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的蝶变
02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7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73期  下一期
一片茶叶的蝶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程先畏 张为兵等 发布日期:2018-05-14 10:51:53

本报学生记者走进霍山黄芽茶市

□通讯员  程先畏  张为兵
  本报记者  徐  徐

    霍山黄芽为中国名茶之一。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2006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霍山县被称为“中国霍山黄芽之乡”。
    近日,由霍山职业学校四位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组成的安徽青年报“寻访40年”采访团,在本报记者和学生记者站辅导教师、校团委书记张为兵,校刊校报编辑程先畏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位于大别山绿色商城内的霍山黄芽茶市,进行专题采访活动。
    始建于2004年的霍山黄芽茶市是该县最大的黄芽茶专业交易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商场,具有立足安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强大专业市场功能。该茶市拥有经营面积九万多平方米,汇聚该县茶叶生产、加工、经营户一百二十余家,常年产量一千余吨,产品主要销往本省合肥市、淮南市、蚌埠市,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等地,近年还出口德国、美国。
    走进茶市,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面对车水马龙、往来不绝的热闹场面,学生记者们个个满怀兴奋,惊叹不已。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按照采访活动安排,他们分成两组随机走访了近20家茶商。通过采访,他们不仅对霍山黄芽的生产和销售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是在茶商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中体会艰辛、感受变化、感悟人生。

倾听谷雨第三代茶人陈女士讲述

采访正在忙碌的做茶人

采访汉唐清茗董事长程俊生

 

茶叶让我脱贫致富

□霍山职业学校162旅游服务专业本报学生记者  方  可
                          辅导教师  程先畏  张为兵

    来到茶市,我们一行人首先走进了三山茶厂。只见老板正一边给选茶的客人做介绍,一边帮买好茶叶的客户做包装。
    嚯,生意真的好红火哦。惊叹之余,我们更是感受到了老板娘的热情。可不?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她马上把我们引入客厅,并招呼我们:“坐,坐啊。”说着,便给我们一人泡上一杯热腾腾的黄芽茶。
    “喝茶,喝茶,这是我们家的正品新茶。”
    在与老板娘的攀谈中,我们得知,三山茶厂老板姓饶,他们夫妇都是地地道道的霍山黄芽原产地大化坪人。笑谈中,饶老板很快送走了客人。“泡茶了吗?”他一边问着,一边捧起自己的茶杯坐到我们的身旁。
    “请问饶叔卖茶多少年了?”
    “三十多年了。”
    “那您是怎么想起来做茶生意的呢?”
    “说来话长啊。”
    饶老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便对我们讲起了他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他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上了补贴制生产大队干部,先是文书,后来当了生产大队大队长。那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孩子),生活非常困难。为了多挣点钱补贴家用,他就一边工作,一边做点小买卖,可还是没能摆脱贫困。这样,又过了两三年,大约是1986年的春天吧,他毅然辞去了大队长职务,到大化坪街上,租了个小门面,一门心思地做起了茶叶生意,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是改革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饶老板显得有些激动地说,“我是第一批进入霍山黄芽茶市的。那是2004年,一转眼,也十几年了。”
    “饶叔,这么说,你是不当干部当茶商咯。”“哈哈,我是不当大队长当厂长啊。”饶老板有说有笑,不失幽默。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叫华丽转身。”老师的插话把访谈的气氛搞得更热闹了。

 

