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中学校刊《扬帆》是在2012年学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后改名的,此前的刊名是《思源》。“思源”指向过去,“扬帆”面向未来。百年老校的历史积蕴,要求这所名校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但无论取怎样的名字,这一江春水都是越流越辽阔。
《扬帆》的定位是:校园文化的宣传大使,读写交流的康庄大道,探究性学习的助推器。纯净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学生高尚节操,当然是责无旁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更是其主要使命。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见闻甚广,而表达能力却很弱,思想呈现幼稚化的态势?这和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颇有关系。阅读和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实践中培养,但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扬帆》的使命就是给学生以文会友、以梦为马的广阔空间。
《扬帆》起航以来,每学期发行一期,也常有主题增刊。不仅学生爱往校刊上投稿,教师也喜欢“凑热闹”。借助《扬帆》的培养成长起来的作者有很多,如我校每年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活动,其获奖文章多是先发在校刊上的;许多教师创作动机也多因它而起。不知不觉间,《扬帆》已经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高端平台了。
校长寄语
我们始终认为,多少年的教改出路,就在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可能就在于教会学生去阅读和写作。而阅读和写作教学恰恰是薄弱的,是被有意无意搁置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是在满堂灌,过去是用一张嘴,现在辅以多媒体。能不能把学习的过程部分地还给学生呢?比如说给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空间。校刊《扬帆》就负起了这样的责任。《扬帆》将倾听教育新潮的涛声,致力于以小搏大,润物无声。在《扬帆》上,既有“庐中人物”的风采,也有校园文学的性灵;既有学生的格物致知,也有教师们的切磋探究。她是一首小诗,隽永秀丽,意远深长;她是一颗明珠,璀璨夺目,熠熠发光。希望,《扬帆》带领我们去看更阔大的世界。
□庐江中学校长 袁国道
作品选登
中国,愿你诗意地栖居
□陈瑶红
辅导教师 彭 勇
微微朦胧的月光,小小寂静的城市。小楼枕着夜风,梦想的纤维漫过起伏的层峦。山色如黛,大地温厚而蕴藉。我连绵的心绪正与夜色相融。鲁迅说,无穷的人们,无尽的远方,都与我有关。同样,在那些关于中国梦的叙事里,个人从来都是宏大愿景的生动摹绘者,充满着真切而琐碎的念想。猜忌的沟壑终将弥合,追梦的鼓点已然激荡。一切美好,都在手中;攀登之路,皆在脚下。
中国,愿你诗意地栖居。而我,将作为你浩瀚史诗中的诗句一枚。
如果你曾感受过坚冰下的激流,也请你热爱每一朵自由开放的浪花。如果你曾感受过欧风美雨的生机,也请你珍惜传统文化的深沉韵味。历史的洪涛,烟波邈渺。一个智者运筹帷幄,开启春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你,也是我。这个故事将继续讲述着一个民族奋起的奇迹。这是一首深沉雄浑的诗篇啊,它充满变数,运用复调,非一个艺术巨擘而不能掌控。所有的诗行,或静思如秋月,或跳跃如猿猱,却只仰首一个踏实的梦想:过得好,活得好。
中国,愿你诗意地栖居。而我,将作为你广袤胸膛上的炊烟一缕。
岁月静好,生命安稳。行走于大地之上,温暖于寻常巷陌。你早就认定,在所有关于春天的故事里,每一条整洁的道路,都通向一个安详的村庄。每一朵喜乐的窗花旁,都挂着一串火红的朝天椒。你陶醉于一个黄昏的天空。张家的炊烟和李家的炊烟,相互缠绕;红柳的紫烟和麦草的黄烟,追赶嬉闹。每一个烟囱下,都是一口锅。每一口锅里,都蒸着飞扬的生活。日子,从来不是抽象的数据,是每一缕炊烟在空中的舒卷,那么从容,那么洒脱。
中国,愿你诗意地栖居。以我的心灵去感知你的蓬勃,以我的努力成就你的荣耀。中国梦的时代,大国的隆隆前行,必须关注每个生命的琐细感受,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作为你的一抹微云、一条溪流、一根肋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父亲·麦田·坚守
□赵民意
辅导教师 房 敏
我家在一个偏远的乡村,那里高大的山与望不到头的松绿构成了它的背景。我常常在想,我是山的,山也是我的,只有这寂静的大山,才是我心中真正停留的港湾。
大山和山里人的质朴,影响着我对人生的态度。大山,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若将世界比作一个城市,那么大山便位于世界的最拐角处,静默地散发着质朴、纯洁、炫目却不刺眼的醉人光芒。
