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土坯房不见了 本报学生记者给学校“穿新衣” 唱最美家乡戏
02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4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3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48期  下一期
唱最美家乡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刘鸣 发布日期:2018-03-27 09:41:07

合肥皖安中学庐剧社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近日,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小戏曲家”校园戏曲大赛中,皖安中学的小演员们上演了一出庐剧选段《十八里相送》,他们穿着戏服、化着妆,一步步走在舞台上,看着看着,眼前的景象变得虚幻,舞台上依旧站着人,但不清楚是哪个,只见表演者轻移莲步,步步生花,身后隐着一座小亭,小桥流水,表演者开唱了,诉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去年花下客,今年蝶似飞”,婉转的唱腔妩媚自成,泉水叮咚,恍惚间听到雀儿的声音。
    合肥皖安中学庐剧社是由该校热爱戏曲的学生自行组织、自愿加入,并组织参加系列活动,以实践为主、研究戏曲知识为辅的校级兴趣爱好型社团。庐剧社志在招募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学习戏曲,弘扬传统文化。该校特别邀请了合肥庐剧第四代传人、合肥市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学艺于安徽艺术学院、从艺已二十多年的孙绳骥担任戏曲指导。
    社员徐馨语对记者说,庐剧是咱们合肥的家乡戏,俗称“小倒戏”,听起来觉着“土”,那是因为不仅方言用的多,而且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俗称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起初,这帮小演员跟着孙绳骥欣赏了几场庐剧,让大家感受一下气氛。后来,便逐字逐句地抠字眼儿,琢磨感情。时而冒出的几句合肥家乡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后来,每堂课学习曲段前先听一遍庐剧,再跟着默默唱一遍。接着,孙绳骥会教社员们哪个段该怎样唱、怎样能唱得更好。一开始,大家学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片段《十八里相送》。它的难点在于每一段最后的假声和男女对话穿插的反应力,再加上庐剧是合肥地方戏,它的方言很有意思。比如北读ba,对读dei,荷叶读huo叶,年读nie,只有经过一番打磨才能唱好、唱准。
    社员黄辰昊记得一年前庐剧社才刚开始招人,当时他对戏曲本身就很感兴趣,于是就不假思索加入了。很快,一学期过去了,他对戏曲越来越痴迷。当时的庐剧社人很多,也很热闹,大家开开心心地在学习,很开心学得也很快。所以每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成了他最期待的一节课。他发现许多种戏曲中都有相通的地方,如读音和基本功。教师一开始教社员们动作,从上来的走步、推磨,到翻扇、云手,都一点一点地教。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伴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旱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由于是第一次学习动作,黄辰昊老是做错动作,不过掌握要领后就简单了好多,如有个动作是把扇子往前推再转回来,大家老是弄错方向,就因为这个动作被教师批了很多次。挥扇,收扇,行走,虽然有时也会遇到困难,但是社员们齐心协力学会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逐一解决。
    黄辰昊说,在学庐剧的过程中,脚要常常轻轻踮起,手要放端平端正,实在是累,但是认真学起来,心里又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跟随着老师的调子,慢慢哼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兴奋感。
    很快,社团迎来了蜀山区“小小戏曲家”校园戏曲大赛,包括黄辰昊、李琪、焦玉玲等六名社员经过海选入围,打算表演一段《十八里相送》。排练时每一段唱功、每一个动作大家都尽力做好。终于到了录像那天晚上,他们穿上了梦寐已久的戏服,全身的绣花,长长的水袖,高底的鞋,沉重的帽,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模样,还真有点像古代的小书生呢。
    大家排练到9时多,很累,也很充实。那成就感令人魂牵梦绕。刘梦遥说,庐剧的服装很好看,梁山伯穿的是蓝色的,祝英台是粉色的,像极了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也巧妙而深有寓意地表达这个古代经典爱情故事。
    李琪女扮男装演梁山伯,这让她备感压力,同时又充满了期待,对于毫无舞蹈功底的她来说,记住那些动作和走步着实不易。每天的加练、走位、排队行、做动作……虽然很累,却是发自内心地开始喜欢庐剧。与众不同的方言唱法,优美潇洒的舞蹈动作,尽管戴的头饰笨重而沉,脚上穿的鞋底子有三四厘米厚,既重还难以控制。一两个小时下来就累得气喘吁吁,却让她感觉每天都是满足及充实的。
    社员汤佳佳说,最初接触庐剧是在社团,开始,觉得跟不上潮流、追不上时代,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但是,慢慢接触久了,发现庐剧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粹。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