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传寿:我参加了四十年前的高考阅卷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4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3月2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4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夏传寿:我参加了四十年前的高考阅卷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王浩淼 发布日期:2018-03-21 11:04:02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40年来,安徽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领风气之先,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改革开放发展了安徽教育、改变了安徽教育、成就了安徽教育。为纪念这一重大政策实施40周年,特别策划并推出“足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这是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这是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
  1977年12月,全国第一次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这也导致了1978年成为中国高校最特别的一年,在这一年3月和9月所有高校分别迎来两批新生。

退休教师走进央视

  2017年9月22日,当涂县第一中学退休教师夏传寿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尊敬的夏传寿老师,您好:我们是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组,我们的节目是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您作为1977(1978)年高考亲历者,我们衷心希望您能将自己珍藏许久的宝贵记忆与国人分享。《高考1977》邀请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发短信的是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高考1977》栏目组编辑。今年72岁夏传寿于1968年从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40年,培养出包括省文科“状元”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学生。此外,夏传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1977年高考监考和阅卷教师。
  2017年12月4日至8日,《国家记忆·高考1977》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播出,夏传寿作为中央电视台记者唯一采访的当年阅卷教师在第四集中亮相。

两张珍贵的全家福

  夏传寿家里珍藏着两张全家福,这是40年前的珍贵照片。      
  每年六七月都是考试、阅卷的大忙季节。每到此时,他总会拿出这两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看看,边看边想,想想自己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的往事——
  “招生会议两度开,众说纷纭难编排,虽说东风强有力,玉门紧闭吹不开。”这是1977年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记述的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面对重重困难、锐意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事。当年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恢复高考”一锤定音。
  于是,10年动乱后的1977年,全国第一次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夏传寿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是1964年就已经考入大学的“老大学生”,但是从祖国命运和前途着想,从千百万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的角度着想,自己还是兴奋得夜不能寐,欣然赋诗:
  中央决定复高考,知识青年拍手笑。白天战天并斗地,夜晚擦枪又磨刀。
  一颗忠心红又红,两种准备牢上牢。身居乡村小茅屋,心怀四化大目标。
  于是,10年中积压下来的五百七十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农田,从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因当年受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全国统一进行,而由各省、市单独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等一系列工作。
  安徽省阅卷集中在江城芜湖市的一所农业学校的校园统一封闭式阅卷。夏传寿当时在皖南山区广德县誓节渡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有幸被抽调参加这一神圣的工作。那时,他虽教书已近10年,可参加高考阅卷还是头一回。当时所在的学校也是第一次有幸派员参加这一神圣而又神秘的工作。所以,他和学校的领导、同事的自豪感和高兴劲溢于言表。
  阅卷前,夏传寿的爱人奢侈地花了半个多月的工资特意买了条当时流行的毛料裤子给他换上。临走的那天,他的爱人挈女将子送了又送、叮嘱了又叮嘱,惹得同事们哈哈大笑,笑得夫妻俩都面红耳赤。该校的教师还特意用全校唯一的一台“海鸥牌”120相机给他们拍下了这两张全家福,留下了那难忘的岁月印痕,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身影,留下了一双儿女稚气的笑容,也留下了一家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40年前妻儿送夏传寿去阅卷时留影

“我负责批改作文”

  到了芜湖市,我们就被“关了禁闭”,吃喝拉撒睡和阅卷工作都在一个地方。那年头普通老百姓还没有手机,连固定电话也不多见。好在有来自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数以百计的男女教师朝夕相处,倒也不觉得寂寞和孤单。
  阅卷的揭幕仪式——动员大会上,省教育厅领导给阅卷教师们讲了许多思想重视、注意保密等“大道理”,有关专家和负责人讲了许多需要注意的“小细节”。
    在阅卷场所,夏传寿见到了一些老朋友,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教师们上班时间紧张地阅卷,茶余饭后便轻松地交谈阅卷中遇到的奇闻趣事。大家互相一打听,当时刚刚31岁的夏传寿是所有高考阅卷教师中最年轻的。
夏传寿告诉记者,他阅卷的是“大头”——被分工批改作文。“你知道吗,10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可占70分哦(还有一小段文言文翻译10分和现代文内容20分)”。
  因为是取消10年后第一年恢复高考,全国各省、市命题专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30个省、市光作文题就有五六十道(有的省市拟了两道甚至三道)。安徽省那年的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是两道(考生任选一道):一、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语出叶剑英《攻关诗》)谈起;二、紧跟华主席,永唱东方红。
  阅卷结束后,夏传寿把全国所有的作文题都记在笔记本上,这一记就是40年。那年的作文题虽多,但大同小异,政治色彩比较浓,大多是紧跟形势、大唱高调的。其他省、市的作文题有不少都类似安徽省的作文题。他认为,那个年代最有创意的作文题是浙江省的题目:路。

