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石》是枞阳县浮山中学团委、语文教研组和浮石文学社于1998年10月共同创办的纯文学校刊,被誉为“凡世尘嚣的一片净土,莘莘学子的心灵家园”。创刊宗旨为“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由浮石文学社指导教师任责任指导、语文组全体教师任常任指导,学生编辑委员会定期编辑,每学期出版一期。主要有“青鸟初鸣”、“天池映月”、“妙高论剑”、“诗歌园地”、“小院风情”、“教师风采”、“浮石简讯”等栏目。
校刊《浮石》是浮中学子表达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阵地,也是浮中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校刊《浮石》的编辑工作,浮石文学社定期(每周周末)举办改稿会、文学讲座、写作经验交流会等。同时,结合学校形势和各年级语文教学的需要,文学社不定期地分小组开展诸如征文、影评、社会调查、小品创作等写作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保障了《浮石》稿件质量及其定期出版。
多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浮石文学社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刊《浮石》越办越好,成为远近闻名的校园文学期刊。2002年就被全国文学社团研究会授予“全国中小学文学社团样板社刊”称号,曾在安徽省首届中学校报校刊评比中获二等奖,2017年11月在第七届全省校报校刊评选中获得“十佳校刊奖”的殊荣。
□周美超
校长寄语
校刊《浮石》是浮山中学学生学思结合、表达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也是浮山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校团委、文学社指导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辛勤付出下,校刊《浮石》越办越好,特色鲜明,远近闻名,激发了学生们的读写兴趣,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时代风潮迅疾强劲,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校刊《浮石》应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其一,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要讴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展现浮中师生的精神风貌。学生们要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与成长,树立远大目标,勇毅笃行,砥砺奋进,写好人生的大文章。其二,以校刊《浮石》的编辑、出版为中心,带动文学社活动的开展。各种活动要进一步正常化、规范化,创新活动的形式,丰富活动的内容,提高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多多,快乐成长。
愿《浮石》这张浮中的名片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大气。
□枞阳县浮山中学校长 唐晓发
留得枯荷听雨声
□113班 赵方圆
辅导教师 陈 璀
空气中透着些许夏日的芳香,说不出来,却难以忘记。手中忙碌的笔终得解脱了。夜已深,静谧的浮中偶尔传来几声蝉鸣。闷热还在持续,让人难以呼吸,心中似乎有什么要喷发出来,却总是压抑着若隐若现。人说心静自然凉,然,我总是难以做到。脑中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公式,如临悬崖,后有敌,前无路,崖角那千万根藤条,唯独一根是“救命稻草”。命悬一线,一失足,则成千古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面对这张卷子中的难题,终是体会了什么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天太行雪满山”了。用尽千斤力,费了万般心,仍未得其果,也只能放下了。
外面的世界已被隔绝,透过窗,仍是一片虚无,什么也看不见。窗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纸,虽能遮挡浮华万千,却掩盖不住那颗浮躁的心。里面的人看不见外面广阔的天空,外面的人也透视不了里面独特的精彩。行人走过,只留下那团斑驳的黑影。
凝视窗外,是缥缈,心早已不在窗外,也不知逃到哪了。回过神来,却感到轻松了不少。而眼前的那些,竟是荷。
烟雨濛濛,随着微风,不觉中落到了荷叶上。聚集着,汇流成珠,虽饱满,却也不失光泽。雨珠在荷叶表面的茎上滚动着,宛若一条条轨道,却没有尽头。滚动着,累了,停下歇息,尽情沐浴着雨的滋润,变大了,蔓延着,直至荷叶的边缘,坠下,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荷花早已开放,残留阵阵余香。曾是出水芙蓉,千般流转,终不敌似水流年。姿态虽可以用文字说清,而美丽却只有沉默。花已残,荷已凋,岁已老,又奈何?
