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省16个市两会已全部闭幕。跟往年一样,会上,教育这一民生工程依旧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本期带你一起回顾那些跟教育相关的声音和建议。
关键词 名校集团化
建议:用师资融合缩小校际差距
近年来,为了带动更多薄弱学校发展起来,我省不少地区都开始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策略,即通过名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和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如何真正缩小集团内名校与弱校间的差距一直是个令校长们头疼的难题。
在今年合肥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第45中校长姚剑带来了自己的建议,即用师资融合来缩小名校的本部与分校之间的差距。作为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姚剑表示,自己非常理解广大家长对于“名校”关注的心情。如今,合肥市各所名校均走上了集团化的趋势,如何保障名校集团化后各个校区的品质呢?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姚剑认为,以第45中学为例,四个校区加上两个分校,首先要做到师资的均衡。
“我们有教师流动制度,在教师入职前就会说明。还有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制度,至少每个月一次的教研制度”。优质资源要在集团内部融合,制度和资金都要充分进行保障。作为分校,现阶段与老校区肯定会有差距,但是通过发展,距离会慢慢拉近。
“家长普遍比较信任像第45中学这样的老牌学校”。姚剑说,大家都想上“名校”,政府也做了相关的准备,用“特色学校”、“优质学校”称号引领、带动,并且创建扩大优质学校的覆盖面。“作为名校其实压力很大,必须要不断提高”。
姚剑认为,看到双方差距的同时,也要看到名校的新校区在当地是否有引领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如果两者都具备就进入了良性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中考改革新方案
建议:中考改革应从小学开始应对
2017年12月,我省发布中考改革新政策,规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增至13门、外语分值降低30分、省统考总分涨至880分。铜陵市和马鞍山市将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从2018年的七年级学生开始试点新方案。
方案出台后,引起不少学生家长的关心,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对此,姚剑表示,按照时间推算,要从现在的小学四年级开始准备应对该改革,改革中的具体内容需要向学生家长进行充分宣传。由于缓冲期的存在,合肥市首批应对改革的学生还在小学,因此中小学在课程设置、评估研究方面要做好联动。据其透露,针对改革,目前合肥市已经启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建档工作,为未来做好基础准备。
关键词 校园午餐
提案:加强中小学集体配餐过程监管
自2017年秋季开学起,合肥市中小学午餐工程已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对此点赞,直言这项工程不仅有效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孩子午餐无着落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学校周边无证“小饭桌”带来的安全隐患。
“但依然有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目前稍微上规模的配餐企业主要分布在城郊,服务距离过远,饭菜受气温环境制约,导致冬日饭菜变凉。”合肥市政协委员、瑶海区政协副主席李焰红说,眼下学校午餐主要采取了“学校食堂+午餐配送”两种配餐方式,学校与配餐企业距离过远,无疑让午餐质量打折。因此,他建议,加大政府引导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配餐企业经营实力,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助力企业经营向好。
同时,要加强中小学集体配餐过程监管。“建议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联合卫生和计划生育、工商行政管理、教育等部门,针对问题环节拿出监管措施,打出‘组合拳’,如制定中小学集体配餐企业服务标准,加大企业巡查及问责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放心餐”。推行“明厨亮灶”工程,通过购买服务,实现厨房视频信息接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平台,通过全过程在线监控,提高监管效能,增加管理透明度,做到规范经营、诚信经营、依法经营。
关键词 校园安全
提案:结合公共医疗为学校配齐校医
一直以来,校园安全都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合肥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南门小学教师王昌余就将目光瞄向校医。在其看来,落实校园安全,学校不能缺少专职、专业的校医人才,更不能缺少校医人员的配备。
外地在校医配置上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会前,王昌余做了个调研,他介绍,如浙江省杭州市2011年中小学有医务室的占60.44%、校医配备率47.77%,还逐年招考专职校医补充学校配置;广东省广州市2016年的中学校医配备率为62.3%、小学为16.1%。尤其是2016年开始,广州市启动了中小学购买校医服务试点,首批试点包括白云区、增城区16所试点学校和11家医疗机构。
他建议,校医的配置跟社区公共医疗结合起来,即每家社区医院辐射临近几所学校,社区医院的医生编制留出若干校医名额,学校统一由社区医院派驻医疗人员,按学期或年度为节点,轮岗到学校担任校医工作,以此解决校医编制问题。“或者通过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充校医,从医疗机构派驻人员到校履行校医职责,开展学校卫生工作”。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提案:建立多元体系保障特教学生就业
在我省,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特殊学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学习,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心。今年的合肥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高级教师疏丽云为大家介绍我省特殊教育行业的发展状况。其指出,目前,合肥市大多数普通学校针对特殊学生的安置简单、采用随班就读,多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仅止于看管学生。加上教师编制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偏低,特殊教育行业不容乐观。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差异极大的两个领域,没有系统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是无法胜任特殊教育工作的”。疏丽云建议,合肥市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培养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
此外,疏丽云还看到,学生就业渠道不畅通,“特殊教育教师们深感焦虑的最大问题就是特殊教育学生在接受完中等教育之后是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一技之长还是升入高校继续深造”。
“特殊教育学生本身就属于弱势中的弱势,他们的生存状况、对这个群体的关爱程度直接代表了政府的社会兜底能力”。疏丽云说,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学生本身对接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做足社会对接特殊教育学生的准备。“爱心救助只能作为一种补充,需要建立一个常态的、多元的支持体系或保障机制”。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提案: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学前教育的压力依旧不容小觑。
据合肥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合肥市委员会副主委陈杰介绍,当前,我省公办幼儿园资源普遍紧缺,民办幼儿园撑起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半河山,但民办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普遍较高。同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扶持过于笼统且缺乏长期延续性,财政扶持力度有限且限制过多”。陈杰看到,虽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部分得到了提升,但多地实施的诸如委派业务园长、派驻公办教师、公办与民办幼儿园结对子帮扶、成立民办幼儿园教师联盟等帮扶措施,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陈杰建议,要以当地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作为基础,研究确定政府、家庭的分担比例,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资金在政府的学前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以确保每年用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资金不被挤占”。陈杰还说,可以补助教师工资,发放长期从教津贴,或是对教师的年收入进行工资性补助,以及对考核优秀的高学历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可以对就职于审批合格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社会保险予以补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