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校和考生搭建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新平台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3月0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3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为高校和考生搭建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新平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3-07 10:02:03

安徽青年报社2018年分类招生咨询进中学公益活动圆满落幕

为高校和考生搭建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新平台

  2月25日至3月2日,本报组织了46所省内外高职院校分皖西南、皖中、皖北三条线走进了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池州市、淮北市、淮南市、蚌埠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等地的42所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2018年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咨询进中学公益活动。
  活动得到了众多市、县(区)教育招生部门和42所高中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期间,300名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现场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有关分类考试招生政策咨询和指导服务,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高校参会者说

春风十里  不及安青报伴你
——2018分类考试招生宣传纪行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   陈  纲

  当家家户户还洋溢着春节的欢笑,当空气中还散发着浓浓的年味,春寒料峭,由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省内外46所高职院校三百余名教师组成的安徽省2018分类考试招生宣传大军,分皖西南、皖中、皖北三条线路,于正月初十从合肥市出发,奔赴全省42所高中,与考生进行零距离的宣传。
  为圆满完成任务、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安徽青年报社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劳动。在前往每一所学校前都派出专人打前站,提前布置好宣传展位,组织毕业班学生召开政策宣讲会,介绍分类考试招生优势,鼓励有意愿、学业成绩适合的考生积极报考自己心仪的院校。在随后的考生现场咨询活动中,各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发放宣传材料,全面介绍本校的基本情况、招生计划,认真回答考生的提问,细致解答考生的疑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考生们对招生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相关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专业优势等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相信这些信息的获得会为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起到积极、有效的参考作用。
  六天的行程虽然辛苦,但大家都觉得收获颇丰。几天的共同工作,大家相互帮助,积极交流,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让大家尤其感动的是安徽青年报社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每天除了要安排好工作行程外,生活的安排也体贴入微,保证了大家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分别之际大家纷纷表示,愿以此别为期许,今年6月再相约。春风融融醉十里,不及安青来伴你。

 

架设沟通的桥梁 实现真正的共赢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  徐  雯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是第两年参加由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分类招生进中学活动了。在这两年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一种进步的变化。无论是从生源组织、学校对接、媒体宣传、服务保障等方面都真正按照结果导向的规律开展,一方面保证考生和招生学校信息对称,学生和学校都能找到匹配对象,宣讲加现场咨询的方式更是真正实现了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结合招生学校和考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家都能以一种轻松而有效的方式开展交流,帮助考生选准学校和专业。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为高校和中学开拓合作共赢项目,促使双方深层次合作和利益最大化。
  在今后的秋招和分类招生宣传中,我们仍然期望与安徽青年报社能为考生和学校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安青报办了一项惠民工程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胥振国

  面对严峻的高考生源下降形势,为了广泛宣传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我校生源质量和数量,我校参加了由安徽青年报社主办、省内外高职院校组成的2018年分类考试招生咨询进中学公益活动。安徽青年报社精心谋划、科学组织,抽调精干力量,加大了今年招生宣传的力度和广度。
  我连续参加了两届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公益招生宣传咨询会,感受颇多。作为高校招生宣传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每到招生宣传期间就颇为头疼,特别感觉为难,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准备工作。自从这两年参加了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公益咨询会,协调组织工作量大幅度减少。2018年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公益咨询会规模空前,几乎覆盖了全省重要的生源学校。公益咨询会真正实现了送上门咨询,直接到中学去办,为广大考生节省了非常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一项惠民工程。对于我校而言也收获了优秀的生源,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今后希望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公益咨询会能够进一步覆盖全省,甚至全国,惠及我省的广大考生和在皖招生的高校。


县区招办主任·高中校长说

分类考试招生是给予考生们更多的机会

□六安市金安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副主任  杨孝培

  作为我省主流媒体,安徽青年报社连续三年开展了分类招生咨询进中学公益活动,非常感谢安徽青年报社对教育、对分类招生的重视、对广大考生的关爱,感谢安徽青年报社的精心安排与组织。
  实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分类招生,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技术技能人才,便于考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也将是文化课基础薄弱考生的机会来了。2016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2017年将成为了主渠道,2018年将达到招生总数的70%以上。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普通高中毕业生读完高等职业教育后,有机会继续读本科。
  分类考试对文化课成绩要求很低,考生们基本不用担心成绩问题,重点是考生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特长,认真分析自己对做什么工作有兴趣、有感觉,扬长避短,再根据高校的办学特色、高校的优势专业,去选报相应的高职院校和专业,如喜欢说话、善于交际,可以选择营销类、管理服务类专业;喜欢动手操作、制作的,可以选择工科类专业。今天前来提供咨询的各类高职院校中,肯定有一款专业适合你。

