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本报讯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据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
《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经过五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意见》围绕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振兴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针对社会关注的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意见》提出,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振兴教师教育,《意见》明确,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为理顺体制机制,《意见》提出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等。为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意见》要求,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意见》从制定到出台,前后修改了九十多遍。过去的文件一般按业务分块,如教师培养、培训、发展,具体到各个学段可能就只是一句话,很难写细、写透。《意见》在写法上有创新,采取了“分类施策”的原则,每个部分下面分别按照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院校教师、高校教师等学段进行专门阐释,形成了六大项27小项的网格状结构。
深度解读
【关键词1】以师德为要
“我国教师队伍总体健康积极向上,但个别教师违反师德现象时有发生,虽属极少数,却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影响了教师形象。”
为此,《意见》要求:
——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关键词2】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78万。与2012年相比,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增加75.3万,增长50.9%;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增加16.2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增加9516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增加18.7万人。
然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存在,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意见》提出: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
——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六年。
——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
【关键词3】聚焦管理顽疾
“教育改革进入深入区和攻坚期,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是理顺体制机制的前提。”
为此,《意见》提出:
——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
——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
——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
——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
——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
——严把高等学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
【关键词4】提高待遇地位
“不断提高地位待遇,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师才会有更多的荣誉感、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为此,《意见》提出:
——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
——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专家观点
教师队伍建设是全党一项政治任务
纵观新中国历史,由党中央出台的教育文件数量是比较少的。这次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站在了高位上,由中共中央颁布,说明它已经不是一项行政事务,而是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政治任务也意味着,是党基于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判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致的,那么教师队伍建设就不仅是教育的事,也是关系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事。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邬志辉
教师队伍改革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教育领域很多热点、难点问题如老百姓意见最多的择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水平不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水平才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根本之道。可以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住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是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
党和国家的关心包含了对教师的新期待,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过去只说合格教师、优秀教师,这次的表述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这是第一次,要求非常明确,也非常具体。建立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树立理想信念,这是最关键的。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的能力,热爱学生,以德施教,以身作则。
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观念,不要把升学率当作政绩观,要尊重教师,不要给教师施加升学压力。按照中央部署,与中央保持一致,只要严格按《意见》来办,就能把教师队伍建设好。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相关链接
教育部负责人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称——
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纳入基本制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这些未来的优秀教师从哪里来?师范院校首先凝聚期待。
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介绍,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也可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原来“免费师范生”现在改名为“公费师范生”,履约服务年限原来是10年,现在缩短为6年。关于这个变化,王定华说:“不是说6年之后大家哗哗都走了,而是不要求你10年了。我们相信,6年之后绝大部分还会留在教师的岗位上。”
师范生是政策的直接受惠者,师范院校办学或将同时迎来改观。不仅更多师范院校会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许多公认的“好学校”也将成为教师的母校。王定华表示,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较高的院校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者通过入校之后二次选拔来选拔师范生,真正把乐教、适教、善教的年轻人聚集到师范专业上。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教师教育二级学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这也是一个崭新的政策。要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教育部负责人称,教育改革进入深入区和攻坚期,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是理顺体制、机制的前提。要抓住问题要害,聚焦管理顽疾,实施破解之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主要表现为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改革中要着重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