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槐》是由巢湖市槐林中学武山槐时评社主办、耕耘文学社协办的槐林中学校报。她以“看社会百态,感真实生活”为宗旨,为广大爱好阅时事、评时事、思时事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个性、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报纸分四个版面,分别为“教师园地”、“焦点聚焦”、“学生风采”、“校园生活”。
“教师园地”主要刊登校园小记者对校内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采访稿。每期选定一位教师,由小记者独立采访、撰文。通过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他们将各位教师的形象全面地展现在全体师生面前,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沟通搭建温馨的桥梁。
“焦点聚焦”主要由时评社的成员负责,主要刊登他们选编的时事要点及相关的评论。通过这个栏目,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热情,展现他们对新闻事件的个性解读。
“学生风采”主要刊登文学社及校内其他文学爱好者的作品。通过展示他们的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展示他们对自我的反思、对人生的思考、对哲理的思辨。
“校园生活”主要刊登反映校内各项活动开展情况的新闻。这些消息能帮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事情,理解学校各项活动教育的目的,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提高活动育人的效率。
校长寄语
背倚武山,悟凌云之壮志;面瞰巢湖,拥浩渺之胸怀。
槐林中学,得钟灵毓秀之佳境,凭中流击水之情怀,屹立大巢湖之南滨,培育《武山槐》之嘉树。
近观此树,可嗅师德之馨香,可察学子之风采;可见勃发之英姿,可触昂扬之生命。
察其根,觉有以人为本之基石;抚其干,感有校本拓展之脉理;理其枝,叹有个性张扬之雄姿;观其叶,赞有纵横驰骋之纹络。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文以言道,刊以明心。
□巢湖市槐林中学校长 汤永胜
中国梦 爱国情
□高二(1)班 汪文含
辅导教师 孙业林
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寄托;国,是一个人一生的归宿。家国一体,方能筑造和谐、美好的社会。
国家作禾,当以爱来呵护。
一面国旗,无论何时何地,当它徐徐升起时,它所代表的并非个人或组织,它代表着千千万万身上流淌着相同血脉的华夏子孙。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就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行星,带给我们以希望和信心。
爱国,说起来只是两个简单的汉字,但做起来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从前辈们不屈不辱,愤然拿起枪杆,迎着侵略者的炮火而上,用鲜血和生命去诠释何为“忠于国”、何为“爱国”。再到如今,为了提升中国在国际平台上的影响力,无数人投身于科研事业,为了国家的发展,他们穷其一生。
爱国,不应空谈。要用行动去践行。
爱国,不应局限于投身战场,用鲜血去捍卫祖国。更多时候,爱国是一种信仰。因为我们忠于自己的祖国,所以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应不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国如风,民如舟,正因为有了国家的推助,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海洋乃至国际的海洋中自由地泛舟驰骋。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风能推舟,亦能灭舟。
生于和平年代,我们得以远离战火的喧扰,恣意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因为有了国家的庇护,我们得以立足于天地之间。对于每一个华夏子孙而言,中国就像一池清水,而我们就像游动其中的鱼。两者不可或缺,相辅相生。抗战卫国,捍卫国土,是曾经战争时期的爱国;百年追梦,共筑小康,是如今和平时期的爱国。爱国不一定要用鲜血去倾注,但它却一定是要用心去呵护。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它所诠释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现状,它所传递的更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
共筑小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添砖加瓦。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或许我们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当这微小之力汇聚,凝结起来的时候,那便是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蝼蚁尚有摧毁万尺城墙之力,更何况我们。
爱国情,铸就中国梦。而全面小康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国梦,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去汇成一股气吞山河之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去让它化梦为实。
清 明
□高一(4)班 潘素素
云雾袅袅意清心,甜润的空气清新的味道弥漫在上空,看窗外雾气飘渺缠绵,低低地向你倾诉它的哀思,思绪漫舞如飘飞的絮。
清明·琴