山里的人便是大山的魂,他们铸就了大山的品质与精神。山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周而复始着,虽没有锦衣玉食,却也落得个自在逍遥。他们独有着自己的温良、纯朴。
父亲便是这大山里质朴的一人,他的坚守,是我长久以来未曾懂的。去年,我渐渐地变得贪玩,因此成绩一落千丈。暑假,母亲看着我的成绩单,狠狠地训斥了我。父亲一如既往地沉默,他站在门前,眼中闪烁的是一片金黄的麦田。
我常埋怨父亲为何不像其他村里人一样,离开乡村去城市打拼,而甘心在家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每当我和他谈论至此,他总是笑而不语,又把目光移向那片金黄的麦田……
这天,父亲边抖落他鞋中的泥土,边对我说他要让我去割麦。我心想:“怎么突然让我去割麦?”可是我并没有反对,跟上了迈出家门的父亲。到了牛圈,父亲让我喂牛,我点头应允,随意抱了把草扔进了牛圈。牛似乎对我的态度不满意,瞪着眼盯着我看并没有吃。父亲没有说话,把草重新抱出,仔细翻找着,不一会儿,便找出了几个塑料袋和小石子。这时,他才将草轻轻放回牛圈,拍拍牛背说:“老伙计,吃吧,吃完了还要干活呢。”牛冲父亲“哞哞”叫了几声便吃了起来。割麦时,我站在田中不知所措。父亲不停弯腰、直腰,闪现于小小的麦田中,我发现父亲并没有将麦都割掉。上了田垄,我才发现原来父亲留下的是那些尚未成熟的、泛着青光的麦子。将麦子装上牛车,父亲并没有马上离开,他静静地站在田垄上,看着那收割完的麦子,这一刻,他仿佛与前方金黄色的麦子融为了一体。
坐上牛车,到了上坡路,他大声吆喝着。与其说吆喝,倒不如说是在唱歌,他鼓励着牛,牛也不停哼哼着来回应他,在一人一牛的歌声中,我们爬上了坡。这时,父亲缓缓说:“孩子,爸是农民,这麦田就是我的家,而这牛就是我的兄弟,我不懂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我活一天,就要耕一天的地、割一天的麦,学习也是这样,只要你坚持,怎么会学不好呢?”我坐在车上,被父亲的话所震撼。是啊,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田地里,而我却如此贪玩懈怠。从未上过一天课的父亲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从那天起,我便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而今,当我走在田垄上,眼前总会浮现父亲弯腰割麦的画面,耳边时常响起父亲谆谆教导的话语……
因为感恩 所以美好
□马元杰
辅导教师 彭 勇
生命的美好恒河沙数,皆流溢着人性的光辉,感恩之心温柔而又不失力量。轻盈与沉重之间,这份本真的链条,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每个晨曦散落的早晨,在一片轻盈的雾气中看阳光散落人间,折射生命的动态之美。每天定时看日出,做个精神明亮的人。是啊,定时看日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的定律,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从见到它的一开始起。让我们以一种庄严仪式感,怀揣一颗沉甸的感恩之心去面对每一天。懂得感恩自然的给予,让每一天从完整的日出开始。中国人从远古以来,祭天,祭地,祭社禝,不仅因为敬畏自然,还有着对自然的感恩。如果祭祀礼节是一种迫于敬畏之心无奈之举,为何它如此庄重,以一颗虔诚的心去操办?因为感恩,纷繁复杂的仪式充满了庄重与温情。人的灵魂在感恩的举手投足间更加美好。西方的饭前祷告不正是感恩的生命举止吗?他们信仰基督,自有更加明确的灵魂之说。因为感恩,所以美好不期而遇。
我们身处社会之中,熙熙攘攘人群,流传平凡的故事。有的对你温暖,有的对你冷漠;有的擦肩而过,有的相伴一生。无数的不确定中唯一可确定是总有人给你温暖,或是目光相撞时浅浅一笑,或是沮丧时哈哈大笑……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温柔相待。所以我们感恩,继而能笑对他人,这难道不正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吗?有人说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笑脸面对,回之以笑脸。我们需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细致,来感受生命中的美好。然后,懂得感恩,做个温暖向阳的人,造就一方美好的小世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感恩为核心。因为感恩,所以美好与温暖时刻相随。
灵魂上的健康是一种完整和不缺失的美好。如果你是一个强大之人,认为万物皆可取。倘若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再优秀的人也不长久。因为我们要始终怀揣感恩之心,对自然,对社会。要始终坚信,我们所得到的东西是能力的体现,更是爱的交融。感恩的心是千千万万条丝,网住了整个世界。如果你冰冷坚硬并拒绝了它,最终你会孤独,再耀眼也不美好。因为感恩,散发人性的美好。
我们要时刻有着感恩的心,让所到之处皆美好。希望我们一站出来,就能让人从我们身上看到生命的光彩。