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聘书

阅卷趣事多

  夏传寿告诉记者,那一年,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在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仓促上阵的。从1966年至1977年,绝大多数城镇户口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农村户口的则回乡务农。国家一决定恢复高考,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一块来挤“独木桥”,来跨越这道“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分水岭”。于是乎,考生的年龄和文化,以及反映在答卷上的水平都参差不齐。
   一天,理化组的阅卷教师说了一件事,他们今天改到一份卷子,上面一道题也没答出来。不过,这位考生倒也颇有自知之明,自己已在卷子上画好了一个大鸭蛋,而且画得阴阳面分明,立体感很强。更有趣的是鸭蛋旁还题了两行字:阅卷老师辛苦了,送个鸭蛋来慰劳。
  又一天,语文组的阅卷教师在一份卷子上发现了一首题为“答卷有感”的打油诗:
  小子本无才,老子逼我来。考试干瞪眼,鸭蛋滚滚来。
  此诗一经传出,迅速传开。有的阅卷教师还欣然命笔,和诗凑趣。现在夏传寿还记得其中的两首:
  其一   《答某考生》
  小子尚有才,无才写不来。回去好好学,明年重新来。
  其二   《阅卷有感》
  老朽本无才,头头逼我来。若无好酒菜,明年不再来。
  黑龙江省有一道古文翻译题是《愚公移山》里的一段话:“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意思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一位小学民办教师考生竟然译成了“我已经下定决心,不再改变,不如毒死妻子、淹死儿子”。
当然,十多天的阅卷生活是紧张的,也是愉悦的。

“高考是最公平的”

  令人遗憾的是和谐的乐章中也有不和谐的音调。夏传寿发现阅卷开始几天后的一天,阅卷场所突然引起一阵骚动。只见有些阅卷教师从阅卷教室出出进进,空手出去的回来时都背着个草绿色军用布包,里面装得饱鼓鼓的。其他阅卷教师好奇地一看,原来里面有酒和茶叶。听背包的阅卷教师说,这是他们县有关领导专门看望阅卷教师而带来的礼物。他们县的阅卷教师人手一份。
  好家伙,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一来,其他市、县的阅卷教师吵吵嚷嚷起来,羡慕、赞叹人家之余,都纷纷要求自家的带队人员向家里领导反映,也来慰劳慰劳自家的阅卷教师。后来果然来了好几拨慰问使者。
  原以为这是尊师重教的好事,谁知道那个县的慰问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来搞鬼的。后来听说,那年那个县有某某领导的孩子参加高考,他是特意前来面授机宜,示意和安排阅卷教师作弊来的。听说涉及这次作弊的人员达17人之多。这些人胆大包天,简直是骇人听闻。
  好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后来听说参与作弊的所有人员根据其作弊情节轻重,分别受到党纪国法的的应有处罚。
  夏传寿认为,高考尽管也许还存在着许多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总的说来,它还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况且有关部门和人员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完善它。因此,它仍然不失为选拔人才的一个很好的形式。
  光阴荏苒,转瞬不觉已经逝去几十个春秋。期间,夏传寿不知又参加过多少次多少种的阅卷工作,又耳闻目睹过多少件多少类的奇闻趣事。虽然不少已经忘怀,可1977年的第一次阅高考试卷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他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把10年蹉跎岁月所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一定要多多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在他的莘莘学子中,有的上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上公务员、科学家;有的成了基层领导人、乡镇企业家;有的骑马挎枪走天下,卫国保家;还有的像他一样,当上了园丁,正培育着朵朵向阳花……他自己的一双儿女早已大学毕业,工作多年;他们的两个女儿也在读大学了。
  如今,1977年、1978级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中流砥柱,已经并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们的安居乐业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夏传寿告诉记者,正是有了恢复高考,正是有了改革开放,才使得我们的教育从当年的“鸭蛋滚滚来”到今天的“桃李朵朵开”,才使得我们祖国大家庭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才使得我们的人民丰衣足食、迈入小康,也使得我们小家和谐美满、幸福安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