掬一杯香茗,奏一曲筝曲,望向远方如黛的青山,隐约念起婉约女子的琴声,悠然婉淡,畅怀中透出一缕淡愁。又至清明,她抚琴低吟,清秀的脸庞上凝住了两行泪,一曲《相思》用古筝特有的风韵奏出了她对亡夫的想念,浅唱婉婉,温润的泉从她的指间悄然滑出,带去她心底最真的牵挂。琴韵,当清明时分听到一支黯然却也动人的筝曲,何以不勾起对远去亲人的怀思?忍不住低头落泪,魂牵梦绕中不知多少次在琴边怀念,逝去的亲人若能听见这幽幽的琴声,难道不会增一份安然?清明——琴,秀逸中略带伤感,寄托中不失惆怅。
清明·泪
洒泪何需理由?只为了清明的一份感怀。静坐于池边,寒风浸骨而入,这只是身体上的冰冷,何以抵心中的寒意?月儿皎洁映水,一弯弧度显得凄楚而绝美,当想起自己的至亲离去,唯有泪可以展现出美的光辉,滴泪入池,涟漪漫漫,散开的是满池的沉哀。清明,家家皆在怀想,不知为何,溅泪竟感分外寂寞,寂寞,含带一生一世的牵系;怀思,在惨灯无端的感动,不失心中爱的永恒;落泪,感伤哀愁,赋予了清明一丝别致的秀气。
清明·叹
一座孤坟边,远远便望见一位老人独坐于坟旁,手持一把素花,神情似迷离非迷离,似哀伤非哀伤,只听他喃喃自语道:“哎,又是一年啦,儿子,你还好吧。”问问才知那是一位儿子过早离世的孤苦老人,借清明来给儿子谈谈心中的念想。说了不久,竟不禁老泪纵横,但也带宽慰地叹道:“不用担心我和你妈,我们一切都还好。”清明至,魂飘然,悲。又叹清明,苦思亲,怨。雨意清明,惨淡笑,伤。
绵绵的雨揉打着我的心扉,淡淡的雾摇曳着我的怀念,泪眼朦胧,依稀望见黛山微伤灯火阑珊之处,思想有些迷蒙,心绪有些颤动……
最是一年清致雪
□2014届毕业生 尹 超
冬,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有着一种难以泯灭的情怀。或许不是因为它的寒冷,或许亦非因为它的冰霜,只要一下起雪来,不管天多冷,我们的内心都会多了一丝温存。这就是雪,一种与生俱来的惊艳,让世人为之倾心,不管冬有多么单调,只要与雪为伴,就多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最是一年清致雪,最是腊梅飘香月。岁寒三友,若论清香,当属腊梅最香。腊梅,开在最冷寒冬,别具一番韵味。腊梅配上白雪,既给白雪增添了一语清香,又让雪天多了一分浪漫,梅的清香与雪的纯净相容相合,飘散在这广阔苍穹,点缀无数的风景,构成最美的画卷,腊梅诗意了雪景,腊梅更失忆了欣赏雪景的人。
窗有老梅朝作伴,山留残雪夜看书。一场雪、一卷书、一寒夜……与书为友,与雪为伴,与灵魂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夜谈,不知该是一种怎样的意境?简简单单的景物,不同寻常的人生。古人喜欢挑灯夜读,下过雪的夜,捧起一卷书,想必另有一种心境,别有一番感悟。红袖添香夜读书,漫天梅香雪飞舞。在这样的雪夜,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与爱为伴。
雪夜静谧,人生四起。在寂静的夜里,看着夜的黑,望着雪的白,一黑一白间是谓人生。飘落的白雪纯净透明,就像我们人生的本色,白雪落在不同的景物上,有的装扮了景色,使景色更加迷人;有的反变得泥垢不堪,这就犹如人生,我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结局注定各不相同。凛冽的寒风就如同人生的外部环境,风愈大,遭受的磨炼也就愈多。
最是一年清致雪,最是风景独致时。飞舞的雪花,会让人想起远方的那个家,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南山南》。听不尽的歌曲,哼不完的旋律,是歌唱起了思恋,是雪想起了远方,是家柔软了时光,伴着这最美的雪景,不免流露出最浅的深情。一片风景,一段回忆,勾勒出儿时的曾经;一片风景,一丝温存,描绘出远方的模样。雪花无声地下在地上,也下进了我们柔软的内心。
翘首望天,雪花漫漫,有你相伴,我便安然。有雪就有回忆,有雪就有远方。
游琅琊山记
□高二(1)班 项文慧
琅琊山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其中最让我留恋忘返的便是“让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酿泉”即“让泉”。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许。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四季温差不大,终年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琉璃”,所以此泉又被称为“玻璃泉”。水质澄澈,可见水底砂石枝叶;水色碧绿,直逼无瑕翡翠玛瑙;水流缓缓,只见落叶款款而行。
琅琊山里最有名的景点莫过于醉翁亭了。“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欧公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醉翁亭小巧独特,飞檐凌空挑出,颇具江南特色。它那巧妙的设计、精美的雕刻让我赞叹不已。导游介绍说,此亭是欧阳修在滁州任太守时,琅琊寺老主持因钦佩欧阳修的文采特修建此亭供他喝茶歇脚。又欧阳修自号“醉翁”,故此亭曰“醉翁亭”。后,欧阳修于此写出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此亭遂名声大噪,成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闻听至此,不由感叹:“醉翁亭不仅外形奇特美观,更有悠远历史,难关被称为‘天下第一亭’。”
沿着古道一路向上,道旁树木参天,像无数侍卫在守护着这蔚然深秀的琅琊山。一路前行,突然苍山横卧,道尽路断。可如果继续前行,便立刻豁然开朗。只见古道依旧,一座青山砌成的拱形门映入眼帘,镇于两山之间,上面刻有“峰回路转”四个大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过古道,抵于南天门脚下,开始登山。前方的人爬着爬着便都在阶旁的石头上歇脚。一开始,颇有些嘲笑他们。只是,在我努力向上攀登时,才发觉很是吃力,气喘吁吁之余不禁自嘲:自己也不过如此。拾阶而上,抬首间发现山顶就在不远处,可道路崎岖蜿蜒,不禁有些气馁。环顾左右,蓦然发现一个小孩虽满头大汗却依然前进不止,于是,鼓足勇气,愤然前行。最终,登上了南天门,心中不免有些自号。
到琅琊山南部最高处——会峰阁。登上阁顶,极目远视,长江如带,钟山如罗,群峰汇聚,如潮奔涌。观东,滁城高楼耸立;望西,树木葱茏,山花烂漫,芳草萋萋;看南,长江浩荡,恢弘奔流;瞰北,山色苍茫,群山逶迤,众山列队,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下了阁子,到琅琊寺,于离开之际系上一条祈福带,愿这灵山秀水永葆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