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应邀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主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解决‘大班额’要取得突破性、决定性的进展”
“大班额”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教室里面放多少张桌子、多少条板凳、安排多少个人的问题。“大班额”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危害:一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影响教学质量,坐在后排的看不到板书,听不到教师授课的内容。三是有可能带来安全问题。总结这些年的经验,措施是统筹规范、提质稳源、台账督办。统筹,就是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把“城市挤”和“农村弱”统筹起来考虑。“城市挤”这一块核心是增加学位。欠账的要补上、要还账,新建的小区必须同步建设标准化学校,千方百计增加学位。“农村弱”这一块主要是办好教学点、寄宿制学校,把这些办好,提高教学质量,能够稳定一部分生源。所谓规范,就是要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办学行为,科学设置学生的作息时间,搞好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同时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在区域内合理分配。还有,普通学校的量比较大,普通学校要努力提高质量、稳定生源,办好普通学校。提质稳源,就是提高质量、稳定生源。台账,就是要按照各省、市、县政府设定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建立工作台账。按照今年“超大班额”基本消除、明年解决“大班额”取得突破性决定性进展、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这样一个目标,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建立工作台账。督办,根据台账和规划,督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我们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已经开始形成”
关于大学排名问题,可以讲三句话:第一句话,经过这1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体前移,这说明我们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已经开始冲刺世界水平,我们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已经开始形成。第二句话,有101所学校在2017年上榜,这表明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向、同步、同质量提高的。我们走向世界教育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句话,对这些排名、这些评比,你可以去看它,去参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评它的,我干我的。它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在那个角度上,我们可以去寻找差距,但是在整体发展上我们要增强自信。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我们是办四件事:一是提升培养能力。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优化结构。四是要改革体制、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减负’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
“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一是从学校减,叫作从学校教学“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四是教师教学“减负”,教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打了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
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按照会议的安排部署,打了一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2018年还要办几件事:第一个“一”是要出台一项计划,一项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有优秀教师充实到这支队伍里来。第二个“一”是要办一个会,全国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会,检阅一下一年多来的具体成果。第三个“一”是要进行一次专题轮训,对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一遍。第四个“一”是要啃下像教师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网络思想政治这样一批“硬骨头”,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第五个“一”是要建设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还有培训研修中心。另外,在地方和高校建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搞一批这样的试点。最后一个“一”是要总结经验,树立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课程。
“‘双一流’建设只会带动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不会削弱”
“双一流”建设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工程、新世纪的重大工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第一,“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所谓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就是发挥我们这个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冲刺世界水平的“国家队”第一方阵,增强中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我们这个计划是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激励的计划。第三,在资源配置方面,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辩证处理的。第四,对中西部相应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设工程,开展了对口支援中西部的活动,还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双一流”建设只会带动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不会削弱;只会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削弱;只会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按照合理布局持续健康发展,不会削弱。
“今年开始将继续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短板之一,今年开始,我们将继续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一是要实施好第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毛入园率达到85%。二是在前一段调研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个新时代既符合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又能较好适应幼儿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三是继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挂牌监管,督导各级各类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满足入托、入园的需求。四是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人防、物防、技防并举,让孩子能够安全、快乐地在幼儿园里面生活成长。五是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保育教育人员的待遇,尊重他们的劳动。最后一个措施就是立法,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
“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
党的十九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总体安排,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落实规划。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且对这个《指南》设计的任务按部门进行了分解。第二,搭建平台。一是职业教育活动周,这是一个论坛型的平台,大家研讨交流。二是产教融合对话,举行了二十多场。三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是一个竞赛类的平台,每年一期。第三,狠抓质量。职业教育的重心核心在质量,重点是要解决产教融合中的示范问题、产教融合中的协同创新问题、产教融合中的实训基地问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件事我觉得需要明确,那就是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
“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它居于龙头地位。去年,上海市、浙江省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取得的成果有几个方面:第一,牵动了高中教学改革。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必须相应改革,学生的自主权大了。第二,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内容。第三,在学业水平考评方面促进改革,过去考试的门类是固定搭配的,现在是动态组合的,发生了变化。第四,带来了新的挑战。试点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自主选课这个空间究竟多大才是合适的,因为这可以做定量分析,选择的课太多,学生选择的压力就会增大。还有选修的难度系数怎么设计,这是需要考虑的。另外,走班上课怎么组织,对教师的工作量怎样设定,还有学校管理怎么办、怎样改革都是新问题。去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效吸取了浙江省和上海市改革的成功经验,注意到了试点中新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这四个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力量研究破解这些问题。
“‘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两国元首确立批准的一个教育合作项目。去年举行了开学典礼、建成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发了贺信,普京总统发了贺信,这是中俄两国教育合作的一个新尝试、新成果。中国政府对中外教育合作历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我们的教育就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我们的方针历来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和一些国家合作,已经在中国办了一批教育机构,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已经办了26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1324所是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利互惠,让中国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外一些学校的优质教育,让国外的合作者在与中国合办的机构里和中国合作者取长补短,领略中华文化,培养双方需要的各类人才、双方合作的友好使者。
“必须要有一支宏大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教师队伍”
师范教育非常重要,教育是经营未来的。从总量来说,必须要有一支宏大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教师队伍。从存量来说,现有的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从增量来说,就是必须培养好未来的教师。培养未来的教师靠什么?主要是靠师范教育。教育部正在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对师范教育进一步做顶层设计,确定培养目标、培养重点和政策措施,把现有的师范院校办好,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师范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倾斜。因为这是教师的“母机”。另外,我们允许和鼓励其他高校特别是综合类大学兴办师范教育,发挥综合类大学的优势,为教师队伍建设开辟一条新的通道。再就是对师范类教学设立专业标准,每个专业都设立标准,也就是说要有资质,不是你想办就办的。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后续还有相应的标准方面的建设措施。按标准培养,确保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加大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师德建设力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师德为尊。教和育,“教”主要涉及知识体系,“育”主要涉及价值标准,所以“德”对学生的成长、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