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本报学生记者走进地铁站

3月27日下午,合肥市第38中学北区本报学生记者到合肥地铁一号线明光路站,采访了地铁工作人员,体验安全检查,学习相关安全知识,亲身感受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便利和快捷。
地铁,让我的出行更轻松
□合肥市第38中学北区七(4)班本报学生记者 李晶松
辅导教师 闻 超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近年来,中国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大国之一。科技创新、经济增长、扶贫政策……中国正努力向小康迈进。而我的家乡合肥市这些年也在不断发展,作为城市未来的交通经络——地铁,它的发展让我感到自豪。
2016年12月26日,合肥地铁一号线开通,一年后二号线也开通了, 三、四、五号线在陆续建设中,这标志着合肥市成为我省第一个、长江三角洲第七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合肥地铁的开通意味着交通的便捷、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次我们学生记者就来到了地铁站里,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一进地铁站,一股凉气扑面而来,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整洁的乘车大厅,有序的乘客,我们的文明合肥不就体现于此吗?合肥轨道交通公司的程警官接待了我们。他首先带我们到安全检查处,介绍了安全检查的三种方法:一是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主要用于检查旅客的行李物品;二是探测检查门,用于对旅客的身体,主要检查旅客是否携带违禁物品;三是磁性探测器,主要用于对旅客进行近身检查。为了能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安全检查处还配备了防爆罐等高科技的装置。所以,大家在乘坐地铁时不要带仿真枪、气球、宠物等违禁物品,是会被禁止乘坐的哦。
那么乘坐地铁时我们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程警官介绍,车内的紧急装置,每节车厢里都有两个乘客紧急报警器,当乘车期间发生火灾、乘客晕倒、列车故障、乘客安全受到威胁等情形时,乘客可以按下此按钮,地铁便会停止前进。但是在非紧急状态下,规定了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启动此装置。车外的扶手电梯上的红色按钮,也是同样的作用。乘车的环境虽然好了,程警官最后提醒我们要注意文明乘车和自我防范意识。
我的城市,我的地铁,地铁让我们闻不到环境污染的异味,让我们听不到汽车发动机的声音,让我们不用在拥挤的环境中。只有舒适与欢快、安静与亲密。地铁是城市的好帮手,是我们的好朋友,是我们轻松出行的好工具。
地铁站里的“科技新风”
□合肥市第38中学北区七(11)班本报学生记者 江彦荞
辅导教师 闻 超 宣守西
目前,合肥地铁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有两条: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和二号线,覆盖了瑶海区、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目前在建线路共有四段,合肥市的巨大交通变化预示了我省及全国未来的出行改善。
我们进入地铁站,只见两边都是光滑明亮的墙壁,我们沿着电梯到了负一层,到安全检查口。我们对安全检查的流程并不熟悉,在我们眼中,只要把携带的包和箱子放入安全检查机,自己从安全检查门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就可以了。安全检查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安全检查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工作人员带我们到安全检查机的显示屏前,当时正有乘客在进行安全检查。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背包的平面扫描图。其中有蓝、黄、绿三种颜色。黄色的部分代表有机物,蓝色的部分代表无机物(金属一类的物品),绿色部分则代表混合物(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
地铁和火车、飞机一样有严禁携带的物品。工作人员不仅靠扫描后显示的颜色来辨别,也需要通过分析形状来检查。地铁严禁携带的物品有大于10厘米的刀及剪刀,弹弓、手铐、活物和管制类物品。气球,虽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杀伤力,但是地铁人流来往频繁,环境有时会十分闷热,导致气球爆炸,引起恐慌。易燃易爆物品(包括散酒)是严禁携带物品。
安全检查过后便是等候地铁了。地铁到站时,屏蔽门会开启。当屏蔽门要关闭时,门上方的指示灯便会闪动并发出声音,这时千万不要再进入地铁,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乘坐地铁时,会有各种突发情况。这时紧急停车装置就要发挥作用了。装置共有四个,分布在地铁等候区域的四个柱子上。按下装置,地铁就会立刻停止。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相信更多年以后的社会,更多年以后的中国,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晓君、通讯员闻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