 

懂得选择  因为有您

□潜山县招生办公室主任  储成杰

  高考分类考试招生是我省目前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年省内外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模式之一,随着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一模式得到了许多适合的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和青睐,但如何引导和帮助考生报考适合的学校和适合的专业却变得非常重要。安徽青年报社想考生之所想、急考生之所急,以超前的视角助推教育改革,以忘我精神服务考生,在安徽青年报社的积极引领和精心组织下,我们协助省内几十所知名高职院校分别深入到我县源潭中学、三环中学、槎水中学等三所高中学校开展了三场分类考试招生咨询进校园公益活动,参与咨询的考生和家长超过一千五百多人,社会反响非常好。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广大考生和家长知晓了2018年度分类考试招生的各项政策、熟悉了分类考试招生的主要流程,方便考生全面、准确了解了2018年度分类考试招生院校、专业等情况,增强了广大考生即将网上填报志愿的针对性、准确性、有效性,帮助考生把握机遇、学会选择,通过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人员与广大考生面对面交流咨询,增强了考生选择未来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考生出彩人生搭建了宽阔平台。

 

感谢安徽青年报社把高校带到我们农村学校来

□六安市双河中学校长  张德建

  过年前,安徽青年报社通过区教育局联系了我们,表示将在我校开展2018年分类招生咨询进校园公益活动,因为之前没有开展过,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校领导班子碰头会后决定按时开展。
  2月26日早上,恰逢我校开学第一天,在迎接新生报到时,也迎来了省内外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人员。首先在报告厅,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副主任杨孝培给高三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效果非常好!随后,在操场上,来自省内外的高校展位长方形排列,学生和家长们一一走进各个展位,看简章,问专业。通过各招生学校招生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介绍,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分类考试招生的政策与流程,掌握了更多的招生院校和专业方向的信息,并让不少考生初步寻到了自己倾向的学校和适合自己的专业,为适合的考生参加分类招生网上报名增强了信心和希望。我们相信,通过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这项公益活动,有意向报考分类招生学校的学生们一定会选择令自己满意的大学。借此,我最想说的话是感谢安徽青年报社的完美组织和精心安排,我希望明年这样的活动还放在我们学校。


现场新闻

“我也要上大学”

  现年19岁的陈勇就读于怀宁县第二中学高三(9)班,因先天性成骨不全,行动不便,骑着电动车到了本报开展的分类招生咨询活动现场。在现场,陈勇非常认真地咨询了一些高校,并仔细阅读了相关高校散发给他的宣传材料。他对本报记者说,生活上可以自理,也很阳光,最渴望去合肥上大学,最喜欢的专业是计算机。
  怀宁县第二中学副校长吴和晓告诉本报记者,陈勇虽然身体上有些不便,但他性格开朗活泼,独立意识很强,也喜欢学习,并且家里面对他学习很重视,父母亲特地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真的希望他能上一所他喜欢的大学。
  随后,本报记者将陈勇的情况反映给了参与活动的高校招生工作人员。截止记者发稿,已有六所省内高校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接收陈勇入校就读。其中淮南联合大学计算机系党总支书记旷莲英听闻陈勇的事情后,当即找到本报记者,希望能够帮助他圆学计算机的大学之梦。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安庆标致电本报记者,表示学院完全可以无私的帮助陈勇完成大学学业,并说他们学院之前有这方面先例,绝对可以办好。
  当本报记者将这些高校的善举一一告诉吴和晓后,他十分欣喜并一再表示感谢,并表示马上将这些告诉陈勇和他的家人,希望在大家共同关心下,他能早日升上一所心仪的大学。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韦玉柏采写
□本版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杨勇、张华、韦玉柏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