小镇里走出来的大茶商

□霍山职业学校162旅游服务专业本报学生记者  朱 静  胡晓媛
                                 辅导教师  程先畏 陈绪初

    来到茶市,我们走进了一家名叫汉唐清茗的茶店。经理很热情地招待我们,马上把我们引入客厅,并给我们泡上了一杯热腾腾的黄芽茶。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她马上打电话给老板,然后带领我们到了汉唐清茗茶叶有限公司总部,这里风景极其优美,每条路边都有种植翠绿的各种茶树。走在路边,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在经理给我们短暂的介绍中得知:汉唐清茗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叫程俊生,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山黄芽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很快,迎面便走来了一位精神抖擞的大叔,他就是程俊生。“我是1987年来到霍山大化坪的,那时候的农村很苦,茶园主要以农民为主,农民自己摘茶、自己制茶。那时候茶园分散,产量很低,农民非常辛苦。有句话不是说:‘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嘛,我觉得不然。应该把“香”字改为“忙”字。’”程总侃侃而谈。
    根据程俊生所述,他于1987年在大化坪镇开了一个初制厂,占地只有100平方米,全靠手工制茶,产量低,质量并不是完全符合标准。那时茶的价格非常低,最高也才七元500克。交通十分不便,茶叶根本没有办法销售出去。到1988年时,程俊生通过奋斗,使茶厂面积扩大到了200平方。到1995年时,茶厂扩大到500平方米。产量增大了不少,也渐渐有了简单的机械设备。销售的地区也在扩大,茶叶销售到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等地。到了2000年,程俊生经过县政府的同意,规划了大别山绿色商场,自己的茶厂也从大化坪镇开到了霍山县城内。占地有11万平方米。在2004年时进驻绿色商场。一年后,成功地将手工制茶转为机械化制茶,产量也是几百倍的增加,茶叶的质量标准化,名声是越做越大,销售方式也有大大的改变。从实体店销售到实体与网上同时销售。
    程俊生凭借自己对茶的热爱,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终成就了现在的“汉唐清茗”品牌,自创立以来,以产品的卓越品质,获得了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程俊生说,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福利,公司将继续秉承“专心做好茶,诚信赢天下”的经营理念。将“汉唐清茗”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叶品牌,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感谢国家造福民众,“我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之精华,不断创新,精心打造清新自然好茶,敬奉世人”。
    程俊生将艰苦奋斗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以后,又带着我们去看荣誉墙,墙上全是证书,金光灿灿——贵公司获得“霍山黄芽”国家地理区域保护产品认证;“六安瓜片”国家地理区域保护产品认证;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三代做茶人的变迁

□霍山职业学校162旅游服务专业本报学生记者  方  可 王  磊
                                        辅导教师  程先畏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近20家茶厂,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霍山谷雨工贸有限公司。
    公司的继承人陈华静向我们介绍了公司开创至今的艰苦历程,谷雨工贸有限公司于1987年创立,起初公司名称叫谷雨茶庄,当时做的是贩卖生意。茶叶,当时价格为56元500克,以金鸡山金鸡凼黄芽最为著名,当时还属于计划经济,凭票买茶。到1990年开始创立自己的茶叶公司,所以将公司改名为谷雨工贸有限公司。当时全县茶厂有1810家,而全县茶庄只有100家,其中上土市镇的茶厂最多,有11家。1990年正宗黄芽产量3000千克至3500千克左右,约是100元500克。茶叶价格逐步提升,市场竞争也逐步增大。2003年,从老茶叶市场搬到霍山绿色商城,2004年在大化坪也有茶地1000亩左右,4个茶场。2013年,陈华静被评为霍山县黄芽制作传承人。今年8月准备开业的建设黄芽网站,把黄芽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谷雨”在31年里历经了三代。第一代:总部设立在舒城县,当时伟大领袖毛主席去过茶庄,谷雨茶庄因此闻名。第二代:陈华静的父亲。第三代:传承人就是陈华静,她告诉我们,现在她做的茶叶生意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下主要针对老客户生产黄大茶、黄小茶和速溶茶。线上主要通过网上销售,目前正在申报五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准备在中央电视台的《乡村大世界》节目中做广告,核心场地的绿色认证正在办理。
    陈华静说她做茶叶就要脚踏实地,每个投资都存在风险,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产品的质量与做人的诚信。“我们都拿好的产品来说话。”陈女士这样说。


采访感受

    感谢给了我这次采访的机会,让我开阔了眼界,见到了许多成功的茶商,他们热情友善的接待,让我心生自豪感,也感到写好文章的重要性,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胡晓媛
    我们走访了近20家茶厂,每家茶厂从开创至今都有了年头。茶商们吃过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而得到今天的成功都离不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改革开放让霍山茶叶兴盛,让霍山人民传承和发扬霍山茶叶。霍山茶叶能得到如今高的成就,市政府给予的政策,科研人员的创新技术,茶商们的诚信待人。有品质就有销量,有销量就会有成就。
                     □方  可
    走访茶市,收获颇多。既增加了自己对茶叶的了解,也体会了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是改革开放带着人们走向成功的道路,让霍山变得更加繁荣与昌盛。
                     □王  磊

□本版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徐徐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