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荣获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双先进单位
1月21日,省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次日,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我省进入“两会时间”。跟往年一样,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教育依旧是广大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其中不少建议、提案对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2017年那些建议、提案的回复情况如何呢?
2017年219件建议提案已按时办结
2017年,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交由省教育厅办理的代表建议86件,其中主办54件、会办32件。同时承办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133件,其中主办41件、单办16件、分办5件、会办71件;党派群团提案25件;闭会期间提案1件。承办数量均继续位列省直属单位前列。
据悉,2017年的建议办理工作在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和省政府督查室的指导、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办理任务。日前,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召开省十二届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20件优秀代表议案、100件优秀代表建议,30个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和30名优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先进个人,其中省教育厅被表彰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先进单位。据统计,自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省教育厅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05件,数量居省直属部门第二位,全部按要求全部落实到位,实现办结率、答复率、沟通率“三个100%”,代表满意率保持在99%以上。
同样,在2013年~2017年期间,省教育厅共承办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会议提案650件,所承办的提案均按时办理完毕。并荣获 “全省2013~2017年度省政协提案办理先进单位”称号。
规范办理,办复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承接建议后,省教育厅首先对建议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梳理,着力在分层次、抓重点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提高办复质量这一主题,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创新办理机制,认真总结办理经验。为此,省教育厅制定了详细的办理工作方案,并及时召开建议、提案交办会,在建议的交办、承办、督办、核稿、签发等环节上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建议办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保障了办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在具体操作中,省教育厅实行“四个亲自一个落实”(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一要亲自动员,提出要求;二要亲自挂帅,认真部署本处室建议办理工作;三要亲自审阅,对涉及重要问题的建议要亲自过目;四要亲自参与办理。将每一件建议的办理落实到人,明确责任主体)。实现三级问责制:一是各承办处室经办人负责答复件的起草,要求做到内容明确、态度诚恳、语气平和、结构严谨、格式规范;二是各承办处室主要负责人负责在政策口径和文字表达上严格审核把关;三是省教育厅领导修改、签发建议答复稿。
省教育厅领导对答复件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经常是一件答复要反复修改两三次,直到满意后才签发。由于经办人认真负责,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去年省教育厅办复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及时召开委员提案集中交办会。会议要求各办理处室(单位)要强化责任,提高办理质量,以办理和落实的实际效果推动工作开展。要注意回复的文风,少一些官气,多一些沟通,对委员合理的意见、建议要切实吸纳,并采纳可操作性的措施加以落实。省教育厅所承办的133件提案均按时办理完毕,向各提案委员和党派作出认真答复,从收到的委员反馈意见看,满意率较高。
创新方式,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
近年来,省教育厅在办理各类建议、提案时,不断追求实效,十分注意结合业务工作,认真反映和吸纳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将建议的办理工作与推动本部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代表建议429号《关于对农村幼儿实行义务教育的建议》、482号《关于规范学前教育的建议》、690号《关于增设“公办幼儿园”的建议》,普遍反映了社会和群众非常关注的学前教育热点问题。这些代表建议对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提出的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是可行的。为此,省教育厅及时启动实施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
在建议办理工作中,省教育厅强化问题导向,努力改变传统的“你提我办”、“你问我答”、“文来文往”的建议答复模式,变被动答复为主动办理,变“答复满意”为“结果满意”。一方面,各承办处室通过电话沟通、网上交流、上门走访、信函反馈、邀请代表参加座谈或调研等形式,积极开拓与建议人沟通的方式,努力就建议的办理达成共识。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省教育厅共与代表电话沟通、走访约100余人次。各承办处室在建议办理前,积极与代表交流沟通,充分了解代表建议的初衷;在办理过程中,与代表共商解决办法;办理后,再一次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上述交流方式,建议的承办部门与代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加深了代表对教育工作的了解,取得了代表的理解和支持。
同样,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提案的办结情况,不断推动办理工作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加强与政协委员的联系沟通,积极“走出去”,热情“请进来”,认真听取委员的意见,准确把握委员的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强化督查催办,提高办理工作质量。五年来,省教育厅积极吸纳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推动了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获得了省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的充分信任和肯定。
◎2017年部分教育类建议答复摘录
“全面改薄”助力中小学操场建设
建议人:白莽(省人大代表)
建议内容:设立中小学校操场建设专项资金的建议
答复摘录:首先,按照“保基本,保急需,补缺口”的原则,目前,财政部、教育部将义务教育原来的多个建设项目整合为目前的一个建设项目,即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简称“全面改薄”),运动场建设是“全面改薄”的建设内容之一。自“全面改薄”实施以来,我省共建设运动场1436.8万平方米,根据“全面改薄”(2014~2018年)项目规划,还将建设运动场510万平方米。另外,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2016~2020年)项目规划中,也将建设运动场218万平方米。因此,中小学操场严重不足的问题正在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2014年,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反馈意见要求我省“整合教育项目,完善财政对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代表提出设立中小学操场建设专项资金的建议,与当前国家对包括教育项目在内的各类项目整合要求不符。
我省六所高校试水编制周转池制度
建议人:王顺昌(省人大代表)
建议内容:增加省属高校教师编制和高职称比例
答复摘录:为缓解高校编制紧张和岗位数量不足等问题,省教育厅一直在积极推动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开展调研,进一步创新我省高校用人机制,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创新编制管理。盘活用好高校现有编制,优化编制结构,对高校后勤和教辅岗位要逐步退出编制管理,将腾出的编制用于高水平人才的引进,进一步提高编制使用效益。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出台了《创新编制管理建立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方案》,已在安徽大学等六所高校率先试点,探索建立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批复确定了编制周转池事业编制一千四百多名,周转编制可纳入高校岗位设置基数,用于高校高层次教学和科研人才。
二是创新岗位设置管理。逐步扩大高校岗位设置自主权,允许高校将高一级的空缺岗位自主调剂至下级岗位使用;鼓励高校设立特设岗位,用于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和教学科研成果的特殊人才和创新团队。
雾霾天是否上课可参考预警响应
建议人:刘超(省人大代表)
建议内容:雾霾天气中学生室外活动应当制定空气质量标准
答复摘录:省教育厅根据省应急领导小组的预警、级别调整及解除信息;负责指导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减少户外活动、停止体育课及比赛活动预警响应预案。预警响应分四级响应措施。
Ⅳ级、Ⅲ级、Ⅱ级预警响应措施各不相同,根据情况停止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小学减少体育课等户外活动。达到Ⅰ级预警时,禁止所有大型户外集体活动。非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应当临时停课或调课。高校和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停课期间,非寄宿制中小学应按照“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联系,提出可参考的合理化学习建议;教师要合理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提示家长对孩子进行在家生活和安全教育。停课或调课需向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履行报批手续,并不得以此为由乱补课。
围绕校园欺凌现象建立防控机制
建议人:刘志凤(省人大代表)
建议内容:建立“反校园欺凌”机制,增加安全保卫和其他力量
答复摘录:根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职能分工精神,我省将积极建设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省教育厅将严格履行职责分工。
我省各地各校历来高度重视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经过多年的工作,我省中小学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较2010年以来有较大提升。
尽管校园欺凌现象在我省并不普遍,但是我省仍然会持续高度重视和积极治理。近期,我省正在开展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调研,并将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下一步,省教育厅将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形成综合预防模式,要求各级政府主动围绕校园欺凌现象建立防控机制、干预机制,管教个别不思悔改的“小霸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
本版配图由本报记者晓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