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六安市人民路小学校长项应山
人物简介 项应山,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担任校长28年来,多次荣获六安行政公署先进教育工作者,市、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六安市第二届“皖西好校长”。
本报讯 再次见到项应山,是他从北京市培训归来,这是三年来本报记者第五次见到他。总感觉每次见他都很忙,都有新变化,除了他变黑,更多的是学校在变,变得更美了。
“五天的培训紧张而充实,聆听了杜霞教授的《重拾传统文化的美好》和杨玉春教授的《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与质量保证》的学术报告,实地参观了八所北京市小学,真的是受益匪浅。”项应山的话不多,声音却很洪亮。“通过到先进地区的学习,我真切地感到一名合格的校长应该具备的素养,更明确了校长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是影响和引领,教育不是说教,要身体力行。”
在六安市教育界,项应山可以说是出了名的实干家。从28岁担任望城岗小学校长,硬是将一所名不经传的乡村小学打造成为城区的示范校。2014年4月,他被调到了名校人民路小学担任校长,从组建两个校区(人民路小学本部和人民路小学东校区),到本部的扩建和东校区的品牌塑造,项应山团结、带领一班人一直在忙着。
在他看来,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领导,更重要的是校长要以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引领团队的发展。“作为一名校长,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并形成学术研究感召力,要牢固树立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实践”。
因此,把创建学习型特色学校作为方向成为项应山的新目标。“教育需要创新,创新离不开学习,从这一点说,学习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创建学习型学校,让学习成为一所学校的特质,校长首先要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项应山坦言,在北京市学习后,就感觉到抓教师的培训是学习,抓课堂教学改革、构筑高效课堂是学习,抓读书或传统文化教育、倡导传统文化传承更是学习。管理艺术、方式、优秀案例在管理实践中常有运用,但缺少的是没有向名校长那样的总结、提炼,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认识,没有找到它的理论依据,也没有把它当成是管理艺术,原因是什么?就是理论水平低,好多正确的管理方法已经实践,但不是教育理论或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也没有通过反思形成理论,因此要构建学习型学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校长必须学习提高,这种学习提高必须是经常的,校长要有一个好习惯——学习,那眼界就大开了。
“校长不是单纯的职务,而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后,项应山告诉本报记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规划好学校的未来,如何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校的发展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愿景。“还是要学习。”思索之后,项应山的回答很坚定。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一直是人民路小学的传统,首先是让骨干教师“亮”起来。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专家、名师学习,进行“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其次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名师教学风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通过“引路子”、“压担子”、“架梯子”等形式,让这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课改的“领头羊”,在校本培训中起到引领作用。仅本学年就组织二十多人次外出培训学习,其中晁中、何宁、汤娟、闫艳、陈绪敏等多名教师参加全国、全省举办的优质课大奖赛,其中三人获国家级一等奖、两人获省级一等奖、一人获市级一等奖。“只有坚持教师第一,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把教师视为办学之基,把教师第一的人本管理思想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才能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一个教职工明确到了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荣辱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