的压力,并由此转化成了动力。没有这“死地”的压力,又哪有“后生”的动力。当我们为受到各方的压力叫苦不迭时,我们已经在悄悄地前进了。
请以“压力与动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思路一:讲述故事。
1.讲述一个与压力有关的故事,如学习成绩滑坡了、一不小心犯错误了、家庭的变故,心中都会产生压力。压力催生奇迹。如果能够把这些经历讲述出来,告诉他人自己是如何面对压力、顶住压力,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2.遭遇压力。成功者在奋斗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那么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取得成功的呢?若能够以自己视角,融入自己带问题的思考。只要突出,同样也能引人思考的。
3.讲述一个特殊的故事,以小动物的口吻写一篇童话,诠释他们是如何应对“压力”,风雨兼程。
讲述的过程可以正面切入,书写自己遭遇压力、战胜艰难、走出困境。也可反面切入,讲述在压力、逆境时的胆怯、懦弱,以警示他人。
思路二:阐述一个与压力有关的观点。面对压力,应取的态度,如何去应对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亮出观点,摆出证据,应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如“压力是成功之母”、“没有压力哪有成功”。
论证时,既要摆事实,也要讲道理,再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可引用名言俗语作道理论证,也可举战胜压力取得成功的例子作事实论据。最后要发表自己的感悟和感悟和思考,使得论证严密,主题升华。
应试佳作
□六安市第九中学九(13)班 陈 洁
辅导教师 侯守斌
有句话说,如果你想越墙,请先将帽子扔过去。不给自己回头的理由,不给自己留后路,何尝不是件好事?
发展需要能,高低差异会产生势能,能够提供不同的“能”社会才得以发展。成就一个人的往往不是外部客观条件,而是压力。压力虽不是万能的,但是完成某个目标的定力。作为学生至少可以做到“居课堂之中则忧其学,处考场之时则忧其分”吧。
不要在你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否则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你会发现生活的压力早已让你做很多事情变得力不从心,你早已缺少原来的那份动力。压力即动力,也不是句套话,在压力与动力之间有一层薄膜,称之为“懒惰”,只要在压力上再一点兴趣与努力,即便再难的事,也会迎刃而解。在成长的岁月里,享安逸难成功,图轻松不能成才。梁启超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炼人之最好的学校。”
我的父母是压力的实行者,他们频频地叨唠着我的学习,不停地给我买资料、报补习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帮他们“料理后事”。
进入九年级,我们似乎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是试卷、复习资料做成的,而老师和家长就是这个笼子最尽职尽责的守卫者,寸步不离地守在笼口,以防任何一个人从笼子中逃出。或许每个人都有反抗精神吧,跟电影、电视剧、小说里描写的一样,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然后又想方设法从监牢里逃出。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同学们都很小心翼翼,生怕被击垮,且谓之这种恐惧一个听起来很正能量的名字——压力,将这种应势而上的勇气名之曰动力。就是这种动因,囚住了本该自由飞翔的灵魂。
不过关押我们这个无形的笼子倒是没有拷问,逃走也没有必要挖地下道什么的,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学,努力用功地刷题,便可以从那个叫“毕业”的大门走出来。这也许就是我们学生如此坚持学习的动因吧。
人生仿佛是一条漫漫长路,懵懵懂懂的我们便闯到青春的路口。一路行走,一路发现,一次次与眼前的风景和躲在的那个路口的自己相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压力是动力的源泉。
□命题及指导分析教师:六安市第九中学侯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