雨声仍不绝入耳,依然是那荷,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荷,在天地间涤荡,些许凌乱,些许苍茫,有蔓延的绿意,有草木的呼吸,有花朵的光芒,有我们遗失的梦幻和远方。微风拂面,心态翩然,惊醒湿冷的寂寞,心似天穹辽远清旷。心湖忽尔开出,大朵大朵的暖,眉目丛生柔软,辞藻在指间衍生,琳琳朗朗漫漫清清,吟成烟花流水的诗行。
雨已在变弱,塘面上的那些荷却丝毫不失光彩,有些悲,不一定让人流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美,不一定让人为之开怀大笑,却总有一丝阳光不经意落在眉梢。看荷,听雨,亦是如此。
一曲铃声啸破长空,将梦中的我惊醒。荷,你不能再做我的梦,正如我不能做你的诗。周围已是一片喧器,心却不那么吵闹。仍是那荷,却永存于窗纸上,遗留淡淡的记号。点点雨滴,朵朵枯荷,翩翩随风舞,曳曳雨中摇,留得枯荷两边,听取雨声一片。
一粒浮尘
□113班 钱 美
辅导教师 陈 璀
年少时的我,有着羞涩的古典情结。翻看无数古风小说,听那些小说家们温柔地将一桩桩亘古事悉数向我娓娓道来。沉醉其中。只觉过往红尘中淹没了太多繁华。
但我知道,那不是历史,只是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在启蒙之初,并未看过《史记》、《汉书》之类的鸿篇巨著。也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更不知道它们承载了一个民族过去太漫长的时光。在我年幼的时候听过的故事不可计数。诸如《杨家将》,《大唐演义》,《儒林外史》,《镜花缘》……他们就像一根根细线,毫无征兆地缠上了我那颗幼小无知的心。我虽对正史一概不知,但我知道在遥远的亘古,常有数不尽的飘渺仙境、道不尽的荒凉古墓。其间有英雄少年,美人如玉。
后来那颗懵懂的心越飞越远。我开始听说更多野史,比如金屋藏娇的誓言、钩弋夫人的传说,聂隐娘女磨镜少年,以及更古老的旷世奇缘。阳光之下,或多或少人们都在表演。隐隐之中,不为人所见的或许才是真实,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正如花下一粒浮尘,品鉴岁月尘封之味。使我对于千百年前,曾在我脚下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过的人们生出了无限遐想,想要撩开时光的面纱,一睹,飒爽少年的英姿;一亲,绝代美人的芳泽。
但历史如此浩繁,我们所看到的不过青史里的几个名字,几个或大、或小、或悲、或喜,或者足以成全一生荣光,或足以毁灭一世伟绩的故事。从中我们推向那曾发生过的悲欢离合。当然,那些荧屏中转瞬间闪出的身份,很难用有限的篇幅演绎出一个足够详尽且真实的事。于是,自以为是的大人们叉着腰告诫我们,切勿玩物丧志。可是想象力是无法被禁锢的,历史只是一个钉子,突兀地暴露在墙角,一眼望去,满目空洞,然而若挂起那些奇奇怪怪的想象,又当如何定论。诚然我听到的那些名字,也许真实存在过,也许并无,但我乐意想象。千百年前的人们也如现在的我们一样,他们笑过、哭过、欢喜过、悲伤过,他们或是传奇或是布衣,渴望在万物咸宁的世界里品一碗茶、捧一盏灯,拥有一份平凡而琐碎的幸福。我想在事无巨细的是书里大概也不会进入深夜里一朵花的坠落、一颗星的陨逝,那么在历史里添一缕香又有何妨?
当然也不是对枯燥无味的正史就一味撇开不论。插架万轴的书屋里,卷秩浩繁的史书之上,总残留着些许吉光片羽,值得我们悉心珍藏。求知路上我们踽踽独行,在城市繁华面前,不免驻足痴望。翻动蜡黄的书页,其间仗剑而起的少年惹人惊羡,长安之辉煌尽收眼底,洛阳的洞箫不绝如缕,还有郢都的凤尾、阿房宫的竹影,似在晚风中吐露心声。最终这些真真假假终将洇没在尘埃之中与草木共朽。
而我只想在匆匆数年之后。寻一处落寞角落,静窥花下一粒浮尘的绽放。
静水流深
□111班 鲍 晨
辅导教师 周美超
有的人说,静应该是这种心境。江河汹涌时而神态自若,泰山崩于前而形色未动。静如止水,是许多人追求的境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是村庄的静也是人的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山间的静也是赏山人的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文人内心的静……成功者的字典里永远不会出现“浮躁”二字,因为他们懂得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才能保持理智,才能为自己的宁静寻一方净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如止水是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种古朴的情怀、一种别样的优雅。心如止水,方能笑看人生。
千百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浔阳江畔,诗人被琵琶声惊醒了,他发现了自己,书案前江州司马,泪湿青衫。他的心忽地放下了一切,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选择归隐、看破凡俗,白居易只有酒相伴,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或许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喧马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所以心静。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或许水是另一种执著,生生不息。水与人类也许有不解之缘,我们是一个饥渴的民族,虽然我们拥有大量的水,但荒凉的心灵——黄土地里有一颗种子没有发芽,没有水只有我们的眼泪,濯洗一片苍白的历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淡泊生命,淡泊如水。所以面对失意,我们便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亦许心的成色本应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需要我们用心谱写,用时间去翻捡那些走过的温暖故事。我们不奢求有多少姹紫嫣红的花束,只求有一段冷暖交织的岁月。
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众许诱惑的纷扰,我们唯有做到心如止水,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不为眼前的功名利禄所诱惑,在这世间独留一缕清香。
生活给了花开的机会,花开多美都无法永存;生活给了花落的无奈,落花多哀也只是瞬间。胜与负,得与失,都不过是人生沧海中的一粟,心如止水,笑看人生,以宁静淡泊的心志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篇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才会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