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4日,记者从省两会上获悉,“青”字号政协委员们普遍结合自身工作,所提交的提案亮点纷呈。
关心新兴产业人才
省政协委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团委书记陈雯结合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提交了《加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把人才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定了人才的战略地位。
陈雯告诉记者,我省是科教重地,同时拥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数据显示,未来三年内我省存在着高层次人才短缺、岗位匹配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和可持续培养机制缺失等问题。
陈雯说,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树立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战略观,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把符合产业要求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放在战略的高度进行考虑,提高地位,加大投资;二要构建与产业相契合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快推动高校教学职能转变,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意识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等四个方面协同与融通起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三要引进高端专业人才,用“项目+平台”的方式引进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完善和落实好人才政策,同时加大培养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本土人才的“蓄水池”,加大对人才的服务力度,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宜居水平,让各类人才安家安心;四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奖励力度,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建立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对技术成果、知识产权试行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引入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多元主体评价,适应各行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建立健全“政府统筹,企业协同,人才参与”的人才评价专业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人才引领企业、企业带动产业、产业助推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心家乡与香港金融市场的联系
省政协委员项与秋虽然是香港籍贯,但他却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他提交了《关于加强安徽与香港金融市场联系的建议》。
项与秋告诉记者,香港多年来都是我省第一大境外投资来源地,也是我省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的首选地。截至目前,我省在香港设立境外企业近100家,共有11家我省本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包括海螺水泥(00914.HK)、马钢(00323.HK)、皖通高速(00995.HK)、徽商银行(03698.HK)等,市值超过1500亿元港币,形成了香港金融市场中的“安徽版块”。
与此同时,我省企业赴港上市的数量还是偏少(徽商银行于2013年在香港H股上市后,鲜有我省企业去港进行投资和IPO融资活动),皖港金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与发达省份相比,潜力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充分发挥。
项与秋建议,进一步鼓励我省企业赴港上市,深化我省企业在香港的金融参与度。特别是鼓励我省民营企业通过普遍接受的红筹法律架构赴港上市,参与市场化运作。对在香港交易所主板、创业板上市的我省民营企业进行奖励。进一步举办多项皖港金融交流活动,增进我省企业对香港金融市场的了解。
在港成立高规格的金融协会,促进皖港民间金融交流。成立诸如香港安徽金融商会一类的民间组织,加强两地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互访交流,以市场化项目作为切入点,让在港安徽籍贯金融界人士协助我省企业进行国际化融资,提升安徽籍贯金融人士在香港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成立总部位于香港的美元基金,作为我省企业海外收购的主要抓手。学习上海市政府成立国际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在香港设立一只美元基金,规模可在5亿~10亿美元之间,作为我省企业的出海平台,为安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提供商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融资综合服务,以实现境外优质资源收购。
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技力量优势,以香港为平台进行与美国硅谷和以色列科技企业的投资合作。学习清华大学下属清华控股的成功经验,以创新、产业、资本三个条线融合驱动,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由于香港资本市场对企业收购、上市的监管框架较为简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以考虑在香港设立数个小规模的全球科技创投基金,并依托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平台,将科技孵化与上市平台对接起来,快速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成为创新型企业孵化投资的巨人和引领者”。项与秋说,上述香港平台反过来也会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总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心青年人才
省政协委员、团阜阳市委书记程晓醒在联组会议上提出,要多关心、关注青年人才,优化发展空间。政治生态优化,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的环境,但美好安徽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
程晓醒建议,进一步优化青年人才成长和发展化境,为青年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一是引得来。建议开展“徽商回归”工程,如浙江省在2012年提出“浙商回归”工程,作为省政府头号工程,建立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浙商回乡,六年来累计到位资金一万多亿元。二是留得住。建议更多优惠政策向现有青年群体倾斜,重点支持有巨大潜力的青年人才,如符合我省重点产业项目急需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青年创业人才等。三是用得好。以更加宽容的姿态鼓励干部干事、创业,近年来,阜阳市紧紧围绕年轻干部的成长特点,持续加大了年轻干部培养的力度,在鼓励干部干事、创业方面做了更为积极的探索,建议省里出台更细化的培养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真正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对愿干事、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多包容多鼓励,允许试错、出错,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扶得准。建议对皖北地区设置人才方面特别支持政策。皖北发展关系全省大局,没有皖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皖北的脱贫就没有全省的脱贫。建议加大对皖北尤其是连片贫困区人才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在编制、职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增强皖北地区发展动能。
关心“双创”辅导师的培训
省政协委员、安徽青年电商园总经理严俊提交了《关于设立专业化“双创”辅导师培训认证体系的建议》。
他告诉记者,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人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必须主动求变、应变,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扣发展、研判大势,主动谋划,把握方向,抢占先机,引领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新潮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安全,带动国家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
我国自2015年开展“双创”工作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已面临深层次发展问题,急需由粗放式发展转变成为精细化、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部已制定“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规划”。为此,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专业化‘双创’辅导师培训认证体系”,设立专项,培训认证专业化“双创”辅导师,专门从事创新创业者的开发工作,为“双创”事业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内生动力。
建立健全“专业化‘双创’辅导师”的培训、认证、授权等相关工作体系,明确“双创”辅导师的具体工作职责,建立管理考评体系和工作规范。
设立专项。对专业化“双创”辅导师的培训、考核和认证工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扶持,为激励专业化“双创”辅导师在“双创”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个人税收、股权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议根据“双创”辅导师年度工作业绩(综合考核辅导创新、创业者的数量和质量)以奖代补,给予相应奖励。出台政策、法规,“双创”辅导师辅导的初创企业在获得首轮融资时,辅导师可获得微股权作为激励。
开展培训试点,总结推广。建议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热门专业方向上启动专业化“双创”辅导师培训、认证项目,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向其他专业领域推广,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关心互联网产业发展
省政协委员、马鞍山百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程磊说,近年来,我省在鼓励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主导、产业引领和基础配套建设,孕育出了一批发展迅速的高成长性互联网企业,对于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覆盖不全导致的行业和地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产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
他建议,根据全省各地已经形成的产业布局,挑选在这一轮互联网经济中已经脱颖而出、实现全国领先的代表企业,从政策、资金、人才、产业集群、品牌宣传、开放对接等全方位进行个性化、针对性服务。
引导优势资源助力地方互联网产业龙头。充分总结和借鉴智能语音产业与“中国声谷”的过往发展经验,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出一批有基础、有特色特别是在全国各细分领域有领导性、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全面调研其发展困难与问题,通过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加强基础配套等多方面举措,加速其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集聚区,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利用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的品牌、研发和资金等综合优势,整合全省、招引全国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汇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创新应用品牌影响力,形成试点示范作用。重点完善数字经济、智慧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强我省龙头互联网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政府为主体、企业为桥梁,积极引进外省龙头企业、互补企业、关联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和大数据企业在我省设立高端创业基地、研发中心,提高招商引资的契合度和成功率。

分组会议现场
□本版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李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