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学生记者采访退休教师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变化

地处合肥市东部的合肥市第55中学成立于1979年,距今正好40周年。40年来,该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巨变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和发展,而最好的见证者和比较者便是学校的首批教师们。
4月10日上午,该校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采访了四位建校时在校工作、现已退休的教师李醒三、张广泽、孙国建、候守懿,听他们讲述建校40年来的变化,并与他们一起参观了现代化的新校区,先后走入学校食堂,地下车库、室内运动馆,体验自动饮水机的便捷、电子白板教学的环保健康、音乐教室的现代化……一番亲身体验后,四位退休教师纷纷感慨:“实在是没想到,做梦都不敢想有会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详细的采访,学生记者们纷纷表示:“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成就真是太大了,生活在这个新时代,真是太幸福了,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版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晓君摄

本报学生记者采访退休教师,请他们讲述学校往昔情况

新校区现任校长向退休教师和学生记者介绍新校区情况
昔日几排平房就是教学楼 刮风时教室尘土飞扬
做梦都不敢想有这么大的变化
□合肥市第55中学八(1)班本报学生记者 李宇婷
今年是2018年,从1979年建校始,这已经是合肥市第55中学经历风雨的第39个年头了。该校原名螺岗附属中学,后搬移新址改名为合肥市第55中学。
今年,该校本部邀请到退休校长张广泽来学校参观,张广泽自建校时便工作在该校,一直到1998年退休,他见证了该校的创立和成长。张广泽是德高望重的教师,在校期间一直担任语文教育工作,曾获“安徽省优秀教师”称号,任职期间,该校在他和全体教师的带领下,曾获“合肥市中考学校第四名”、“优秀体育传承学校”、“荣誉学校”等多项称号。可以说该校能赢得今天的辉煌,少不了这些老一辈人的呕心沥血。
“我的目标是书教好,少考虑自己,多考虑学生,自己要多奉献。”张广泽总是这样对身边的同事说。据悉,张广泽的家里学校只有两站路,但是因为他工作繁忙,总是围绕在三尺讲台的周围,经常一个人住在学校里。当时的该校条件很困难,只有一幢小楼和几排平房。一千多学生挤在只有窗户没有玻璃的平房里上课,刮风时满教室尘土飞扬,下雨时雨滴透过纸糊的窗户,经常打湿学生的课本。可就是在这个困难的日子里,张广泽不服输,他带出来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考上了满意的学校。
张广泽微笑着说,55中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当年初建校时只有15个班。教学设施也越来越先进。规模从以前的一幢小楼扩建成了三幢教学大楼,连操场都修了塑胶跑道,这些都是他们以前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学校东北角建立的文化园,更是彰显了“修得进业,天天坚持”的55中精神。
走进该校的大兴新校区,张广泽感慨道:“学校领导指挥这些工程和花费的心血了不得。”期间,大兴新校区的瞿校长介绍,大兴新校区计划发展48个班,力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这里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兴新校区面积很大,拥有338个停车位、4幢教学楼。同时,每个教室配备可触摸式白板,让教师和学生从此告别粉尘。教室里都摆放着杂物柜、饮水机等物品,大大方便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快结束时,张广泽和我们共同上了一节音乐课。只见他抚摸着该校的校徽,与我们一起唱歌,并且不住地点着头。

退休教师代表走上讲台,体验现代化的电子白板板书教学

音乐教室里的现代化教学乐器让退休教师们开了眼界
作业得油印 试卷得刻钢板 教辅讲义得手抄
以前中考要预选
□合肥市第55中学八(1)班本报学生记者 季心蕊
今天,我很荣幸地见到了一位老教育家,也可以说是一位老前辈。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第55中学的历史。这位老前辈名为孙国建,今年64岁,1978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第55中学前身螺岗附属中学(现在的螺岗小学),他在第55中学的教育生涯长达32年,可以说,这几十年来,学校的变化他都历历在目,亲眼目睹。
他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啊,我们给学生印作业、印试卷,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我们先准备一个钢板,拿着蜡纸在上面用铁笔刻字,再用油印机印,耗费的时间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红岩》里面有个片段也是用钢板刻字来传密报的,那是20世纪40年代。你看,70年代水平竟和40年代印刷手段没有变化,可见那几十年的教育发展相当缓慢”。
我问:“当时的教辅资料多么?”
他回答说:“以前啊,就靠课本,你想要份讲义都得手抄,哪像现在各式各样的都有。”
我问:“当时中考是个什么情况?”
他回答说:“当时考高中的时候可没有现在这样,什么人都能参加,那时能报考的名额是很有限的,每所学校必须先在内部预选一下,通过才能参加,没有通过的就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这个在学校考试的机会是很重要的,那时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宣布排名时学生们期盼的眼神,我是真的不忍心啊,真的很残酷,但事实就摆在那儿,不承认是不行的。”
“为什么报考高中的名额有限呢?”
“从客观的原因上说,是整个国家经济跟不上,高中学校数量少,教师资源也很少,初中生不能全都上高中,那时候的招生比例大概是70%左右,我们在学校考完,按比例筛选学生。”
“那时候什么最难考呢?”
“我觉得还是中专吧,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当时有规定,城乡差异较大,农村里的孩子想考中专,必须比城市里的孩子多考100分左右,所以还是很艰难的。”
“中专是什么呢?”
“上了中专毕业后就能上班,比先上高中再上大学用的时间短,所以为了跳出“农门”,他们都愿意考中专,一般农村里考上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
“总之,我为你们有现在的学习条件而感到高兴,希望你们能更加努力,考上自己希望的学校,要坚持和忍耐。”
听了以前的故事,我忽然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一定努力、努力再努力。
板书再不用担心粉尘了
□合肥市第55中学八(5)班本报学生记者 戴 航
侯守懿,女,76岁,第55中学教师,曾任校党组织副书记、副校长,校党组织书记,1997年退休。在她的话语中我们得知,第55中学以前仅有一幢教学楼,共12个教室,在1995年建设展翅楼,两年后投入使用,当时第55中学虽然属于郊区,却有许多学生到这里上学,当时教学艰难,但老师舍小家为大家,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照顾,全身心地教育学生,并且一视同仁,如果有学生有学习不到位的情况,老师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如今,第55中学环境优美、香樟满园、花开四季、鸟雀啁啾,在浓郁的香气与繁茂的树阴里,矗立着壮观的教学楼,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校装备有理化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报告厅、环形跑道运动场,拥有现代化教学的校园网,这些都让侯守懿感慨不已。她告诉我,她以前的工资一个月只有几百元,现在国家经济好了,自己每个月的退休工资能达到五千多元,“非常满足 ,感到国家没忘记我们这些退休教师,以前的奉献都值得了,得到了回报”。
在大兴新校区,侯守懿还作为退休教师代表走上讲台,体验了一把用电子白板笔板书的高科技,一按删除键,字全没了,再点击恢复键,又能重新恢复,字迹清晰明亮,没有传统粉笔在板书时所产生的粉尘,健康了教师、学生,当得知这个电子白板每台需要上万元,经费都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支付时,侯守懿感慨地说:“现在的老师赶上好时代,真有福啊。”
新校区的自动插卡饮用水机让侯守懿觉得新奇不已,学生喝水时只要插入学生卡,喝多少取多少,而且卫生,价格十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